馬娟 周莉(通訊作者)
(重慶市中醫院 重慶 400001)
臨床中,痤瘡也被人們稱作是青春痘,屬于青春期比較常見的慢性毛囊皮脂腺炎癥性疾病,在面部與胸背部多發,患者常伴皮脂溢出,患者表現是丘疹、膿包、結節、囊腫等[1]。如果治療不及時,患者常遺留增生性或者萎縮性瘢痕,給患者生活、工作以及學習等帶來困擾。本研究旨在探討和分析在痤瘡患者中果酸治療的應用效果和術后護理措施,具體研究見下文。
選取2016年1月-2018年12月在我院進行果酸治療的痤瘡患者78例做研究,隨機分為乙組(39例)、甲組(39例)。男性是42例,女性是36例;年齡在12~35歲之間,平均為(18.12±2.33)歲。兩組資料比較差異不明顯(P>0.05)。
1.2.1 果酸治療
果酸的起始藥物濃度是20%,在面部停留2~5分鐘,每兩周一次,持續八次。之后根據患者的皮膚情況對藥物濃度或者停留時間進行調整。
1.2.2 護理
乙組常規護理:治療前同患者多溝通,了解病史、用藥、病情等,評估皮損面積、類型、膚質、色素深淺以及皮膚敏感性,講解果酸治療的原理、目的、注意事項、感受、療效。經果酸潔面膠以及果酸清潔液對面部進行清潔,保護薄嫩部位。提前告知術中瘙癢或者燒灼感屬于正常反應,不適會隨治療延長而減輕。在治療中,密切關注治療區反應,輕微不適感可自行消退,給予反應強烈者冷敷。
在此基礎上甲組加術后綜合護理:換膚后需中和清潔,盡量選擇蘸水方式,減輕對于皮膚的刺激以及摩擦。記錄治療日期、時間、效果以及不良反應。囑患者做好皮膚的保濕、防曬等措施,防止日光加重色素沉著。告知治療后短期內粉刺可突然增加,囑其不要驚慌,告知是果酸去角質作用導致的。飲食指導,調整患者的飲食結構,多食清淡、蔬果類、豆類、魚類等脂肪含量低食物,每天攝取足夠的維生素、食物纖維以及蛋白質。日常護理,做好面部日常衛生,避免油脂堆積,避免擠壓,防止感染,避免陽光暴曬,外出時打傘或涂抹防曬霜等隔離紫外線。
無效:炎癥沒有得到明顯的控制,痤瘡消退不足30%,色素沉著、毛孔粗大以及粉刺丘疹等沒有明顯的變化;好轉:炎癥仍比較明顯,痤瘡消退30~60%之間,色素沉著仍明顯,新發較多的皮疹;顯效:炎癥顯著緩解,痤瘡消退在60~90%之間,色素沉著顯著減少,新發少量的皮疹;治愈:炎癥基本消退,痤瘡消退超過90%,色素沉著基本上消失,沒有新發的皮疹。總有效率=(治愈例數+顯效例數)/總例數×100%[2]。
經自制的皮膚外觀滿意調查表評價患者對于外觀的滿意度,主要是凹凸感以及皮膚色澤等,總分一百分,極其滿意(80~100分)、一般滿意(60~79分)與不滿意(0~59分),患者皮膚外觀總滿意度=(一般滿意+極其滿意)/總例數×100%[3]。
數據采用SPSS20.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進行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甲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高于乙組患者,差異顯著(χ2=5.014,P=0.02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療效比較[n(%)]
甲組患者的皮膚外觀總滿意度高于乙組患者,差異顯著(χ2=4.129,P=0.042)。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皮膚外觀滿意度比較[n(%)]
果酸屬于無毒的、天然的有機酸,對皮膚的表皮細胞特別是角質進行干擾,對痤瘡丙酸桿菌生長進行抑制,并減弱角質層間粘連性,對毛囊上皮細胞的異常進行糾正,促進表皮細胞新陳代謝和脫落,使皮脂腺開口和導管通暢,利于皮脂排出,防止由于堵塞導致丘疹。而且果酸可透過皮膚屏障而進入真皮層,促進真皮膠原再生合成,使真皮厚度以及彈性增加,促進纖維細胞合成膠原,提高痤瘡瘢痕恢復的速度。果酸還存在強抗氧化作用,明顯減少色素顆粒,還可抑制痤瘡丙酸桿菌活性,進而緩解患者的皮膚紅腫、疼痛等[4]。在痤瘡患者的果酸治療中,應實施有效護理措施,通過術后綜合護理可促使患者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對臉部的痤瘡癥狀進行改善,強化治療效果,提高患者對于皮膚外觀的滿意度。
綜上所述,在痤瘡患者中,果酸治療的應用效果確切,給予患者術后綜合護理可提高皮膚外觀滿意度以及果酸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