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毅苗

[摘 要]藝術碩士(音樂)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經過十余年的發展,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同時也有許多方面亟待提升。本文從社會需求角度出發,研究藝術碩士(音樂)專業學位研究生適應崗位工作所需具備的能力,并就能力培養方式提出了優化措施。
[關鍵詞]社會需求;藝術碩士;能力培養;藝術實踐
[中圖分類號]G61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2233(2019)07-0004-03
藝術碩士培養經過十余年的高速發展,已經實現了從無到有的轉變,并逐漸呈現出爆炸式的發展趨勢。至2018年12月,藝術碩士專業研究生培養院校已經達到240余所。藝術碩士培養的大平臺正在逐步建設和完善,將為社會文化發展輸送大量高層次應用型人才。
但是,我國的藝術碩士教育起步較晚,培養質量距離廣泛的社會認同還存在比較大的差距。2018年第四批藝術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點專項評估中,參與評估的近一半學校的部分專業領域存在問題,大部分問題都可以歸結到實踐能力的培養上。本文以藝術碩士(音樂)專業研究生培養為例,從崗位需求分析出發,以新的視角解析藝術碩士(音樂)能力結構,并對能力培養方法提出合理建議。
一、培養目標解讀
藝術碩士(音樂)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目標,在2005年下達的《關于下達〈藝術碩士專業學位設置方案〉的通知》和2015年下達的《藝術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指導性培養方案》中,都分別給予了明確定義。仔細分析兩個文件對培養目標的描述,可以發現三個特征。一是區分性,與學術型研究生培養針對教學和科研專門人才不同,藝術碩士培養目標始終立足于有職業背景的應用型人才;二是概括性,培養目標高度概括了藝術碩士培養的方向和規格;三是發展性,經過十年藝術碩士教育發展,培養目標的描述更加具體和具有指向性。
從三個特點可以看出,經過多年教學的摸索和實踐,藝術碩士培養的職業性、應用性的特殊要求明確體現在了培養目標中。但是,高度概括的培養目標無法細化為人才培養方案。因此,各藝術碩士培養單位需要結合社會崗位和職業需求,詳細論證藝術碩士的培養環節和內容。
二、社會需求分析
需求分析源于計算機領域的軟件工程,是開發人員經過深入細致的調研和分析,準確理解用戶和項目的功能、性能、可靠性等具體要求,將用戶非形式的需求表述轉化為完整的需求定義,從而確定系統必須做什么的過程[1]。良好的需求分析活動有助于避免或盡早剔除早期錯誤,從而提高軟件生產率,降低開發成本,改進軟件質量。藝術碩士(音樂)培養過程無異于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要提高系統的工作能力,培養合格的高層次應用型人才,首要的任務就是開展人才培養的需求分析,了解掌握社會對高層次應用型人才的各種需求,才能圍繞這些需求確定藝術碩士(音樂)人才培養過程中的教學體系、管理體系和評估體系,提升“藝術碩士(音樂)教育系統”的建設質量。
(一)崗位需求分析
藝術碩士(音樂)專業學位是為了滿足社會文化事業對高層次、應用型音樂專門人才的迫切需要而設立,隨著社會文化事業的發展,藝術碩士(音樂)人才的崗位設置也體現出多樣化的特征。系統梳理藝術碩士(音樂)人才的就業渠道,主要分為表1所示的多個方面。
從表1可以看出:藝術碩士(音樂)專業人才就業類型比較豐富,崗位設置和工作內容呈現多樣化特征。不同的崗位和不同的工作內容,對藝術碩士(音樂)能力培養提出了不同的要求。
(二)崗位能力需求分析
《藝術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指導性培養方案》(2015年修訂版)指出:“旨在培養具有良好職業道德、具備系統專業知識、高水平技能和一定藝術造詣的高層次應用型音樂專門人才。”這一培養定位,明確了職業性是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本質屬性。[2]藝術碩士(音樂)的人才培養與職業崗位需求密切相關。從教育層次上看,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屬于研究生教育層次,那么,它就必然具備研究生教育的特質。對于專業學位研究生來說,他們不需要從事學術型的理論研究工作,而要求具備較強的理論聯系實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3]因此,藝術碩士(音樂)人才培養,需要突出職業性和解決實際問題這兩個基本屬性。
結合藝術碩士(音樂)職業工作的特點,以及人才教育與發展的客觀規律,可以將藝術碩士崗位能力需求分解為三個方面:崗位工作能力、協調組織能力和學習發展能力。
崗位工作能力,是指藝術碩士(音樂)勝任崗位工作所需具備的能力。這種能力的培養與具體崗位的工作內容關系密切。例如藝術團體的音樂表演崗位,則要求藝術碩士(音樂)具有核心的音樂表演能力,能夠較好詮釋和演奏音樂作品。同時,還應該具有一定的音樂鑒賞能力,熟悉作品背景,理解作品內涵,了解作品特點。
協調組織能力,是在職業崗位工作所必備的社會能力,包括能夠口頭和書面正確表達自己的意圖,熟悉活動的組織流程和方法,能夠協調各單位、各部門人員共同完成工作任務。
學習發展能力,是藝術碩士(音樂)在實踐中發現問題,應用自身的知識和技能,或者學習新知識新技能解決問題的能力。這種能力是專業學位研究生需要重點培養的能力,它不僅決定了專業學位研究生完善和提升自我的能力,也影響到他們今后在工作崗位上的適應能力。
上述三種能力,是專業學位研究生在學習期間需要重點打造的崗位履職能力,也是他們走上工作崗位后實現自我進步和發展的核心能力,影響到專業學位研究生的“職業生命周期”。三種能力之間相互促進、相互發展,都需要在實踐或模擬實踐環境中鍛煉培養。
三、實踐能力培養
(一)靈活引入實踐課程。實踐課程實施的目的,是在模擬的工作環境中開展知識和技能的學習,更能夠讓專業學位研究生感受崗位工作的實際情況,尋找自身知識和實際要求之間的差距。同時,實踐課程要與本土音樂文化和多元音樂文化相結合。將本地和國內一些特色技能引入到實踐課程中,提高專業碩士的音樂鑒賞能力和音樂表演能力,這也是提高專業碩士崗位工作能力的一種有效手段。目前,有不少院校都在開展此類課程,邀請國內的優秀表演藝術家和民間團體,到學校開展實踐課程。研究生在院校里面就能充分汲取地方優秀音樂文化的營養,感受多元音樂文化的魅力,掌握多樣化的音樂表演手段。
(二)靠前實施藝術實踐。藝術實踐是藝術碩士(音樂)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的重要環節,是發展藝術碩士(音樂)崗位工作能力和協調組織能力的有效手段。目前,很多藝術院校在藝術碩士培養過程中都加入了實踐教學。但是,從實踐能力的培養過程和培養效果來看,藝術實踐需要靠前實施,它所具備的功能和作用才能充分發揮出來。
首先,從能力培養的角度來看,藝術碩士(音樂)專業學位研究生,都是通過統一考試,從報考隊伍中挑選出來的優秀人才。他們通過本科階段的系統學習(有些甚至具有實踐經歷),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綜合能力。碩士階段需要提高的,不僅是學士階段培養的知識學習能力,更重要的是學習發展能力。這種能力可以使他們能夠面對崗位工作中所面臨的具體事務,也能使他們找到自身知識體系的不足之處,通過學習加以完善,從而提高綜合能力。因此,在完成通識教育和必要的專業基礎知識學習后隨即開展藝術實踐,由校外的合作導師,指導學生在實際崗位中解決工作問題,發現和初步解決學習方面的問題。完成藝術實踐后,再針對實踐中存在的問題深入開展專業學習和其他相關知識的學習。這種靠前實施藝術實踐的模式,更能夠培養和提高專業學位人員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其次,從教學效果方面來看,目前采用的教育方式大都可歸納為“知識學習—能力構建—藝術實踐”的基本模式,這種模式還帶有學術型碩士教育或者是本科教育色彩,學生無法體驗到學習內容在實際工作中的重要性,學習效率以及能力構建的效果不盡如人意。靠前實施藝術實踐,在研究生具備初步的實踐能力后將之置入到實際工作崗位中,讓其在面對問題中反思,在實際工作中積累,在導師的帶領下補充自己需掌握的知識和技能,其效率定然有所提升。
“實踐能力需要通過具體的實踐活動‘練出來,而不能只是通過簡單的課堂學習‘教出來。”[4]而練的水平和效果又要通過系統學習來提高。因此在實踐的基礎上,通過“學習—實踐—再學習”的有效反饋,發揮藝術實踐“指揮棒”的作用,在實踐中鍛煉能力,在學習中完善知識,有效提升藝術碩士(音樂)專業學位研究生的綜合素質。
結 語
藝術碩士(音樂)研究生培養,是國家文化事業發展的迫切需求,也是音樂與舞蹈學高層次人才培養的重要方向。結合前期建設的寶貴經驗,始終堅持職業性、應用性的培養重點,優化教學資源、改革教學模式、規范教學管理,是藝術碩士(音樂)人才培養健康發展的核心問題,需要重點關注。
注釋:
[1]賴均等.軟件工程[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6:01.
[2]史耀媛,許克毅.職業化背景下我國專業學位高等教育發展研究[J].中國高教研究,2005(06):19—22.
[3]袁廣林.應用研究性: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本質屬性[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1(09):44.
[4]劉 欣.藝術碩士(音樂)專業學位研究生實踐能力的內涵及重要性[J].藝術研究,2017(04):50.
(責任編輯:張洪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