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天寶 周建偉(通訊作者) 何琴
(1 成都市雙流區中醫醫院 四川 成都 610200)
(2 四川省中醫藥科學院 四川 成都 610000)
人類睡眠時間占據了自身生命的1/3,對生命活力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失眠,相當于祖國醫學的“不寐”,是指內傷諸癥損傷心神,引起心神不安,神不守舍,而以經常不能獲得正常睡眠為主要表現的病證,輕者入睡困難或易醒,重者徹夜難眠[1]。古今中醫在灸法治療失眠的研究頗多,現代臨床多注重調治心神,常取百會、神門、心俞、肝俞等穴[2]。然而,現代人進食熱量高,喜夜食、喜加餐,脾胃長期負荷過重,“胃不和則臥不安”,因此在失眠患者中,痰濕中阻型十分常見,筆者針對這類患者分別選擇兩種不同方案治療,現結合研究情況分析如下:
從2018年1-12月一年之內在我院接受診治的失眠患者當中選擇76例痰濕中阻型失眠患者進行療效觀察。所納入患者均需符合西醫學“失眠”診斷標準,參照中華醫學會《中國成人失眠診斷與治療指南》,同時符合中醫“痰濕中阻證型”診斷標準,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行業標準《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符合以上疾病及證型診斷標準、PSQI量表評分在7分以上、患者每周失眠發生至少3次。將納入患者隨機分為實驗組及對照組,每組各38例。對照組男性患者18例,女性20例,年齡為23~71歲;實驗組患者中男性17例,女性21例,患者年齡25~70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無顯著差異(P>0.05)。
對照組患者接受中脘穴、神闕穴隔鹽灸治療,患者仰臥且將中脘、神闕穴完全露出。醫生將炒制后的適量粗鹽放在干凈紗布上,并分別將放有粗鹽的紗布平放在患者中脘、神闕穴上,選擇艾條并將其下段磨平,制作成艾柱,將艾柱點燃后置于粗鹽上,患者稍感燙熱為宜,并且適時更換艾柱。每個艾柱需要艾灸8min,一共接受4個艾柱治療。患者每日或隔日接受1次治療,5次1療程,連續治療3個療程。
實驗組患者則在上述治療基礎上同時接受豐隆穴、三陰交穴溫針灸治療,選擇雙側豐隆、三陰交,對穴位皮膚進行消毒,用一次性針灸針進行針刺,施針得氣且患者有酸麻脹感之后,醫生將艾柱套在針灸針的針柄上,點燃艾條,留針半小時,同時避免燙傷。患者每日或隔日接受1次治療,5次1療程,連續治療3個療程 。
針對兩組患者接受不同方案治療前后的睡眠質量進行觀察,選擇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量表(PSQI量表)進行分析,量表滿分為21分,患者得分越高,表示其睡眠質量越差。
研究中的主要數據需利用SPSS19.0軟件包進行處理,計量資料表示為(±s),行t檢驗,若P<0.05,即為有統計學意義。
表 兩組患者接受治療前后PSQI量表分值對比(±s,分)

表 兩組患者接受治療前后PSQI量表分值對比(±s,分)
分組例數治療前治療后實驗組3818.3±2.55.2±0.7對照組3818.2±2.312.1±1.8 t 0.18122.024 P 0.857>0.050.000<0.05
兩組患者治療前失眠情況大致相當,但實驗組患者治療后的PSQI得分顯著下降,P<0.05,表明其失眠癥狀有明顯好轉。
失眠是指患者睡眠時間明顯不足、睡眠質量較差,與患者身體疾病、個人情感因素等相關,患者長期失眠會導致嚴重不適反應,其生活質量也會受到嚴重影響。古今醫家研究失眠的治療方向也各有不同,經研究中醫針灸治療失眠有確切療效,且艾灸及溫針灸更具有優勢。
失眠在中醫中被歸入“不寐”范疇,病機為陰陽失交,且與患者思慮過度、稟賦不足、飲食失調等相關,現代人生活節奏快,在外就餐、加餐及宵夜較多,長期可致脾胃功能受損,痰濕中阻,符合“胃不和則臥不安”之說。中脘穴,屬任脈,可和胃健脾、降逆利水;神闕穴屬任脈,具有固本培元、回陽救脫、和胃理腸之功,且與諸脈相通,溝通臟腑。進行中脘、神闕穴隔鹽灸可以利用艾灸對中脘、神闕穴的溫熱刺激,改善脾胃運化功能,從而達到溫陽除濕、健脾化痰、交通陰陽的功效。因豐隆為足陽明經絡穴,具有調和胃氣、通經活絡、補益氣血、醒腦安神等功效;三陰交是脾、肝、腎三條經絡相交匯的穴位,具有健脾和胃,調補肝腎,疏經通絡的功效;筆者針對這類患者,在中脘、神闕穴隔鹽灸的基礎上配以豐隆、三陰交溫針灸治療,可以達到健脾化痰、平衡陰陽、助眠安神的功效,失眠癥狀會得到更為顯著的改善。
在此次研究當中,在對比相關數據后可看出,接受兩種方法聯合治療的實驗組患者,其治療后的PSQI量表分值顯著下降且遠低于對照組患者,體現了這一方案的應用優勢。
綜上,痰濕中阻型失眠患者,在中脘、神闕隔鹽灸治療的基礎之上配以豐隆、三陰交溫針灸治療的效果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