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艾花 張紹根

【摘要】目的:研究貝那普利聯合美托洛爾治療老年原發性高血壓合并心力衰竭的臨床效果。方法:我院進行本次研究一共選擇了88例老年原發性高血壓合并心力衰竭患者,將患者分成了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患者人數均為44人,將貝那普利單純治療應用在對照組中,將貝那普利聯合美托洛爾治療應用在觀察組中,比較兩組患者的治療前后血壓情況以及治療前后心臟功能指標情況。結果:觀察組治療前后的舒張壓和收縮壓分別為1034±101、806±77、1585±96、1292±84,治療前的數據和對照組相比無明顯差異,治療后p<005觀察組在治療前后的左室射血分數、左心室舒張末期內徑、左心室收縮末期內徑分別為1027±103、893±74、1592±94、1391±53,均要優于對照組,治療后的p<005結論:貝那普利聯合美托洛爾治療老年原發性高血壓合并心力衰竭的臨床效果顯著,值得進一步推廣應用。
【關鍵詞】貝那普利;美托洛爾;老年原發性高血壓;心力衰竭;臨床效果
【中圖分類號】R5416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6851(2019)10-016-02
原發性高血壓屬于一種常見的心血管疾病,而且發病人群大多數都是老年人,病情在發展的過程中原發性高血壓很容易并發心力衰竭共同發生[1],對患者心功能和身體其他各部位的功能均會造成不同程度的傷害,因此需要臨床提高重視[2]。本次研究主要針對貝那普利聯合美托洛爾治療老年原發性高血壓合并心力衰竭的臨床效果進行了分析,具體內容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基礎資料
本次研究選擇我院收治的88例老年原發性高血壓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病例選取時間在2018年1月之后2019年5月期間。根據不同的治療方式將患者分成了觀察組和對照組。觀察組中的男性人數為24人,女性人數為20人,年齡在64歲至78歲,中位年齡為(7014±106)歲。對照組中的男性人數為24人,女性人數為19人,年齡在63歲至79歲,中位年齡為(7021±113)歲。一般資料之間的對比發現無統計學差異。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進行單純鹽酸貝那普利片口服治療,每天一次,每次10mg,持續服藥6個月。在此基礎上觀察組加用酒石酸美托洛爾片口服治療,每天兩次,每次25mg,持續服藥6個月。
13 觀察指標
觀察所有患者在治療前后舒張壓和收縮壓等血壓情況以及治療前后左室射血分數、左心室舒張末期內徑、左心室收縮末期內徑等心臟功能指標情況。
14 統計學分析 SPSS170檢驗數據,所有數據通過T值計算,最終計算出相應的P值,P<005的時候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治療前后血壓情況比較
觀察組和對照組的護理效果比較結果如下。
22 治療前后心臟功能指標比較
觀察組治療前后左室射血分數、左心室舒張末期內徑、左心室收縮末期內徑等心臟功能指標均優于對照組,特別是治療后,詳情見表2。
3 討論
高血壓是一種慢性疾病,患者一旦患有高血壓就需要常年進行服藥控制,否則就會導致血壓不斷升高,最終威脅生命。一般來說,高血壓的發病情況和患者的年齡是有著較大關系的,所以一般患有高血壓的患者都是老年患者[3]。另外高血壓還會給患者帶來較多的并發癥,其中心腦血管疾病發病率最高。其中主要包括冠心病和心力衰竭等。如果老年原發性高血壓患者合并了心力衰竭疾病,就必須要進行及時的治療和控制,否則會直接威脅生命安全。所以在治療方面需要在降低血壓的基礎上有針對性的對心力衰竭疾病進行治療[4]。在臨床實驗之后表明,通過貝那普利聯合美托洛爾治療老年原發性高血壓合并心力衰竭的臨床效果良好,能夠有效的的阻斷心臟β1受體,能夠提高臨床心力衰竭的治療效果。而且通過這兩種藥物的聯合治療,還能夠減少人體對藥物的耐藥性,促進藥物吸收,而且藥物作用時間會大大延長,有利于減少患者的服藥劑量[5]。
在本次研究中,觀察組治療后的舒張壓和收縮壓等血壓情況以及左室射血分數、左心室舒張末期內徑、左心室收縮末期內徑等心臟功能指標情況均要優于對照組,p<005
總的來說,貝那普利聯合美托洛爾治療老年原發性高血壓合并心力衰竭的臨床效果顯著,值得進一步應用。
參考文獻:
[1] 陳蕾,鄭浩,陳雪云.貝那普利聯合美托洛爾治療老年原發性高血壓 合并心力衰竭的臨床研究[J].心血管病防治知識,2019(5):55-57
[2] 馬麗.貝那普利聯合美托洛爾治療老年原發性高血壓合并心力衰竭的療效觀察[J].吉林醫學,2019,40(1):108-110
[3] 黨蔚.貝那普利聯合美托洛爾治療老年原發性高血壓合并心力衰竭療效觀察及對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9,13(3):69-70
[4] 葉叔安.貝那普利聯合美托洛爾治療老年原發性高血壓合并心力衰竭的臨床研究[J].心血管病防治知識,2018(27):13-15
[5] 蘇秋迎.貝那普利聯合美托洛爾治療老年原發性高血壓合并心力衰竭的心功能情況改善分析[J].中國農村衛生,2018(1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