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018年11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民營企業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講話當天全文發表。在這篇近7000字的講話中,習近平一再強調非公有制經濟的重要作用、重要地位,糾正社會上一些錯誤認識,讓所有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吃下了定心丸。近年來,湖北省武漢市推進產業高端化,必須充分認識民營經濟的重要作用,找準制約民營經濟發展的薄弱環節,明確推進民營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為武漢市經濟社會發展聚集更強大的發展動力。
關鍵詞:武漢市;新民營經濟;區域經濟;舉措研究
一、民營經濟是武漢推進產業高端化的重要基礎和核心力量
民營經濟是武漢市經濟發展的生力軍、改革開放的助推器、擴大就業的主渠道,在武漢發展戰略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當前,隨著全面深化改革的加快推進,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愈發突出,民營經濟迎來了發展的黃金期。近年來,武漢市民營經濟不斷發展壯大,已經成為推動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柱,為武漢建設國家中心城市、復興大武漢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1.民營經濟是全市經濟持續增長的重要力量
民營經濟為全市GDP過萬億作出了積極貢獻。2014年,全市民營經濟實現增加值4280億元,占全市GDP的42.5%;增長10.6%,高于全市GDP增幅0.9個百分點。從三次產業情況來看,民營經濟增加值分別占全市一產業的94.2%,二產業的48.6%,三產業的32.9%,民營經濟的快速發展,是近年來武漢綜合實力實現跨越趕超的關鍵所在。
2.民營經濟是區級經濟快速發展的重要支撐
民營經濟逐步成為區級經濟的主體、區級財政的主要來源。2014年,全市13個區民營經濟增速均高于區級GDP增長,貢獻稅收占區級稅收的60%以上。從工業發展來看,各區民營經濟完成規上工業總產值3363.79億元,民營經濟占全區工業的比重,黃陂區達97.3%,漢南區達87.8%,江夏區達72.7%,東西湖區達55.0%。從商貿服務業發展來看,13個區限額以上民營企業1899家,占商貿企業總數的93.5%。
3.民營經濟是全市經濟創新活力的重要來源
2014年,全市新增個體工商戶7.6萬戶,新增私營企業4.5萬戶,占全市新增企業的96.7%。近年來,武漢市民營經濟正由傳統的餐飲、商貿、服務行業擴展到加工制造、生物制藥、電子信息等行業,知識密集型、智力密集型等新興行業快速發展。全市高新技術企業達到1113家,民營科技企業占比70%以上,為全市經濟轉型升級注入了新的動力。
4.民營經濟是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的重要力量
2014年,全市私營企業達26.55萬戶,個體工商戶51.6萬戶,民營經濟從業人員達216萬人,占全市城鎮就業人員的80%、新增就業的90%,成為武漢市社會就業的主渠道。此外,民營企業還積極參與各類社會慈善事業和公益事業,近年來,全面市90%以上的慈善和公益基金來自于民營企業。
二、推進產業高端化,武漢民營經濟存在明顯短板
武漢市民營經濟雖然取得了長足進步,但與同類城市相比,與萬億倍增的發展要求相比,還有較大差距,主要突出表現在以下方面:
1.發展水平相對較低。總體上看,武漢市民營經濟規模不大,水平不高。一是經濟總量小。雖然保持兩位數增幅,但與廣州、上海、杭州、深圳及沿海民營經濟發達地區相比,差距較大,與武漢的城市地位極不相稱;二是占比低。武漢市民營經濟占比增長緩慢,不僅低于寧波(80%)、杭州(59%)、成都(58%)、哈爾濱、長春等副省級城市,還低于全國平均水平(60%)近17個百分點,在全國19個副省級以上城市中排名居后。三是發展檔次低。大戶不大、大戶不多,生產型、科技型、外向型等企業較少,民營企業主導產品的核心競爭力不強,市場占有率不高,整體發展水平不高。2014年中國民營企業500強,武漢僅入圍9戶,低于杭州(50戶)、寧波(21戶)、蘇州(20戶)、無錫(20戶)等市。
2.產業的集群度不高。武漢市現已形成了一批支柱產業、優勢行業和龍頭企業,但在這些產業和行業的產業鏈及龍頭企業的上下游,武漢市民營企業的參與或配套不足。大多數民營企業單打獨斗、各自為陣的現象較為普遍,自身也沒有形成相對完整的產業鏈或密度較大的產業集群。雖然擁有一些具有一定規模的專業市場,但目前還缺乏應有的產業帶動力,集群發展能力不強。武漢市入圍中國民營經濟500強的9戶企業,2014年總營業收入僅為1614億元,甚至不及蘇寧(2798億)、華為(2390億)、萬達(1866億)等一家企業。
3.產業結構亟待優化。在全國民營500強企業中,制造業、建筑業等企業約占80%。而武漢市民營企業分布情況恰好相反,主要集中在批改零售、住宿餐飲和交通運輸等傳統產業,現代服務型企業、先進制造業企業占比較少。另外,絕大多數企業對轉型發展的認識不足,轉型投入少,品牌意識弱。全國民營500強企業中,戶均研發經費為3.54億元,平均研發強度(研發經費占營業收入的比重)為1.79%,37.4%的企業擁有“中國馳名商標”。而武漢規模以上民營企業僅僅約有15%的企業開展了研發活動,戶均研發經費不足200萬元,平均研發強度不到1%,平均每百戶企業擁有“中國馳名商標”1.6個,與全國先進水平差距很大。
4.領軍人物嚴重缺乏。武漢市民營企業家在數量或體量上,都與武漢城市本身的地位極不相稱,缺少全國有影響的一流企業和企業家。青島有名揚海內的“五朵金花”,深圳有華為、中興、萬科、騰訊等一批企業和企業家領袖。武漢市在全國知名的民營企業和企業家屈指可數。多數民營企業缺乏高素質的創新、管理人才和創業團隊,管理水平難以持續提升。
三、當前制約武漢民營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及原因
1.在市場準入方面,“玻璃門”、“彈簧門”現象仍然存在
一是投資領域放開力度有限。從調查情況來看,金融、能源、醫療、電信與交通基礎設施建設仍然是武漢市投資準入最難的五大領域。近兩年,市直相關部門與部分投資建設平臺也曾推出一些項目試圖對民企開放,但由于缺乏針對性和可操作性,整體收效甚微。部分投資領域隱形門檻依然存在,相關部門通過設立相關條件或者補充規定,讓一些有競爭力的民營企業無法進入。比如,在醫療衛生等社會事業投資領域,武漢市亞洲心臟病醫院、人福醫藥、和潤聯等實力較強的民企都期盼參與區屬醫院改革改制,但進展緩慢。
二是部分投資領域對民營企業存在歧視。市工商聯等聯合組織的調查顯示:19.6%的受訪企業認為政府在招標方面對民營企業明顯存在不公,15.1%認為政府在政府采購方面對民營企業明顯存在不公。很多民營企業反映政府工程招投標設置彈性條件過多,導致其無法平等競爭。武漢市很多在外地發展良好、市場占有率很高的產品,無法進入本地市政工程項目。如大禹閥門公司年銷售額5億元,但在武漢市不足500萬元。長興電器集團的產品年銷售額10億元,但2013年以前的7年中在武漢市市政工程中的市場份額僅有500萬元。
2.在生產經營方面,“融資難”、“用地難”等問題仍然突出
一是“融資難、融資貴”矛盾長期存在。盡管近年來國家有關部門提出加大對中小企業信貸支持力度,但融資難沒有得到根本性的改觀。據調查,超過60%的中小企業融資缺口在10%至20%,15%的中小企業缺口超過30%。目前,銀行對中小企業的貸款利率上浮30%左右。若是擔保貸款,還要承擔3%左右的擔保費率。部分銀行依然存在著對民營企業“惜貸”和“歧視”現象,存在存貸掛鉤、搭售理財產品、開出商業承兌匯票等現象,變相提高融資成本。
二是土地供給中“嫌貧愛富”、“貪大棄小”現象普遍。部分成長型民營企業對用地問題反應較為突出。由于國家下達的用地指標和需求相比缺口較大,地方政府一般優先給招商引資的外來企業供地,部分本土中小企業項目因受制土地供給,出現項目停建、緩建和遷建現象,制約了民營企業的規模擴張和產業升級。
三是人才的引進、使用存在明顯短板。總體上講,民營企業對人才不具備較強吸引力,人才招不來、用不好、留不住。中小企業不僅難以招引高層次人才,中端實用型技能人才也流失嚴重。人才的匱乏,影響民企的創新能力,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武漢市民營企業轉型升級。
3.在政策落實方面,“雷聲大、雨點小”現象仍然普遍
新“56條”出臺后,武漢市民營經濟扶持政策的總體框架已經確立,要求也較為具體。但從調查情況來看,在受訪企業中,有54%表示“不了解政策”、“不知道申報程序”;有64.1%認為“武漢市鼓勵民間投資”、“本地產品進入政府采購和工程建設”、“政府購買服務支持中小企業”等政策,執行“一般或較差”。這都反映武漢市民營經濟相關政策在落實上還有較大差距。
調研中有企業反映,武漢市有些促進民營經濟發展的政策,只是簡單照搬照轉中央、省文件,有方向、沒抓手,有鼓勵、沒細則,好聽不中用。有些部門解讀政策不到位,配套措施出臺不及時,有些部門之間政策銜接不順暢,過于強調各自部門的權威和利益,影響了政策落實。
4.在發展環境方面,“辦事難”、“難辦事”問題仍然存在
一是少數政府部門辦事效率不高。調查問卷顯示:超過60%的企業認為武漢市行政審批效率一般或較差。土地規劃許可、消防許可、建設工程規劃許可、建設施工許可位列最難辦行政審批前4位。民營企業普遍反映,從項目洽談到土地供應,往往需要2年以上時間,至于開工建設、取得土地證、房產證,所需時間更長,容易使企業錯失發展良機。此外,一些中介機構仍然與政府部門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存在利益捆綁,產生變相謀取利益行為。
二是少數工作人員“不作為”行為仍然沒有消除。隨著 “八項規定”的深入實施和反腐力度的加大,部分政府工作人員出于明哲保身的心態,不愿意擔責,“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過去是“門難進、臉難看、事難辦”,現在是“門好進、臉好看、事更難辦”。有的企業反映現在少數人員不辦事,不作為現象嚴重。
5.在發展文化方面,“撮短水”、顧眼前等心態仍有市場
武漢作為國有經濟占比較大、計劃經濟影響較深的地區,普遍存在“重國有輕民營、重大企業輕小微企業、重引進輕培育”的思維定式和行為慣性。一些領導者對民營經濟有成見,一些創業者對民營經濟有短見,一些從業者對民營經濟有偏見,導致社會對民營企業的認可度相對較低,直接影響了民營經濟的發展。
另一方面,與浙商“重利尚義”等不同,武漢傳統上受“碼頭文化”影響較深, 很多企業滿足于“小富即安、小成即滿”,缺乏做大做強的投資膽量和發展氣魄。相當數量的民營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習慣于實行家族式管理,股權單一,人治現象較為普遍,缺乏長遠的戰略發展規劃目標。用人重忠誠輕才干,生產經營管理水平較低,缺乏科學的約束和激勵機制。單打獨斗多,抱團發展少,同行互相挖墻角,產品雷同,惡性競爭,抗風險能力差,嚴重制約了武漢民營經濟的整體快速發展。
四、推進產業高端化,武漢民營經濟發展思路、目標及對策
發展思路和目標:緊抓全面深化改革的發展機遇,堅持權利平等、機會平等、規則平等,堅決廢除對民營經濟各種形式的不合理規定,消除隱性壁壘,創造公平環境,充分激發民營經濟活力和創造力,增強民營經濟可持續發展能力和綜合競爭力,使民營經濟成為武漢推進產業高端化的核心引擎和重要支撐。
力爭到2021年,全市民營企業總數達到30萬戶;營業收入10億元級企業達到200家左右,100億元級企業達到10家以上;民間投資占全市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達到60%;民營經濟增加值年均增長20%以上,占全市GDP的比重達到50%以上。
主要對策:
1.發展戰略要有新突破。各級黨委和政府要深刻認識民營經濟在推進武漢長遠發展,在擴內需、保增長、調結構、惠民生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要以全新理念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運用多種手段助推民營經濟健康發展,采取多種措施激發社會活力,逐步形成以大帶小,以小促大,大中小梯度發展的武漢民營經濟新格局。
要充分利用多重國家戰略在武漢交匯疊加的有利時機,在更大的空間、更深的層次去策劃、設計、推進民營經濟的發展。對有發展前景的企業和項目,在規劃建設上,多向民營經濟傾斜;在政策的制定落實上,多站在民營經濟的角度考慮問題;在資金、土地、財稅等關鍵要素上,多為民營經濟提供更大的優惠。
2.扶持政策要有新突破。加快發展民營經濟,政策是支撐,關鍵在落實。要堅持因地制宜,著眼政策的創新性,突出政策的操作性,加快制定系統性的本土化民營經濟政策,最大限度發揮政策的綜合效應。
一是梳理評估現有政策。由發改委等綜合部門牽頭,組織經信委、商務、農業、科技、財政等部門,對現有民營經濟發展政策進行梳理,并進行實施效果評估,切實查找政策實施的問題和短板。
二是開展政策整合設計。在梳理評估的基礎上,由工商聯牽頭,準確把握武漢民營經濟的發展規律和階段性特征,提出政策整合方案。按照市場經濟原則,堅決廢除針對民營經濟發展的各類不合理規定,徹底消除各種隱性壁壘,對不符合中央精神、不適應發展要求的地方性政策、部門政策,限期予以廢止。要順應本土民營企業發展需要,消化吸收外地經驗教訓,真正敢為人先,制定出臺鼓勵支持民營經濟發展的“真金白銀”政策。
3.支柱產業要有新突破。著眼于國內外市場、國家產業布局和區域比較優勢,科學選擇武漢民營經濟發展的產業方向,加快推動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大力發展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提升三次產業融合發展水平,塑造民營經濟轉型發展新優勢。重點要在兩個方向上引導民營企業發展:
一是引導科技成果轉化投資。主要依托武漢大專院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優勢,大力推進科技成果產業化,特別是高新技術產業化發展,尤其在光電子、生物醫藥、新材料、新能源等方面要力爭有所突破。各級政府要搭建富有效率的轉化平臺,充分發揮各類中介機構的作用,實現科研成果與資本的聯姻,科學家與企業家的結合。
二是引導完善支柱產業鏈投資。主要依托武漢光電子、汽車、裝備制造、能源環保、化工等支柱產業,“借風起舞、乘勢而上”,做長產業鏈條,做大產業集群。既從根本上解決汽車、光電子等相關產業本土配套能力不強的問題,也不斷提升民營經濟發展的產業能級。
4.龍頭培育要有新突破。充分利用互聯網和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的有利時機,樹立互聯網思維,利用互聯網工具,大力提升民營企業整體素質,加快培育一批躋身中國500強的本土民營企業。
一是以“互聯網+”推動企業經營管理模式創新。在加快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基礎上,利用互聯網進行系統整合,推動企業創新組織模式,提高運行效率。引導民營企業加強新型商業模式的應用,發揮電子商務在商業模式創新中的作用,打造一批網絡零售平臺、大宗商品電子商務交易平臺、行業電子商務平臺和綜合性電子商務平臺。
二是推進民營大企業大集團成長計劃。支持本地有條件民營企業主動對接全國民營企業500強、行業龍頭企業、上市企業和外商投資企業等,實行強強聯合,形成核心競爭力強、規模效益高的大企業大集團。鼓勵民營企業通過合資合作、兼并重組、并購收購、資本運作和掛牌上市等,擴大規模,提升效益和水平。
三是大力實施品牌帶動戰略。以名牌企業、名牌產品為依托,全面提高商標注冊、培育、運用、保護和管理能力,豐富商標內涵,增強品牌競爭力,提升民企國內外知名度。
5.完善服務要有新突破。逐步使政府從經濟活動的主角轉為公共服務的提供者,從重“管”、重“批”逐步轉為重“謀”、重“立”。
一是進一步簡化審批事項和程序。嚴格推行負面清單管理模式,凡是市場機制能夠有效調節的事項,不再設定行政審批;凡是可采用事后監管的不再設置前置審批條件。全面梳理各級各部門職責,特別是在項目核準、用地預審、規劃審批、環評審批、施工許可、節能審批等方面,下放審批權限,明確審批時限。建立項目審批聯合會商、一站式告知、一站式服務等制度,變各部門獨立審核的串聯方式為各部門聯動協同的并聯模式。以鐵的紀律,防止和避免“吃、拿、卡、要”和人為設置障礙等問題。
二是創新金融供給和服務。借鑒溫州經驗,推進金融改革,放寬小貸公司轉制條件和經營范圍,加快民間資本進入金融領域步伐,積極爭取上級支持,加快設立以民間資本為主體發起的民營銀行,實現武漢市民營銀行零的突破。充分發揮財政擔保平臺作用,積極引導各類產業基金、風投創投基金支持民營企業發展,加大對高新技術企業的政府投資基金的支持力度,不斷拓寬民營科技型中小企業投融資渠道。積極探索推廣商會協會授信、聯保貸款、互保基金、金融超市、互助互救等模式,不斷拓寬民營企業的融資渠道。
參考文獻:
[1]趙輝.世界經濟走勢與我國民營經濟發展環境[J].北京市光大管理學院學報,2018年01期
[2]李根等.中國民營經濟未來走勢分析[J].北京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年07期
[3]劉凱等.切實推動民營經濟向縱深發展[J].中國社科院學報,2018年06期
作者簡介:
湯達禮(1984--)男,中共武漢市委黨校,講師,武漢大學經濟學博士,中共武漢市委黨校《長江論壇》編輯部責任編輯,主要研究區域經濟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