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西方社會福利無論從思想變遷還是制度演進方面,其內容豐富程度和實施時間與效果,都走在世界前沿。本文梳理了近代西方社會福利發展的五個主要階段,以期對我國社會福利制度的改革與完善提供有益思考。
關鍵字:西方社會福利發展階段;改革與完善
社會福利在不同國家有不同的定義,從世界范圍看,大致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的社會福利僅包含對特殊群體提供物質幫助與服務的制度。通常包括老人、婦女、兒童等需要特殊照顧的社會成員;而廣義的社會福利則指面向全體公民,旨在改善或提高人民物質文化需求的一切措施,包括政府舉辦的文化、教育、醫療衛生、城市住房等各種福利性財政補貼。
西方國家從社會福利誕生之時,普遍實施的是廣義的社會福利,而我國由于社會歷史經濟多種因素,多使用其狹義的解釋,這極大的限制了我國社會福利制度的進一步發展。可喜的是,從目前我國實施的各項有關社會福利的社會政策來看,我國正處在由狹義社會福利過渡為廣義社會福利的階段。因此,有必要從西方,尤其是近代西方社會福利發展的階段里探尋我國社會福利制度未來的改革與完善方向。
一、近代社會福利發展階段、思想流派及相關理論
追本溯源,西方社會福利制度的出現、發展及完善離不開適時的福利思想流派和強大的福利理論作為支撐,從而形成了代表不同時期社會福利的發展階段。從各國社會福利發展階段出現的時間順序及影響力來看,大致有以下幾個主流理論:
1.自由主義社會福利思想
17世紀到19世紀中期,西方國家經歷了由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轉型的歷史大變革過程,政治上確立了資產階級政治制度,經濟上確立資本主義經濟制度,資本主義制度的萌芽及發展,需要摒棄整個中世紀對人思想的束縛,受到同時期自由主義思想的影響,以強調個人責任為核心觀點的自由主義社會福利思想成為這一時期的主流社會福利思想。
2.國家干預主義社會福利思想
19世紀末到20世紀中期,由于經濟危機、社會民主意識覺醒、對國家職能認識的轉變等多重因素,國家干預主義開始登上歷史舞臺。國家干預主義不僅對西方國家經濟社會發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更是對社會福利思想理念轉變有著重要的影響。這一時期國家干預主義代表性流派有提倡社會改良、促進社會福利事業發展的德國新歷史學派;明確提出國家干預、擴大公共福利支出和進行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實現充分就業的凱恩斯主義和主張通過資產階級立法,對貧民及失業者進行社會救濟的英國費邊社主義等。
3.福利經濟學社會福利思想
幾乎和國家干預主義同一時期直至延續到20世紀末期,新舊福利經濟學對社會福利的影響開始凸顯。舊福利經濟學的代表人物庇古1920年出版的《福利經濟學》在其基本觀點——收入均等化(一個人收入越多,貨幣收入的邊際作用就越小,反之,貨幣收入的邊際效用就越大)之上,認為要實現社會福利最大化,就要實行收入轉移,而收入轉移的途徑就是政府設置合理的稅收制度向富人征稅,補貼給窮人,補貼的形式可以建立各種社會服務設施、養老金、醫療失業保險、免費教育等社會福利政策。而新福利經濟學不管是帕累托最優還是卡爾多希克斯的補償原則都在探索社會資源如何更公平合理有效分配的問題。
4.貝弗里奇福利國家思想
1942年二戰后的英國人口銳減,社會矛盾突出,英國政府委托關注經濟及社會問題的貝弗里奇爵士起草了《社會保險及相關事物》的報告,史稱《貝弗里奇報告》,設計了一整套“從搖籃到墳墓”的福利政策,包括以社會保險、社會救濟和自愿保險為完整體系的“福利國家”藍圖。
5.多元化社會福利思想
20世紀中后期至今,由于面臨政治財政壓力和對福利概念的重新解讀,世界各國的社會福利制度在經歷各種改良之后逐步趨于穩定,并呈現出多元化的發展現狀。例如英國“第三條道路”、“第二代福利”等改革探索之路。
二、對近代西方社會福利發展階段的述評
從近代西方社會發展歷史階段來看,17世紀到19世紀中期,隨著西方資產階級革命和資本主義制度的建立,西方社會福利思想開始進入形成時期,這一時期的社會福利思想深受自由主義的的影響,更多的強調個人的責任,認為個人福利的好壞應該由個人負責。從自由主義奠基人亞當斯密提出個人自己做主較之政府干預能發揮更好的作用到李嘉圖、馬爾薩斯、斯賓塞等人對當時英國出臺救濟流民的《濟貧法》的堅決反對都能傳遞出那個時代對社會福利持有的態度。
19世紀末期到20世紀初期是西方資本主義快速發展時期,社會矛盾也是空前深刻,促使西方社會福利進入快速發展時期,無論是德國的新歷史學派、英國的激進自由主義、費邊社主義,還是法國、瑞典等國出現的社會民主主義都促進了社會福利制度在不同國家的建立,并在社會政策領域開始出現國家干預思想。
20世紀前期是國家干預主義鼎盛時期,凱恩斯主義和瑞典學派在這一時期大放異彩,雖然國家干預主義在不同國家有著不同形態,但統一的認識都是建立在資本主義國家賴以生存的自由主義失靈大背景下,如何發揮國家、政府作用的一系列理論和實踐,并最終成功挽救了瀕臨絕境的資本主義國家。
20世紀70年代以來,西方資本主義社會普遍面臨改革期,社會福利制度也進行了相應的改革與完善,以適應變化了的資本主義社會新國情。雖然傳統的國家干預思想和社會民主主義仍繼續發揮作用,但新自由主義社會福利思想成為這一時期資本主義改革的主要思想武器。
三、我國社會福利制度改革與完善
我們國家雖然沒有經歷西方國家較長時期的資本主義制度及其變革,但從西方國家社會福利制度的發展階段里還是可以探索一些對我國社會福利制度完善的合理化建議。
1.促進相關立法保障社會福利制度法制化進程
縱觀西方近代社會福利制度完善的國家,在社會福利制度正式確立之初就頒布了各項法律法規,例如德國分別在1883年、1884年和1889年頒布了《工人醫療保險法》、《工傷事故保險法》和《傷殘和養老保險法》三項著名的法規、英國在1911年出臺了《國民保險法》、美國于1935年頒布了《社會保障法》等,這些法律的出臺極大的體現出國家對建立好的社會福利制度的決心和力度,這些國家之后成為社會福利制度優良的代表國家。反觀我國,在社會福利領域還沒有一部相應的法律出臺,有關社會福利方面的規定僅僅可以在《社會保障法》里找到一二,沒有法律賦予的合法化身份,自然無法引起民眾和政府的注意。
2.積極探索政府與市場在社會福利領域的作用
從西方社會福利發展的歷史長河中可以看出,西方社會一直在尋求一種平衡,即在社會福利方面到底由國家或政府完全供給好,還是完全順應資本主義制度的自由化原則,由市場提供更高效,亦或是在兩者之間能否找到一條公平合理的道路,以便于充分發揮政府和市場的雙重優勢。我國社會福利制度提出和進行較晚,可以很好的借鑒西方社會歷經幾個世紀探索出的經驗,先如今的西方國家,更傾向于將政府和市場結合起來對社會福利制度進行管理和監督,我國也應找到一條適合社會主義道路的、更能發揮市場和政府作用的新的管理方式。
3.開創多元化社會福利制度新局面
西方社會福利制度發展至今,已經形成了一種多元化格局,即福利的提供方即不完全依賴政府,也不放任市場運作,更多的引入各方勢力參與進來,包括私營企業、非政府組織、甚至跨國公司等。我國社會福利恰恰缺乏這種多元化操作,政府應該進一步將權利下放,讓更多有意愿、有能力、更專業的私人企業、非政府組織等進入社會福利的組織和提供中來;在監管方面,政府應該發揮自身優勢,加強立法和過程的監督管理,為開創多元化社會福利新局面保駕護航。
作者簡介:
楊楠芝(1986--)女,甘肅永登人,甘肅政法大學公共管理學院講師,碩士,主要從事社會保障理論與政策,社會福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