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小玲



【摘要】板書,別名“微型教案”,課堂教學中一種古老而簡單的重要輔助手段,一種簡單而有效的教學資源補充,一門充分體現教者智慧卻又不容忽視的藝術。縱觀我們現在的語文課堂,教師常會因忙活于課堂各環節的安排、授課內容的繁多而忽略了畫龍點睛之筆的板書設計,學生則厭煩于黑板上密密麻麻、雜亂無章的板書記錄而無動于衷。一節課下來,教師教得汗流浹背卻又頻頻皺眉、搖頭,學生學得苦不堪言而又滿臉茫然、頭腦空空。適時改變這一現狀顯得迫在眉睫。
【關鍵詞】板書設計; 簡潔;創新; 圖文并茂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板書,別名“微型教案”,課堂教學的重要輔助手段,課文教學的資源補充,教者智慧的充分體現。一個好的板書,有助于學生有層次地掌握知識的體系,強化記憶,培養良好的書寫習慣。
縱觀我們現在的語文課堂,教師常會因忙活于課堂各環節的安排、授課內容的繁多而忽略了畫龍點睛之筆的板書設計,學生則厭煩于黑板上密密麻麻、雜亂無章的板書記錄而無動于衷。一節課下來,教師教得汗流浹背卻又頻頻皺眉、搖頭,學生學得苦不堪言而又滿臉茫然、頭腦空空。如何改變這一現狀,讓板書設計成為課堂教學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結合筆者多年的教學實踐認為:
一、簡而不陋,循務實精簡之美
板書,實則就是課文主線的體現。內容過于煩冗,不僅會顯得累贅,更體現不出教師的真水平。為此,簡而不陋的板書設計顯得尤為重要。
《頤和園》是篇膾炙人口的佳作,在教學中,有不少的老師都會把精力花在課程的設計和課件的制作上,但卻忽視了恰到其分的板書設計更能體現文章的中心。在教授此篇時,我則將重心放在了板書的設計之上。通過引導學生的反復朗讀,讓他們學習從文中找出一到兩個字詞進行概括。實踐證明,學生的能力是不可估量的。很快,學生們便不約而同地從文段中找出作者游覽的四個景點名字,并準確地用了“高、長、美、靜、綠、宏偉”等字詞進行概括。但俗話說得好,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就有一千零一個讀者。針對班中個別有歧義的看法,我又帶領學生們進行辯論、斟酌、修正,最終定稿,變成板書。這些字眼雖然精而簡,但卻不偏不倚地體現出文章主要內容和事物的突出特點,大大改善了學生課堂上埋頭苦干抄板書而忽略文本學習的現狀,促進課堂教學質量的提升。
《索溪峪的“野”》一文中,板書講究簡而不粗陋的特點更顯而易見。教授此課時,我通過課題開門見山地直奔文章主題:“該篇文章主要圍繞哪個字來作文章?”——“野”!“具體寫了哪些事物、有什么特點呢?”“山、水、動物、人……”在學生講述的同時,我一邊繼續引導學生深入、全面地去解讀文章主旨,一邊適時幫助學生進行板書歸納和總結:
這樣的板書設計,不僅鍛煉了學生的思維概括能力,更大大地提高了課堂學習的效率。這不正是我們一直追求的“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的教學宗旨嗎?
二、巧而不俏,顯大膽創新之美
巧妙的板書編排,實則是教者基本功的又一體現。課文篇幅長,內容點自是多,逐一地講授記錄,花費的時間多卻達不到預設的教學效果,這是失敗的教學;課堂上讓學生一個勁地 抄,不出三天,你的套路便會被識破,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將驟然減退。為此,我們不妨在板書設計上巧花心思、巧做功夫、巧做記錄。
《新型的玻璃》是篇淺顯易懂的說明文,若板書依舊是一成不變地設計、展示,不僅達不到預設的教學效果,學生學習熱情也將極大地受挫。為此,我決定采用表格式板書記錄:
種類 特點 作用 說明方法
夾絲網防盜玻璃 能自動報警 防盜 舉例子
夾絲玻璃 非常堅硬、不易破碎 適用于高層建筑
變色玻璃 隨著陽關強弱改變顏色深淺 反射陽光,調節室內光線 打比方
吸熱玻璃 阻擋強烈陽光和冷空氣 使房間冬暖夏涼
吃音玻璃 使噪音強度減弱 消除噪音 列數字、作比較、打比方
10 ?新型玻璃一覽表
這樣的板書設計,不僅讓學生在閱讀、對比中知曉各種新型玻璃的種類、特點和作用,而且表格一目了然,知識點一清二楚,一舉兩得,何樂而不為?
再如《最后一頭戰象》一文,“嘎羧”是在抗戰中被村民們救下來僅存的最后一頭戰象。它在村子里的生活是無憂無慮、優哉游哉的;可追憶往昔時,它又是英勇無懼、所向披靡的;而在預知自己的生命即將走向結束時,它卻是重情重義、忠貞不貳的。在學習本文時,學生們被它的這種英雄氣魄深深地震懾了,心中久久不能平靜。于是,我靈機一動,飛速地在黑板上莊重而又深情地寫下:
23最后一頭戰象
英雄垂暮近黃昏,
重披戰甲憶當年。
憑吊戰場辛酸淚,
莊嚴歸去赴青天。
巧而不俏的四句板書,盡顯對嘎羧一生的高度概括,盡顯學者與教者對嘎羧的肅然起敬……可見,板書不僅要簡明扼要,懂得巧安排、巧設計也是必不可少的。但應注意的是,我們的板書是要巧,但切不可俏。
三、圖文并茂,融科學藝術之美
新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 域,并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在語文課堂的板書設計中巧妙地和美術學科有機整合起來,是語文教學中的一大創新,也是科學美與藝術美的高度統一體。
在我們的語文課堂教學中,若只是引導學生照本宣科地尋找文章主線,并將文字機械化地記錄下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不大。他們雖有在寫、有在記、有在讀,但那也只是老師要求的讀、寫、記,僅此而已。若能把文字和圖畫有機地進行融合,變文中有圖、圖中有文,那又是別有一番洞天的表現。
小學階段的孩子主要的還是形象性思維占主導地位的多些,圖文并茂的內容遠比枯燥的文字記錄有趣得多,記憶得深刻些。為此,在課程教學時,我常常會將文本內容和美術有機結合起來,讓學生們在語文知識的學習中感受藝術的魅力,體現學科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大大地開闊了學生視野,提高了他們學習的興趣:原來,語文也可以這么學!語文也可以學得這么有趣!語文老師原來不只是會教語文,她還會很多很多……這么一來,枯燥乏味的語文課變得也就不再那么深沉煩悶,語文老師給學生帶來的形象也就不再是那么古板嚴肅。甚至是有的學生還會因為自己有這么樣的一個語文老師而感到驕傲、感到自豪,語文學習自然也就不再是令他頭痛的事情了。
如:
《頤和園》板書圖文設計
《橋》板書圖文設計
這樣圖文并茂的板書設計,讓單一的語文課堂瞬間充滿生命力,變得活躍生動起來;讓語文課堂的教學從有效走向高效,盡顯教者的智慧。
總而言之,板書,它不僅是一種古老而簡單的重要教學手段、一種簡單而有效的教學資源補充,它更是一門讓我們不容忽視的智者藝術。作為一名有心的教者,只要我們稍加處理,巧花心思,枯燥乏味的文字記錄便會煥發出新的光彩,神情呆滯的課堂學習也將會變得豐富而又多彩。
一記紅塵,染就一書的芳華!
(編輯:張曉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