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勇
摘 要:文化館作為業務型單位,層級關系不明顯。很多時候一個地區各級文化館是在一個大方向下通過相互聯絡在各行其事。隨著文化事業的發展,群眾文化作為社會文化道德體系建設的一部分,作用愈發凸顯。通過群眾文化業務活動的開展能更有效的樹立文化自信和體現文化價值。本文從文化定位出發,從群眾文化工作者和群眾對文化的認識角度去探討群眾文化的位置和作用。
關鍵詞:群眾文化;認識;管理
群眾文化的管理部門,最為直接的是各地政府有關部門及文化旅游廳局,在大型活動伊始統一部署下進行宏觀的把控。群眾文化系統內各部門在群眾文化需求的基礎上,提供群眾文化服務,開展全民藝術普及工作。政府引導在自上而下的縱向管理上起主導作用,各級群眾文化系統單位圍繞這一主線結合本地實際開展的各類活動,在橫向上多方面的提供各類文化服務。這一結構的管理,一方面對主流文化的宣傳給予了引導,一方面給予了群眾文化自我發揮的空間,極大的挖掘和利用了群眾文化的潛力,調動了群眾文化工作者的積極性,實現了既定目標。但是群眾文化在社會文化圈中到底處于一個什么位置,一直沒有明確的定位。
一、群眾文化的社會角色定位
對于群眾文化來說,其社會角色的定位是復雜的。群眾文化不是單一的文化,不是社會文化的全部。群眾文化對于群眾來說很陌生,他們對自己參與的活動性質并沒有區分到什么是群眾文化,什么是專業藝術。而對于群眾文化工作者而言,群眾文化就是對群眾的基礎性文化服務,是專業干部的輔導培訓,是全民藝術普及,是引導文化正能量的傳播。
群眾文化工作者代表是一類人群,代表的不是一種文化。群眾的參與代表的是一個文化團體,參與的人數達到一定規模,形成的是一種文化潮流和文化導向,例如廣場舞。
所以,長久以來,我們對群眾文化的社會定位,就群眾文化工作者和群眾而言都是不明朗的。不是全部文化工作者都是群眾文化工作者,但是任何一個群眾文化工作者都是文化工作者,這是一個邏輯思辨,但是從這一句簡單的話中,我們看的出又有多少群眾文化工作者將自己定位在了既是群眾文化工作者,又是文化工作者的位置上呢?
社會文化是一個大范疇,科技、教育、企業、團體都是社會文化形成的一份子。文化是個大圈,群眾文化不能將自我割裂的放在一個小圈子里。近幾年,文旅融合工作開展將文化拉近旅游的圈子,旅游本身就是一種文化。旅游是文化碰撞的一種形式,人們為滿足獵奇、休閑、體驗而形成的一種心理和生理需求。而人作為一個文化載體,他所帶去的文化理念就是一個文化交流的過程。文旅融合對群眾文化者的工作也是一次創新的體驗,文化宣傳為旅游服務。
所以,我們要清楚的認識到群眾文化在社會文化圈中,在大文化,小文化,文化圈度的改變中所處的角色是什么。群眾文化在大文化圈內是一個輔助性,引導型的文化形式。
二、群眾文化管理層面的角色定位
群眾文化不同于傳播媒體。媒體的自由度和形式內容比群眾文化豐富,媒體的管理也要比群眾文化更為嚴格。
群眾文化在管理層的角色定位是對內的。群眾文化對外提供的服務是非強制的,主要依托的是場館和人員。在免費開放實施后,這種服務形式不是商品性的,而是社會福利性的,是文化惠民,是文化普及也是文化福利。在這一基礎上,群眾文化的管理更多的是對內業務工作和人員的管理,場地的管理。群眾文化服務的非商品化,弱化了自身的創新力和內部的動力。業務工作量和業績只是業務工作者職務職稱價值的體現,而不是服務需求和服務目的的體現。就工作而言,部分業務工作人員不能有效認識到自身業務工作的群眾文化價值。一個地區的群眾文化部門大多是僅僅對內管理,各層級很少聯動,各自為政的服務模式曾經一度讓基層文化館寂寂無名。
三、對外所處文化位置宣傳的缺失
群眾文化曾經一度展現了我國各類文化藝術的獨特魅力。面向大眾,群眾文化將多種文化藝術形式拉近到了百姓身邊。但是,群眾文化對自身的宣傳不多,甚至太過于簡陋。文化館到底是做什么的,問過許多群眾,有的人甚至沒聽說過文化館,但是談及某次活動的時候卻能想起來。例如五一農民工演出,觀眾觀看演出記住了演員和團隊,卻根本不知道這是文化館的群眾文化工作內容。
群眾文化活動的覆蓋面很廣,影響力大,滲透力較強,人民群眾的參與意識也很強,類似的話看到很多,但是究其根本,群眾意識到的是參加的活動,為數不多的人才知道這是群眾文化工作。我們在宣傳群眾文化,我們在引導群眾文化,但是群眾文化工作者沒有讓群眾知道群眾文化,知道文化館是做什么的。就工作量而言,就管理質量而言,文化館工作量大而繁雜,但是知名度一度不及某某藝術培訓機構,這是個讓人尷尬的處境。只有群眾文化工作者知道群眾文化,而享受群眾文化福利的群眾卻不了解什么是群眾文化。僅僅依靠群眾文化工作者來宣傳群眾文化遠遠不夠,宣傳是多方面的,單一宣傳很難讓群眾印象深刻。
四、群眾文化定位
哲學思維告訴我們,看問題不能孤立的、靜止的、片面的。群眾文化發展的幾十年里,我們借鑒了其他國家的經驗,結合我國的實際文化需求充分發揮了群眾文化的作用,引導了正確的文化觀、世界觀和價值觀。群眾文化的發展在經歷了時代變遷后隨著經濟的發展作用一度得不到凸顯。
但是研究問題我們又要用形而上的方法,將它放置在一個時期內的特定位置去思辨如何剖析它。隨著數字時代的到來,IT時代到DT時代提升了社會整體效率,如何在這一時期有效提升群眾文化影響力。群眾文化可以被量化,信息資源劇增讓群眾文化能有效的傳播和提升自身的社會認知度。如何把握DT時代群眾文化的工作的開展,首要的還是要認清群眾文化的文化定位。
首先,群眾文化是服務型的,是在群眾文化工作者引導下產生的。我們不能將社會中隨波逐流,泛濫錯誤價值觀的文化也稱為群眾文化,那是一種不良的社會價值觀,是需要群眾文化引導社會文化正能量去抵制的。
其次,群眾文化不是社會文化的全部。群眾文化無法達到其他文化形式所產生的文化價值。群眾文化是文化自信架構體系形成的一部分。作為群眾文化工作者要認清大文化氛圍才能定位好自身的文化服務導向。依托DT,群眾文化服務的指向性更清晰,群眾文化的需求更加明朗,群眾文化服務的資源調配和服務效率有大幅度的提高,群眾文化自身的社會影響力也可以得到有效提升。
依托數字館建設,總分館的建立強化了各層級文化館之間的聯系,區域性群眾文化服務的聯動展現了群眾文化工作的社會潛力,同時能更好與其他文化單位合作形成文化合力。理事會制度的建立,提升文化管理效率,多方介入形式的管理方式,不再是單一群眾文化視角下的管理模式能更好的確定群眾文化工作的文化站位。
五、結語
在戲劇中一幕好劇既有主角又有配角,在一桌盛宴上既有魚羊又有青蔬。劇目的成功在于配合,盛宴的美味在于搭配。時代在不停的發展,結合時代的需求,群眾文化在文化發展中作用不可忽視。認清自我方能砥礪前行,才能更好的傳播文化正能量,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凝聚力量。
參考文獻:
[1]鐘慶文.搞好群眾文化工作的幾點思考[J].黃河之聲,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