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宇榮 項國雄
根據新華網報道,截至2018年8月底,全國共有農村留守兒童697萬人。兒童是中國社會未來發展的中流砥柱,兒童是否在社會化歷程中健康成長將會影響到我國未來社會的發展。留守兒童因其先天缺乏父母陪伴,不能完全在原生家庭環境中成長,得不到父母有效的監護與教育,情感需求難以滿足,加之農村教育資源的匱乏,很大程度上對他們的生活、性格、心理、品行、人際交流產生負面影響,誠然留守兒童已成為社會弱勢群體角色。人民網、新華網作為社會的主流媒體,公眾可信度高,而鳳凰網作為影響比較大的媒體,公眾可信度也較高。三家媒體組織對留守兒童的報道深刻影響著社會大眾的認知及情感態度。因此,本文選取人民網、新華網、鳳凰網近兩年中對留守兒童的報道及其相關的網民評論,以自然語言處理技術輔助內容分析法,具體研究三家媒體報道留守兒童的整體態勢,分析三家媒體以及網民在留守兒童媒介形象建構方面的傾向性與建構路徑,以期相關研究結果可供后續研究借鑒。
從媒介形象內涵上來看,王朋進認為:“媒介形象”研究的核心和關鍵在于剖析“現實”“媒介”和“認知結果”三者之間的關系,所依托的理論背景是社會學的符號互動理論。①也就是說留守兒童媒介形象的建構來自于媒體組織與受眾的雙向互動。正如一些學者所說:“形象”通過“媒介”而存在,意味著媒介形象成為巨大的社會欲望的變壓器,調節著從個體到群體、從經濟到政治、從單一社會細胞到廣大社會實體的認知與情感關系。②從媒介形象研究的層次來看,國內一些學者將媒介形象系統地分為傳播者媒介形象與被傳播者媒介形象兩個子系統。被傳播者媒介形象是人們對于大眾傳播媒介組織再現的人或事物認知信息的總和,是一種再現形象的認知信息。③由此可知,被傳播者媒介形象存在兩個主體,一個是認知主體,即網民;另一個是被認知主體,即被傳播者。本研究所關注的留守兒童媒介形象的研究即是被傳播者媒介形象的研究。
目前學界在關于留守兒童媒介形象的研究上,應用型研究居多,其研究路徑可以大致概括如下:主要運用內容分析法對特定選取的新聞網站或者報刊(南方周末、人民網、人民日報、今日頭條、微信、微博、燕趙都市報等)中有關于“留守兒童”的新聞報道文本進行主題、消息來源、形象指標的分析。比如尹金鳳、陳童通過對《南方周末》關于留守兒童的新聞報道文本進行定量研究后,認為《南方周末》留守兒童的報道以2016年為分水嶺,呈現巨大差異,產生差異的根源則是建構路徑的導向不同。④陳世海等人借助相關新聞數據庫,并按照pps抽樣調查比例抽取出1000篇關于留守兒童的新聞報道文本進行內容分析,并認為媒體對留守兒童焦慮性的引導不僅產生政治信任危機,而且對加劇了留守兒童負面形象。⑤曹欽通過對《中國青年報》關于留守兒童153篇新聞報道文本的分析,認為媒體對留守兒童的呈現主要敘述了其弱勢、問題的一面。⑥除此之外,亦有大量的碩士論文通過對一些報紙、新聞網站、微博、微信關于留守兒童的新聞報道文本進行內容分析,主要認為媒體對留守兒童媒介形象的再現具有刻板印象,在媒介形象客觀現實之間存在巨大的偏差。⑦
從媒介形象研究的內涵與層次上看,上述相關文獻旨在對媒體組織關于留守兒童的新聞報道進行文本分析,包括標題、篇數、關鍵詞、文本主題等分析,忽略了媒介形象理論背景——符號互動論,沒有將大眾的認知信息納入考察之中,相關研究缺乏認知主體視角。
綜上所述,本研究認為留守兒童媒介形象的考察要凸顯其符號互動理論的背景,而問題的關鍵之處在于將網民的評論納入研究范疇之中,考察媒體組織與網民在建構留守兒童媒介形象時的認知與情感變化。為此,本文以互文性概念為理論進路構建本次研究的框架。互文性理論認為,文本之所以有意義,并不在于其自身,而是在于文本于其他文本之間的聯系。⑧同時互文性作為一種重要的話語策略與社會符號,具有建構社會身份的重要作用。
如圖1所示,本文將媒體組織關于留守兒童的新聞報道作為初級文本,將主題相近的新聞報道作為次級文本,將網民評論作為第三文本。三種文本代表著媒體組織與網民建構著留守兒童媒介形象。本文一是在垂直互文性下對媒體組織與網民所建構的留守兒童媒介形象進行對比研究;二是在水平互文性下對新聞網站、微博這兩種不同媒介類型在建構留守兒童媒介形象上的傾向性、建構路徑進行了對比研究。

圖1 研究框架
本研究前期利用Python爬蟲分別對人民網、新華網、鳳凰網新聞網站及其微博關于留守兒童的新聞文本與網民評論文本進行爬取并作為研究對象。研究樣本構成如表1所示,其中新聞網站的每條新聞以及微博的新聞都包含標題、內容兩個層面的數據。隨后,以NLP自然語言處理對新聞文本、評論文本進行內容分析,包括主題、情感分析。

表1 留守兒童新聞文本與評論文本樣本統計表
1.媒體層面:新聞網站與微博對留守兒童報道的對比研究
以人民網、新華網、鳳凰網的新聞網站及其微博中關于留守兒童的新聞報道為分析對象,主要從新聞報道敘述的主題與情感價值方面對比分析新聞網站、微博在留守兒童媒介形象建構上的傾向性與建構路徑。
2.媒體與網民:留守兒童新聞報道與網民評論的對比研究
民眾主要通過解譯碼媒體組織的新聞報道信息來認知留守兒童。從社會建構理論出發,媒體組織的新聞報道影響著民眾對事物的認知水平與情感。在關于留守兒童的初級文本與第三級文本之間,因為初級文本敘述的主題、話語情景不同,勢必會影響著民眾評論的情感價值偏移,進而影響著民眾所建構的留守兒童媒介形象。在樣本中,網民評論話語的情感偏向即表現為情感值的波動。
本研究從文本的主題聚類、情感價值這兩個維度對留守兒童的媒介形象進行研究。其中主題聚類、情感價值分析可分為媒體組織的新聞文本(新聞網站1801篇,微博81篇,總共1882篇)、網民評論文本(共4472條)這兩類分析。
接下來對人民網、新華網、鳳凰網關于留守兒童新聞報道與網民的評論進行文本主題LDA聚類分析。潛在狄利克雷分布(Latent Dirichlet allocation,LDA)文本主題聚類模型是近年來數據挖掘領域較為成熟和常用的模型之一。LDA主題分類模型由pLSA發展而來,其基本思想是將每個文檔表達為一系列話題的多項分布,每一個話題表達為詞匯字典中所有詞匯的多項分布,根據文檔生成模型以及已知數據,通過反向概率推導求得文檔的話題結構。⑨
1.媒體組織:新聞網站、微博新聞報道文本LDA主題聚類
(1)媒體組織的新聞網站
引入潛在狄利克雷分布(Latent Dirichlet allocation,LDA)文本主題聚類模型對新聞網站關于留守兒童的1801篇新聞報道文本進行分析。

表2 人民網、新華網&鳳凰網新聞文本LDA主題聚類效果表
從表2聚類效果表中的關鍵字、比重來看,人民網、新華網、鳳凰網關于留守兒童新聞報道的主題可分為三個主題。①主題一:留守兒童問題與現狀,占總體樣本的35.6%。從關鍵詞來看,主題一主要呈現留守兒童生存現狀堪憂的情況,涉及心理健康、學習生活、家庭環境等,比如心理孤僻、缺乏父母的陪伴、生活艱辛、單親家庭等等。②主題二:政府對留守兒童的關愛,占總體樣本的22.1%。從關鍵詞來看,這類主題主要是報道政府部門所發表和公布的政策、實施的關愛留守兒童的舉措等,同時也有政府開展和發布的調查報告。此類主題涉及從留守兒童人身安全、社會保障體制、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的問題。③主題三:社會關愛留守兒童的行為,占總體樣本的42.3%。從關鍵詞來看,這類主題主要是報道社會公益組織、團體、志愿者、愛心人士對留守兒童的關愛行為。比如志愿者陪伴留守兒童、一起慶祝六一兒童節;社會組織為留守兒童提供的愛心服務等。
(2)媒體組織的微博
因鳳凰網微博只有7篇關于留守兒童的文章,因此不具有數據采集與研究的條件。重復以上步驟對人民網、新華網微博81篇關于留守兒童的博文進行分析。

表3 媒體微博新聞文本:人民網&新華新聞文本LDA主題聚類效果表
從表3主題聚類效果表的關鍵詞與圖3所呈現的詞云來看,人民網、新華網微博對留守兒童的再現可以分為兩個主題。①主題一:留守兒童的問題與現狀,占總體樣本的58.8%。從關鍵詞來看,這類主題著重突出了留守兒童的問題與生存現狀等信息。一是留守兒童所面臨的外部問題,比如安全問題(留守兒童遭遇性侵、自殺等)、心理問題(孤僻,缺少關愛與父母的陪伴);二是留守兒童自身所存在的問題,比如道德與法律問題(留守兒童犯罪)。②主題二:政府與社會的關愛,占總體樣本的41.2%。從關鍵詞來看,這類主題再現了政府和社會組織對留守兒童的關愛與現狀的反思、建議等信息。
2.網民:人民網、新華網微博網民評論文本LDA主題聚類分析
重復以上步驟對人民網、新華網微博4472條網民評論文本進行LDA主題聚類分析。
從表4主題聚類效果表的關鍵詞來看,人民網、新華網微博的網民評論文本對留守兒童的再現可以合理的分為三個主題。①主題一:網民對留守兒童問題的反思與建議,占總體樣本的39.2%。從所呈現的關鍵詞來看,此類主題關注留守兒童問題,并對今后解決留守兒童的問題提出了一些意見。比如政府與國家需要完善相關政策,父母外出打工實屬無奈之舉。②主題二:網民對留守兒童案件的譴責與反思,占總體樣本的30.9%。此類主題關注留守兒童的案件,比如留守兒童遭遇性侵、自殺、犯罪等。從關鍵詞來看,網民對留守兒童所遭遇的案件都表示出嚴厲的譴責,并認為留守兒童的道德與社會安全問題與政府的監管和家庭的教育分不開。③主題三:網民對留守兒童生存現狀表示堪憂與同情,占總體樣本的29.9%。此類主題關注留守兒童生活的現狀,比如生存環境差、心理孤僻、生活艱難等。從關鍵詞來看,網民都是非常同情留守兒童,也同時給予他們加油,這些可見諸于“心疼”“心酸”“艱難”“加油”等關鍵詞。

表4 網民:微博評論文本LDA主題聚類效果表

表5 媒體組織:新聞網站留守兒童新聞標題情感分析表
接下來對媒體組織的新聞報道文本與網民評論文本進行情感分析。文本情感分析(也稱為意見挖掘)是指用自然語言處理、文本挖掘以及計算機語言學等方法來識別和提取原素材中的主觀信息。本研究將援引Snowlp情感分析第三方庫對新聞文本的標題與網民的評論文本進行情感分析。Snowlp工具包是對文本進行正向情感值偏向分析的一個工具,其閾值在[0,1]之間,當數值越偏向1時,文本越正向,反之亦然。一般認為,[0.5-0.6],表示比較負面;[0.6-0.7]表示比較正面。1.媒體組織的新聞網站,留守兒童新聞標題情感分析。2.網民,微博評論文本情感Snowlp分析。

表6 人民網&新華網:媒體微博留守兒童微博博文情感分析表

表7 網民微博評論文本情感Snowlp分析表
本研究認為,在媒體層面,新聞網站與微博在報道留守兒童時,其主題分布與情感價值也是不同的。本研究在留守兒童新聞文本敘述的主題與情感價值方面比較了人民網、新華網、鳳凰網新聞網站與其微博的異同,如表8所示。
本研究認為,媒體微博初級文本因敘述的主題、話語情景不同,勢必會影響民眾評論的情感價值偏移,進而影響民眾所建構的留守兒童媒介形象。在樣本中,網民評論話語的情感偏向即表現為情感值的波動。如圖2所示,白色折線表示的是人民網、新華網近兩年81篇博文微博的情感值情況,其平均情感值為0.772321;黑色折線表示的是4472條網民評論話語的情感值情況,其平均情感值為0.622321。

表8 留守兒童初級文本橫向對比表

圖2 媒體組織博文與網民評論情感值折線圖
由上文分析可知,在媒體組織層面,不同媒體類型在主題與報道情感方面建構了不同的留守兒童媒介形象;在網民層面,網民對留守兒童的認知與情感比媒體組織更為復雜。在留守兒童媒介形象建構的過程中,媒體組織與網民是認知主體,通過對認知主體所屬文本的主題、情感數據對比分析后,本文認為,留守兒童媒介形象遭遇認知主體的差異化建構。
1.差異化之一:媒體組織的新聞網站與微博
(1)新聞網站建構路徑:議程設置的多元化和理性化
由表8可知,人民網、新華網、鳳凰網等媒體新聞網站近兩年關于留守兒童的新聞報道可以分為三個主題。從各個主題之下的關鍵詞、一級情緒詞以及回溯閱讀各個主題關鍵詞和各個主題下的主要新聞本文發現,主題一主要為通訊類信息,主要是記者通過對留守兒童個案采訪的形式進行留守兒童生活現狀報道,關鍵詞的情感較為煽情,偏向負;主題二主要為社評類信息,主要是從政府層面或者國家層面對留守兒童情況的描述以及應對策略,關鍵詞比較正式,關鍵詞的情感偏向較為正向;主題三報道的主要是志愿者或者企業等社會組織開展對留守兒童的公益活動,關鍵詞的情感偏向為正。從三個主題所占權重來看,媒體新聞網站對留守兒童的報道呈現出一種立體式、科學、多角度的報道,既有對留守兒童的深描,也有從國家社會層面的宏觀描述,還有社會公益對留守兒童的關愛。由此可觀,媒體新聞網站所建構的是處于困境中的、需要被關愛以及被正在被國家與社會關愛的留守兒童形象。當然媒體網站的深描突出了留守兒童的心理狀況,指向了留守兒童“問題命題”的媒介形象,但是從新聞文本的標題情感值來看,均值為0.882295,媒體網站對留守兒童報道總體是正面的。
(2)微博建構路徑:議程設置的單一化和感性化
從表8的關鍵詞、情感詞等綜合信息來看,出現了一些詞匯比如自殺、性侵、心酸等敏感的詞匯。人民網與新華網微博對留守兒童的報道,其敘述的主題內容主要為留守兒童的生活狀況、問題、案件等信息,建構的是遭受侵害、自身問題與外部問題交錯的留守兒童媒介形象。從微博情感性來分析,情感均值sentiment為0.772321,相比于新聞網站,新聞網、人民網微博文本的情感值很低,但是總體上也是比較正面的。
綜上所述,從新聞所描述的主題內容、比重與情感詞來看,媒體組織的新聞網站從政府、社會關愛、生活困境等三個角度多元、立體地再現了處于困境中的、需要和正在被社會與政府關愛中的留守兒童媒介形象。媒體組織微博則偏向于從留守兒童所面臨的內外交加的困境來再現一種缺少關愛與教育的“問題”留守兒童、被社會與政府關愛的留守兒童。從Snowlp-Sentiment情感值來看,媒體組織新聞網站在報道留守兒童時,其報道的情感態度在整體上是正面的。而媒體組織微博在報道的情感態度上整體是趨向于負面的,而且情感的浮動幅度即標準差比新聞網站更大。
2.差異化之二:媒體組織的微博與網民
(1)媒體組織微博:留守兒童“問題”意識的建構
從表3來看,人民網、新華網微博新聞文本兩個主題所顯示的關鍵詞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出現了很多相同的特征詞匯。為此,本研究認為,人民網與新華網微博關于留守兒童的博文在內容上聚焦于留守兒童所面臨的各種問題,并不像新聞媒體網站那樣呈現多樣性主題。從表8來看,博文內容的情感詞諸如“貧寒、全面、慈善、無助、心酸、可怕…”等詞匯,可以看出,博文的文本情感價值訴求較為強烈,重點突出留守兒童所面臨的人身、道德、社會成長的困境。
(2)網民:基于生活意向性經驗的極性情緒化解讀
網民的評論文本內容主要分為三個主題。主題一是對留守兒童社會問題、現狀的反思,比如“區域發展不平衡、家長只能出去打工”“國家對偏遠地區不夠重視”“偏僻的地方,政府都不管,遇到上面有人去檢查,就帶他們隨便轉一圈”等等。主題二是對留守兒童案件的譴責與反思,諸如“死刑”“槍斃”“禽獸”等關鍵詞,這類評論不僅指向對留守兒童施害者,同時也指向犯罪的留守兒童。主題三是對留守兒童的生活狀況的擔憂與同情。總體上看,網民微博評論文本內容與博文具有很大的同構性,從情感與主題上建構了一種遭受侵害、自身問題與社會問題嚴重的留守兒童媒介形象。圖2中,評論文本的情感sentiment值我們可以看出,網民的話語趨近于負面,情感均值只有0.622321,也就是說,網民的話語更為情緒化。
雖然人民網與新華網有相當的報道再現了社會與政府方面對留守兒童的關愛行為,但這些來自社會與網民的關愛行為,并沒有矯正網民對于留守兒童“問題”角色的認知態度。網民對留守兒童認知與情感比較復雜,一方面留守兒童是這個時代變遷所產生的角色卻又是受到這個時代傷害的社會角色,他們是可憐的、值得同情的、需要被社會與國家關愛的。比如網民對與留守兒童生活的艱辛與人身安全無法得到保障而遭受生命威脅的新聞報道表示嚴厲的譴責、憤怒、同情之感;同時有相當部分網民對社會與國家關愛留守兒童的新聞報道又表示暗諷的意味,并不很認同社會與國家對留守兒童的關愛行為。另一方面網民又對留守兒童犯罪事件表示憤怒與可悲。所以對網民來講,不管是對于留守兒童個人還是整個社會和家庭來講,網民所建構的留守兒童媒介形象在整體是一種受害者的角色。
1.差異性建構的原因:傳統公共行政的新聞網站與公共能量場的微博
人民網、新華網、鳳凰網等媒體新聞網站對留守兒童進行了立體式、多方位的報道,既有煽情式的深描,也有國家社會層面的宏觀描述,還有社會公益關愛留守兒童的簡訊,建構了處于困境中的、需要被關愛以及正在被國家與社會關愛的留守兒童形象。從其話語組織方式來看,人民網、新華網、鳳凰網新聞網站的新聞話語具有“獨白式對話”的特征,強調留守兒童進行三個主題立體式、合理、科學的報道,力圖使民眾從科學、理性的角度去理解留守兒童的現狀與問題。這使其符合傳統公共行政的話語特質,具有現代性的特征。反觀人民網、新華網微博所再現的留守兒童信息,主題內容上較單一,重點突出“留守兒童自身的問題”與“留守兒童面臨的問題”,包括留守兒童自身心理、道德失范問題,人身安全以及權益問題。博文內容焦慮性突出,建構了一種被侵害、留守兒童自身問題嚴重的媒介形象。
留守兒童媒介形象遭遇媒介類型差異化建構,這不僅是新媒體社會下,受眾對社會信息接收場域發生遷移的原因,更是微博等新媒體平臺對信息屬性、體裁的取舍原因,這種取舍的標準導向于受眾與微博自身。而究其根本原因則是后現代社會運作對微博等新媒體的塑造作用,強調批判、解構、對話,使微博更像是一個公共能量場,通過滿足“交談者的真誠、表達的清晰、表達內容的準確以及言論與討論語境的相關性,來提升社會群體對留守兒童話題的關注。因此,相比傳統的新聞網站,微博突破了傳統公共行政“獨白式對話”以及科學、合理的框架,更加注重批判、解構、對話來建構一個公共能量場對話題進行探討,并促成公共政策的制定。
2.情緒主導下的網民評論文本
一般而言,媒體對話題的議程設置會成為調控受眾情緒的影響因素之一。但是從表6、表7所顯示的博文新聞文本、網民評論文本的情感值來看,微博博文情感均值為(sentiment)0.772321,遠高于網民評論文本的情感均值(sentiment)0.622321。我國留守兒童問題是一個社會發展、轉型所帶來的問題,主要涉及農村與城市發展之間的問題。在農村中,80后與90后很大一部分人都經歷過留守兒童時期。他們對于公共能量場微博所再現的關于留守兒童的信息更是感同身受、身臨其境。這種切合網民生活情景的意向性留守兒童話題更能激起網民自主參與討論,發表觀點與想法,特別是講述自己曾經留守的經歷與生存環境,實際上,在評論文本中也確實如此。
3.研究的啟示與不足
雖然網民對留守兒童話題探討的話語具有很大情感要素,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留守兒童問題命題邏輯的存在,但是在媒介化社會之下,網民的評論并不僅僅是一種話語行為,有時候會衍生成現實行為,其中就包含對留守兒童物質支持與精神撫慰,比如在微博微博所報道“冰花男孩”新聞引發了社會公益群體、個體等捐助等行為。今后如何讓具有公共能量場的新媒體,比如微博所再現的“留守兒童問題命題”信息衍生出對留守兒童的情感與物質的社會支持行為是我們需要考慮的問題。本研究的不足之處在于無法獲取媒體組織新聞網站的評論文本,如能獲取則可更加全面的通過對比研究闡釋媒體與網民對留守兒童媒介形象的建構路徑之間的異同。
注釋:
① 王朋進:《“媒介形象”研究的理論背景、歷史脈絡和發展趨勢》,《國際新聞界》,2010年第6期。
② 吳予敏:《論媒介形象及其生產特征》,《國際新聞界》,2007年第11期。
③ 宣寶劍:《媒介形象系統論》,中國傳媒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8年。
④ 尹金鳳、陳童:《〈南方周末〉留守兒童媒介形象建構變遷與啟示》,《湖南師范大學學報》,2016年第6期。
⑤ 陳世海、詹海玉、陳美君、文四海:《留守兒童的社會建構:媒介形象的內容分析》,《新聞與傳播研究》,2012年第2期。
⑥ 曹欽:《留守兒童的媒介形象分析——以〈中國青年報〉為例》,《東南傳播》,2013年第1期。
⑦ 任道玲:《留守兒童媒介形象呈現研究(2004-2016)》,華東師范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8年;陶萄:《〈人民日報〉留守兒童形象研究(2000-2011)》,南京師范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3年;孫歡歡:《留守兒童媒介形象研究》,華中師范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6年。
⑧ [丹]延森:《媒介融合 網絡傳播、大眾傳播和人際傳播的三重維度》,劉群譯,復旦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第94頁。
⑨ 邱明濤、馬靜、張磊、姚兆旭:《基于可擴展LDA模型的微博話題特征抽取研究》,《情報科學》,2017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