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春花 蒲珊珊(通訊作者)
(重慶市綦江區人民醫院 重慶 401420)
面神經炎(面神經麻痹)屬于面部肌肉功能群功能障礙性疾病,臨床比較常見。患者表現為面部肌肉活動喪失,無特定的發病人群和發病季節,多數患者治療后可痊愈,小部分伴隨有后遺癥,影響病患生活質量。臨床對面神經炎的治療以抗病毒、神經營養類和激素類藥物為主,有研究表明中醫針灸療法可刺激面部神經阻滯,有利于改善患者面神經炎癥狀,我們就針灸療法對于不同程度面神經炎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做了以下探究。
以我院神經內科于2016年10月-2017年7月間收治的106例面神經炎患者為研究對象,患側與健側面神經波幅比低于30%的為輕度組(53例),波幅比高于30%的為重度組(53例),每組按治療辦法不同劃分為針灸組(各26例)和對照組(各27例)。共有男性患者49例,女性患者57例,年齡28~53歲,平均(40.3±4.1)歲。各組間一般資料無顯著差異。
常規治療辦法:一日一次口服30mg激素強的松(國藥準字:H33021207),服藥四日后將劑量改為10mg每次,維持三日。每日五次口服0.2g抗病毒藥物阿昔洛韋片(國藥準字:H10900094),維持治療十日。一日三次口服0.5mg神經營養藥物彌可保(國藥準字:H20030812)。
針灸療法:針灸組在常規治療基礎上,在發病14日后施針。選取病患足三里、人中、迎香、風池、三陰交、合谷、太陽、地倉、四白穴位,一日一次針灸30min,持續針灸5日,間歇2日,治療期為兩個月。
以面神經炎患者的治療有效率為評價指標。
治療顯效:患者可自主進行面部肌肉活動,靜止狀態面部對稱。治療有效:患者面部肌肉活動有改善,靜止狀態面部基本對稱,活動時稍不對稱。治療無效:患者面部活動無改善,靜止狀態面部不對稱。顯效率加有效率記為治療率。
數據采用SPSS20.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進行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肌電圖波幅低于30%的輕度面神經炎患者中,針灸治療有效率(92.31%)和常規治療有效率(81.48%)之間無顯著差異(χ2=1.354,P>0.05),見表1。

表1 輕度面神經炎治療效果對比(例)
肌電圖波幅高于30%的重度面神經炎組中,針灸治療有效率(96.15%)比常規治療有效率(77.78%)明顯提高,差異顯著(χ2=3.902,P<0.05),見表2。
面部肌肉功能麻痹病理學原因為脫髓鞘、軸突變性,神經傳導延緩,波幅降低。肌電圖波幅越低越難治愈,嚴重影響病患生活質量。常規西醫藥物治療有較多的不良反應,預后不理想。中醫將面神經炎病因視為脈絡空虛、外邪入侵,采用針灸療法刺激面部神經,提高神經組織興奮性,來改善面部肌肉麻痹之癥。針灸結合了針刺和艾灸,安全性和療效有保障。針刺太陽穴有利于改善視神經萎縮;針刺足三里可疏通經絡;針刺四白穴可改善三叉神經痛和面癱;針刺地倉穴可改善口歪斜等。我們研究發現,針灸對于不同程度面神經炎患者的治療效果有差異。針灸療法對于重度面神經炎患者(肌肉波幅高于30%)有更顯著的治療效果,對于病情較輕的患者(肌肉波幅低于30%)無顯著療效,推薦該療法應用于重度面神經炎患者的臨床治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