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學明
(海北州海晏縣人民醫院 青海 海晏 812299)
臨床上帶狀皰疹是皮膚科常見疾病,病毒性特征明顯,發病率高。該疾病具體發病機制為水痘—帶狀皰疹病毒漸漸入侵到人體的神經中,造成患者皮膚出現大規模的水皰,紅斑較多,患者往往難以忍受疼痛,嚴重影響到患者的日常生活與工作。因此,探尋帶狀皰疹有效的臨床治療方法尤為必要。鑒于此,本研究提出采用龍膽瀉肝湯加減+刺絡拔罐聯合治療方式,并選取特定對象對其有效性進行驗證,現總結如下。
本研究對象來自于我院2017年度治療的帶狀皰疹80例,基于臨床癥狀及檢查結果判定為帶狀皰疹,且能夠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意愿,排除精神類疾病患者。其中男女比例為48:32,平均年齡為(48.4±2.8)歲。本研究采取雙盲篩選法將所選取的病例均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兩組相關資料之間差異不顯著,不會對本次研究結果造成影響(P>0.05)。
對照組接受西藥常規治療,將0.5g阿昔洛韋注射液(海南通用康力制藥有限公司生產,國藥準字H20050153)同200ml0.9%氯化鈉注射液進行混合,靜脈滴注,1次/d。同時,外敷阿昔洛韋軟膏,每天早晚涂抹。
觀察組接受龍膽瀉肝湯加減+刺絡拔罐聯合治療方式。龍膽瀉肝湯加減中,主藥方為龍膽草、板藍根、大青葉各20g,車前草、黃芩、紫草各10g,木通8g,黃芪15g,柴胡12g,甘草6g。存在大量水皰、腹脹疼痛、皰疹糜爛的患者,可添加白術、蒼術、陳皮各12g,茯苓10g;疼痛感強烈的患者可添加香附、延胡索各12g。每天1劑,清水煎熬兩次,取200ml藥液,早晚服用。同時,使用75%的乙醇棉球對出皰疹的皮膚進行全面消毒,等到完全干后,使用七星針重叩出血,叩破皰疹,再使用止血鉗或鑷子夾95%的乙醇棉球,點燃后將其置入到火罐內壁中段環繞2圈,或者短暫停留后迅速取出,迅速把火罐扣在施術部位,將黃色液體及血液拔出。基于患者身體素質及病情來確定放血量,一般情況下至少8ml,留罐至少10分鐘。起罐后,使用消毒干棉球將施術部位擦拭干凈,每日一次不需要接受其他處理。如果患者皰疹面積較大,每天可接受2次治療。癥狀較輕的患者1次便可痊愈,病情反復或熱毒較重的患者,需要接受至少三次的治療。
對兩組患者臨床癥狀愈合時間進行統計,分別選取止皰、皰疹結痂、止痛、皰疹愈合三個方面。
數據采用SPSS20.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進行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止皰、皰疹結痂、止痛、皰疹愈合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兩組數據對比差異顯著(P<0.05),見表。
表 兩組臨床癥狀愈合時間對比(±s,d)

表 兩組臨床癥狀愈合時間對比(±s,d)
組別n止皰皰疹結痂止痛皰疹愈合觀察組402.1±0.46.8±0.75.5±0.412.1±2.1對照組403.8±0.78.6±1.07.4±0.917.1±2.9 t 5.2145.2366.3257.259 P<0.05<0.05<0.05<0.05
帶狀皰疹,中醫學將其成為“蛇串瘡”[1]。該疾病病因十分復雜,往往是因水痘—帶狀皰疹病毒感染所誘發的疾病,免疫力功能低下是主要影響因素。該疾病神經痛癥狀明顯,青壯年疼痛感較輕,年老體弱者往往感到強烈的疼痛感。中醫認為,肝火妄動、濕熱熏蒸皮膚、正氣不足、氣血虧虛是引起該疾病的主要因素,清熱利濕解毒是治療的關鍵。因此,本研究主張采用龍膽瀉肝湯加減+刺絡拔罐聯合治療方式,使得清瀉肝膽濕熱、邪有出路,從而有效改善皰疹癥狀,降低疼痛感。龍膽瀉肝湯,其中龍膽草具有瀉火解毒的作用,黃芩具有瀉火解毒、清熱燥濕的作用;梔子具有涼血解毒、清熱利濕的功效; 木通、車前子具有滲濕泄熱的功效;柴胡具有疏肝解郁的功效,能夠引各種藥物集中于肝膽經;當歸具有活血、補血、止血的功效;生地黃具有養陰涼血的功效;甘草可對各種藥物進行調和,避免苦寒的藥物傷及胃腸。刺絡拔罐來源于《《靈樞·官針》[2]中提到的絡刺,并認為:“絡刺者,刺小絡之血脈也。”刺絡可有效排毒泄熱、祛瘀生新的功效,能夠將毒引出,并配以拔罐來強化臨床作用。刺絡拔罐可促使氣血加快運行,使得毒物隨著血液流出,同時還能夠對人體免疫能力予以調節,增強其抗病毒能力,迅速吸收皰疹,并促使受損部位的迅速恢復。另外,刺絡拔罐還可激發人體升級細胞內啡肽的大量釋放,發揮止痛功效,對疼痛予以有效緩解。本研究結果表明,觀察組止皰、結痂、止痛和皰疹愈合時間更短(P<0.05),這充分證實了龍膽瀉肝湯加減+刺絡拔罐聯合治療的有效性,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