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此為標志,開啟了中國歷史新時期,開啟了中國共產黨執政的新時期。中國共產黨人以一往無前的進取精神和波瀾壯闊的創新實踐,譜寫了執政的壯麗史詩,開創了中國幾千年歷史長河的嶄新階段。新中國成立70年的歷史,既是一部中國共產黨上下求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史,也是一部不斷以改革創新精神全面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事業和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的結合史,更是一部不斷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總結自身的執政經驗,實現馬克思主義執政理論與自身執政實踐相結合的創新史。因此在新的歷史時期,認真回顧黨所走過的艱辛執政歷程,深刻總結其中的經驗啟示,是我們認識和掌握中國革命、建設與改革的客觀規律,實現黨的正確領導的重要保證,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一、始終堅持指導思想的與時俱進
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指導思想是一個政黨的精神旗幟”。中國共產黨能夠取得革命、建設與改革的偉大成就,最根本的原因和最突出的特征就是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具體實踐相結合,堅持了指導思想的與時俱進。我們黨成功地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這是中國共產黨歷經曲折、百折不撓的最基本經驗之一。黨在民主革命的實踐中,堅持把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實際相結合,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形成了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指導中國革命在全國取得了勝利。新中國成立后,黨在主觀上是努力沿著這樣的方法來指導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和黨自身建設的。在社會主義建設的前10年,既有成功經驗,又有嚴重挫折的教訓。由于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中出現嚴重分歧,也由于黨對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等重大問題上缺乏正確的認識,“左”的思想開始發展,特別是“文化大革命”中,用僵化、教條的態度對待馬克思主義,導致黨的執政能力下降,國家經濟社會發展遭到嚴重挫折。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確立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指導思想,實現了思想路線的撥亂反正,開始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改革開放的執政新實踐。從1978年至今的改革開放、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中,我們黨在理論上不斷取得新成果,先后形成了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以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內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回答了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發展,什么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怎樣實踐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等重大理論和實際問題,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堅持并豐富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綱領、基本經驗。因此堅持黨的指導思想與時俱進,堅持用發展著的馬克思主義武裝全黨,凝聚力量,黨和國家事業的發展就有了堅實的基礎、正確的前進方向和強大精神動力,就能不斷開創新局面。
二、始終堅定不移的走自己的道路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站立在960萬平方公里的廣袤土地上,吸吮著中華民族漫長奮斗積累的文化養分,擁有13億中國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們走自己的路,具有無比廣闊的舞臺,具有無比深厚的歷史底蘊,具有無比強大的前進定力。”道路關乎黨的命脈,關乎國家前途、民族命運、人民幸福。我們黨能夠領導人民從一個勝利走向另一個勝利,關鍵在于探索形成了正確的道路。世界上沒有放之四海皆準的革命和建設道路,也沒有一成不變的革命和建設理論。無論是搞革命還是搞建設,照搬照抄別國經驗、別國模式從來就不能成功。只有科學運用馬克思主義、深刻認識本國國情、正確判斷時代特征,才能找到通向勝利的道路。新民主主義革命道路就是這樣開辟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也是這樣形成的。道路走得怎么樣,最終要靠事實來說話,要由人民來裁判。沿著新民主主義革命道路,中國人民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的統治,從此把命運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國人民的面貌、社會主義中國的面貌、中國共產黨的面貌發生了歷史性的變化,國家大踏步趕上時代前進潮流,人民對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正在變成現實。實踐雄辯地證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走得通、走得對、走得好。中國人民將沿著這條正確道路繼續闊步前進。
三、始終把握世界大勢走在時代前列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歷史告訴我們,一個國家要發展繁榮,必須把握和順應世界發展大勢,反之必然會被歷史拋棄”。順應世界發展大勢,把握時代發展潮流,是一切進步事業產生、發展和壯大的根本原因。中國共產黨就是在民族民主革命運動成為時代潮流的大勢下登上歷史舞臺的,并迅速走在那個時代的前列,成為時代的弄潮兒。中華人民共和國也是在世界社會主義運動凱歌行進,亞非拉被壓迫民族解放運動風起云涌的環境中誕生的,并迅速蕩滌了舊中國留下的污泥濁水,建設了生機勃勃的新社會。之后,在領導社會主義建設中,在對世界大勢的判斷和把握中,我們黨也曾經經歷了失誤和曲折,錯失了重要的發展機遇。但是,也正是在重新端正對中國和世界關系認識的基礎上,我們黨抓住并成功運用了重要戰略機遇期。改革開放之初,鄧小平同志指出:“根據對世界大勢的這些分析,以及對我們周圍環境的分析,我們改變了原來認為戰爭的危險很迫近的看法。”由于對世界大勢作出了新的準確判斷,我們黨確立了和平與發展是時代主題的認識,為改革開放的興起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開創發展創造了基本條件。在當今世界深刻復雜變化、中國同世界的聯系和互動空前緊密的情況下,更要密切關注國際形勢發展變化,把握世界大勢,統籌好國內國際兩個大局,以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目標,在時代前進潮流中把握主動、贏得發展。
四、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歷史和現實都告訴我們,密切聯系群眾,是黨的性質和宗旨的體現,是中國共產黨區別于其他政黨的顯著標志,也是黨發展壯大的重要原因;能否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決定著黨的事業的成敗。”我們黨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使我們黨的工作獲得最廣泛最可靠最牢固的群眾基礎和力量源泉。我們黨始終尊重人民主體地位,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拜人民為師,問政于民、問需于民、問計于民,把政治智慧的增長、執政本領的增強深深扎根于人民的創造性實踐之中,極大地調動了人民革命、建設和改革的積極性,也極大地推動了革命、建設和改革事業的前進和發展。歷史表明,我們黨的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始終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發揚密切聯系群眾這個最大的政治優勢,消除脫離群眾這個最大危險,我們黨的事業就會永遠立于不敗之地。
五、始終保持艱苦奮斗開拓創新的實干精神
艱苦奮斗、開拓創新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我們克敵制勝的重要法寶。在革命戰爭年代,中國共產黨就是靠這種精神,浴血奮戰、百折不撓,奪取了民主革命的勝利。新中國成立之初,也正是靠這種精神,我們戰勝了千瘡百孔、一窮二白、問題如山的巨大困難,建立起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人民解放思想、開拓創新,大膽地闖、大膽地試,走出了一條社會主義改革開放的新路,初步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框架。可以說,40年改革開放的歷史,就是一部不斷艱苦奮斗、解放思想、大膽探索、開拓創新的歷史。事實證明,任何一個民族、任何一個政黨,如果沒有一種精神力量作為支柱,沒有一種良好的精神狀態,都是難以生存的。對于一個正在進行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發展中國家來說,用艱苦奮斗、開拓創新的精神力量增強民族的凝聚力,格外重要。一個精神上空虛蒼白的民族是不可能真正振興的,一個沒有解放思想、開拓創新、艱苦創業的實干精神的政黨也是不可能帶領人民走上繁榮富強之路的。而我們也正是因為一直堅持這種精神,才取得了一個個輝煌的成就。正如習近平同志講的:“全黨同志一定要不忘初心、繼續前進,永遠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永遠保持艱苦奮斗的作風,勇于變革、勇于創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滯,不斷把改革開放推向前進,努力向歷史、向人民交出新的更加優異的答卷。”
六、始終堅持加強黨的自身建設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黨要管黨,才能管好黨;從嚴治黨,才能治好黨。”我們黨始終把自身建設牢牢抓在手中。毛澤東同志在總結中國革命勝利的經驗時,就把黨的建設作為三大法寶之一(統一戰線、武裝斗爭、黨的建設)。全國執政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以后,在執政黨建設探索上,我們黨不斷邁出新步伐,取得新成效。新的歷史條件下,面臨著“四大考驗”和“四大危險”,我們黨把不斷提高黨的領導水平和執政水平、提高拒腐防變和抵御風險能力,作為鞏固執政地位、實現執政使命必須解決好的重大課題,著力加以解決。全黨牢牢把握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先進性和純潔性建設這條主線,堅持解放思想、改革創新,堅持黨要管黨、全面從嚴治黨,全面加強黨的政治建設、思想建設、組織建設、作風建設、反腐倡廉建設、制度建設,不斷增強自我凈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努力建設學習型、服務型、創新型的馬克思主義執政黨,確保我們黨在應對國內外各種風險和考驗的歷史進程中始終成為全國人民的主心骨,在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進程中始終成為領頭雁,在實現兩個100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偉大征程中成為堅強領導核心。
總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走過“雄關漫道真如鐵”的昨天,跨越“人間正道是滄桑”的今天,邁向“長風破浪會有時”的明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展現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歷史啟示未來,中國共產黨終將領導中國人民戰勝任何艱難險阻,終將在民族復興和人類文明進步的豐碑上寫下更大光榮。
作者簡介:
王生堂(1978--)男,甘肅高臺人,大學學歷,中共高臺縣委黨校,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