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平娟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婦產科醫院新生兒科 浙江 杭州 310000)
病歷(case history)是對患者病情診斷、疾病情況等關鍵信息的記錄,在臨床護理工作中具有重要作用。因需要接受臨床護理的患者數目眾多,且患者病情各不相同,病歷資料的應用得到了廣泛重視。此前各地醫療機構使用的紙質病歷存在調用、書寫方面的不足,我院就電子病歷系統的價值進行研究,結果如下。
于我院2016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新生兒中,選取100例臨床護理對象,按病歷制作的差異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50例。觀察組50例新生兒,男27例,女23例,出生1~6d,平均(3.0±0.3)d,包括早產兒15例、畸形兒5例,巨大兒12例,其他患兒18例。對照組50例新生兒,男28例,女22例,出生2~6d,平均(3.2±0.5)d,包括早產兒16例、畸形兒5例,巨大兒11例,其他患兒18例。兩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前瞻性研究:新生兒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
觀察組全部采用電子病歷,對照組采用常規紙質病歷。
①基礎應用。統計兩組病歷書寫時間并分組進行記錄。對照組病歷生成后,常規存放。觀察組病歷生成后,將其錄入計算機中存放。病歷內容包括患兒基本信息、病情信息、合并癥情況等,電子病歷資料中,額外記錄患兒家屬的聯系方式。應用時分別調取,當存在其他使用需求時,首先征得家屬同意。我院護理人員中,部分掌握計算機知識情況良好,部分計算機知識能力不足,在電子病歷的使用上存在差異,后者調取、使用電力病歷的效率不足。擬定搭配干預計劃,由能力較強的護理人員和能力較差的人員組成小組,前者指出后者工作的不足并給出指導意見,如利用關鍵詞檢索病歷等,提升護理人員使用電子病歷的綜合能力。
②分庫管理和應用。為便于處理和使用,將電子病歷進行分類存放,建立分庫管理制度。共設置三個電子信息庫,即重癥信息庫、感染信息庫、其他信息庫。重癥信息庫包括臟器疾病新生兒病歷、多合并癥新生兒病歷等,感染信息庫包括肺炎患兒、院感患兒等,其他信息庫收錄其他病歷。在應用的過程中,結合患兒病情和病歷,決定藥物使用、遠程指導隨訪等工作。所有病歷信息根據患兒病情變化進行更新。
③電子病歷的延伸應用。部分患兒病情類似,或所患疾病相同,生成病歷資料后,便于進行集中分析。電子病歷的應用,可提升工作效率,如選取“流行疾病信息庫”,設定關鍵詞“體溫”,可快速了解該庫中患兒的體溫信息,再選取關鍵詞“小兒肺炎患兒體溫”,能夠使檢索結果更趨精細化。獲取一手資料后,可以通過簡單加工了解“小兒肺炎患兒”平均體溫信息,了解疾病的發熱特點,以做出更具科學價值的退熱護理準備。
對比兩組病歷書寫時間、調用平均時間以及工作人員的滿意度。其中工作人員滿意度以問卷進行調查,滿分10分,得分超過6分,為滿意,得分在3~6分之間,為一般,其他為不滿意,滿意度由前兩個等級構成。
數據采用SPSS20.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進行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病歷書寫時間、調用平均時間低于對照組,見表1。
表1 兩組病歷書寫時間、調用平均時間(±s,min)

表1 兩組病歷書寫時間、調用平均時間(±s,min)
組別例數書寫時間調用時間觀察組50(14.3±4.6)(3.6±0.4)對照組50(23.7±5.8)(17.3±5.1)t 7.0828.146 P<0.05<0.05
選取40例工作人員,測評對病歷調取的滿意度,見表2。

表2 工作人員滿意度[n(%)]
病歷在現代醫療系統工作中作用突出,是反應患者病情和其他信息的主要依據。傳統紙質病歷存在明顯弊端,一方面書寫時依賴醫師工作,如果患者數目多或者病情復雜,病歷書寫耗時較長[1]。另一方面紙質病歷即便分庫進行存放,在調用時也需要在大量資料中注意找尋,效率不高[2]。此前學者研究發現,當建立電力病歷信息系統并投入使用后,因電子信息帶有模式化特點,書寫的效率更高,平均耗時可降低20%~30%左右[3]。我院在研究中發現,采用紙質病歷的對照組,平均書寫耗時為(23.7±5.8)min,而采用電子病歷系統的情況下,觀察組病歷書寫耗時平均為(14.3±4.6)min,優勢明顯。也有學者研究指出,信息化的病歷為管理、調用提供了便利,降低了病歷調用耗時50%~60%以上[4]。我院研究結果與此類似,觀察組病歷調用借助信息手段進行,平均為(3.6±0.4)min,明顯低于對照組的(17.3±5.1)min。高效的工作模式也能提升工作人員的滿意度[5]。
綜上所述, 電子病歷系統在臨床護理中的應用效果理想,病歷系統的規范性,能夠提升臨床護理工作效率,可予以進一步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