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麗敏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哈密紅星醫院藥劑科 新疆 哈密 839000)
抗菌藥物具有殺菌/抑菌活性,在臨床的應用極為廣泛,盡管抗生素的開發和普及掀開了醫學事業發展的新篇章,但仍不能掩蓋藥物致不良反應的缺陷和事實。兒童患者群體因自身機能發展尚不完善,對藥物的耐受性相對較差。為探究兒童患者抗菌藥物致不良反應的相關影響因素,指導抗菌藥物的臨床應用,筆者開展了相關研究,現報道如下。
本組研究樣本均為2014年2月-2018年12月收治兒童患者,且在治療期間伴發抗菌藥物不良反應。
在本師藥物致不良反應監測系統中抽調研究時間段內上報268例伴發抗菌藥物不良反應的兒童患者相關資料,對患兒年齡、性別分布情況,抗菌藥物品類和給藥途徑,不良反應表現及器官/系統受累等情況進行系統分析。
268 例患兒中男童164例(61.19%),女童104例(38.81%),不足1歲者19例(7.09%),1~3歲者133例(49.63%),4~7歲者80例(29.85%),8~10歲者25例(9.33%),大于10歲者11例(4.10%)。
本次研究所涉及抗菌藥物合計8大類,35種,其中尤以頭孢菌素類藥物最為多見。見表1。

表1 抗菌藥物品類統計[n(%)]
本組患兒抗菌藥物的給藥途徑涉及靜脈滴注(237例,88.43%)、口服(30例,11.19%)、肌肉注射(1例,0.37%)。
本組患兒抗菌藥物致不良反應以皮膚及其附件受累最為突出,其次為消化系統、呼吸系統,各系統受累的臨床表現不一,見表2。

表2 不良反應臨床表現情況統計
通過本次研究我們發現,本組患兒61.19%為男童,38.81%為女童,提示男童使用抗菌藥物發生不良反應的風險更高。但是,因藥物致不良反應事件的上報具有隨機性、自愿性,因此其客觀性仍待進一步研究。另外,1~3歲患兒占比49.63%,這主要是因為年幼患兒并未形成完善的免疫和防御系統,藥物耐受性相對較差。本組研究涉及的八大類抗菌藥物中,頭孢菌素類抗菌藥物占比高達80.60%,提示頭孢菌素類誘發不良反應的可能性更大。另一方面,臨床可供兒童患者選用的抗菌藥物范圍狹窄,一般不建議使用喹諾酮類、氨基糖苷類、四環素類等對兒童生長和發育具有明顯負作用的抗菌藥物[1],因此臨床用藥多集中于頭孢菌素類、大環內酯類。此外,靜脈滴注給藥致不良反應最多,占比88.43%,這主要是因為靜脈給藥能夠快速起效,利于病情的及時控制,但是亦因略過肝臟首過效應、黏膜屏障等極易誘發不良反應。本組抗菌藥物致不良反應以皮膚及其附件受累最為突出,占比82.46%,主要表現為皮疹、蕁麻疹、皮膚瘙癢等,其次為消化系統,以嘔吐、腹瀉、腹痛為主要表現。相較于血液、循環、神經系統的不良反應,皮疹、嘔吐等不良反應更為明顯,在治療過程中易于發現和觀察[2]。有鑒于兒童使用抗菌藥物發生不良反應的可能性較大,筆者建議,臨床醫師首先需要嚴格把控抗菌藥物的使用指征,在給藥前還需進行藥敏測試,排查風險。其次,需要嚴格執行“能口服就不注射”的給藥原則,若非靜脈給藥,亦應科學把控藥物濃度、配制流程、滴速、給藥劑量等,以降低風險。同時,在靜脈滴注過程中需要嚴格監測患兒生命體征的變化,加強用藥15min內的藥物不良反應觀察,提高護理的有效性。
綜上所述,年齡、藥物品類、給藥途徑均是兒童抗菌藥物致不良反應的相關影響因素,臨床在用藥期間應加強管理,嚴格把控用藥指征并做好皮膚及其附件、消化系統等組織受累預防性干預,降低不良反應發生風險和損害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