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雅如 曾玉寶
(新疆烏魯木齊市中醫(yī)醫(yī)院 新疆 烏魯木齊 830000)
腦卒中后患者進行康復鍛煉能夠促進肌力恢復,改善活動功能,文中就腦卒中康復期間行常規(guī)治療和運動康復治療的效果進行比較,詳情如下文。
本組入選對象共100例平均分為兩組,資料收集于2016年1月-2018年6月。常規(guī)康復組:男28例、女22例,平均年齡(55.8±9.6)歲,左側偏癱26例、右側偏癱24例;運動康復組:男30例、女20例,平均年齡(56.5±10.2)歲,左側偏癱患者27例、右側偏癱患者23例。兩組對象的性別、年齡、偏癱情況對比差異P>0.05,可行比較。
常規(guī)康復組:患者接受針灸康復治療:選取肩隅穴、臂臑穴、肘髎穴、手三里穴、外關穴、合谷穴、風市穴、中瀆穴、陽陵泉穴、足三里穴進針,直刺,深度為1寸,進針后接電針機,選用連續(xù)波。
運動康復組:患者術后初期主要是協助患者進行被動運動,進行關節(jié)運動,關節(jié)運動由近到遠,由少到多。被動屈伸上下肢各關節(jié),內收外展,內外旋轉,讓患者練習手部抓握、并攏等,通過健側肢體的活動帶動患側肢體的活動,促進患者肌力恢復。之后逐漸協助患者完成患肢主動運動,給予患者精神上的鼓勵和支持,讓患者用意志支配神經沖動,形成患側肌肉收縮力,之后進行助力運動,包括翻身、坐位平衡、站立平衡等。運動康復鍛煉期間,患者的活動能力仍然很不穩(wěn)定,為防止出現跌倒等情況,需要為患者進行關節(jié)保護,護理人員要從旁進行協調和幫助。除了走步、站立這些運動之外,還需要協助患者進行日常生活活動鍛煉,如上下樓梯、穿衣、洗臉、吃飯等。為了讓患者能夠掌握運動方法,每個運動動作最好重復5遍以上。合理控制每天運動鍛煉的時間,最好在30~60min范圍內,防止患者產生疲勞感。護理人員還要教會患者家屬如何協助患者進行康復訓練,方便患者自行調整康復鍛煉的時間。
對比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Fugl-Meyer評分(FMA)和改良巴氏指數評分(MBI):FMA測試法測定患者的運動能力,總分100分(上肢66分,下肢34分),分數越高表示運動能力越好。MBI評價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總分100分,分數越高表示患者的日常活動能力越好。
數據采用SPSS20.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進行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3個月后,運動康復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和運動功能改善情況均好于常規(guī)康復組,P<0.05。見表。
表 比較康復治療前后兩組的FMA評分和MBI評分(±s)

表 比較康復治療前后兩組的FMA評分和MBI評分(±s)
組別康復治療前康復治療后FMAMBIFMAMBI運動康復組34.25±3.3844.92±9.6562.45±2.7285.87±6.45常規(guī)康復組33.86±3.3245.23±8.8954.73±3.1676.55±6.24 t 0.5820.16713.0927.264 P 0.5610.8670.0000.000
腦卒中具有較高的發(fā)病率,嚴重威脅患者的生命健康,偏癱是腦卒中后常見并發(fā)癥,限制了患者的活動能力和行為能力,導致其生活質量下降,對患者以及患者家屬都構成了負擔。腦卒中嚴重損傷了患者得到的中樞神經系統功能和上運動神經元,形成大腦皮層抑制,患側肢體無法被神經支配和控制,從而形成運動障礙,限制了患者的活動能力。針對腦卒中后偏癱患者的康復治療,重點在于重塑患者的損傷大腦,刺激中樞神經系統的神精干細胞更新、分化功能[1]。
對照組患者行針灸康復治療,然而這種療法只是對患側肢體進行刺激,未能建立患者腦神經與肢體運動的聯系,所以康復效果具有明顯的局限性[2]。觀察組患者同樣接受針灸康復,同時進行早期運動康復,在患者生命體征穩(wěn)定后,從被動運動開始逐漸過渡到主動運動和生活鍛煉。研究表明術后48h行早期運動康復鍛煉可幫助新的神經通路形成,促進大腦神經功能重建,誘發(fā)正常的運動模式。并且運動鍛煉能夠改善患側肢體的肌力,預防肌肉萎縮等問題,提高患者術后康復的效率。
綜上,本次研究結果表明,腦卒中后早期運動康復治療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身體運動功能和日常活動能力,較常規(guī)的針灸康復治療有明顯優(yōu)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