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博
隨著我國高職畢業生數量逐年增加,高職學生就業工作面臨著越來越嚴峻的形勢。從高職學生的就業情況入手,通過對我國目前高職學生就業形勢的分析,指出當前高職學生就業難的原因,既包括社會因素、學校因素,還包括學生自身的因素。并且提出做好畢業生就業思想教育工作、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提高人才培養質量、轉變擇業觀念、各級政府和用人單位強化服務職能等方面的思考和建議,從社會、學校、畢業生等幾個方面,分析解決高職學生就業困難的對策。
一、高職學生就業現狀
從高校擴招政策的正式實施,高等教育的發展就實現了質的飛躍。但是教育的發展,意味著畢業生人數增加,高職學生的畢業就業問題已經成為當今社會普遍關注的熱點。根據統計,2010年,全國高校畢業生為630萬人,比2009年的611萬多19萬人,就業形勢非常嚴峻。2000年,全國高校畢業生只有107萬人,2001和2002年分別為114萬和145萬人。2003年,畢業生人數首次突破200萬人(達到212萬人),之后平均每年都要增長五六十萬人,2009年首次突破600萬人(達到611萬人),今年則增至630萬人。人保部門表示,2009年高校畢業生就業率為87%。
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規模在高等教育中己達“半壁江山”。高職教育下的畢業生在就業擇業問題上并不占優勢。
二、高職學生就業難的原因分析
高職學生就業難的原因很復雜,既包括社會因素、學校因素,還包括學生自身的因素。
1.社會因素
(1)高職畢業生的就業政策尚不完善
國家的政策規定,對于高職院校的就業擇業問題起了重要積極的保障作用。但社會上對于職業教育學生的接受還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會面臨一些行業限制。
(2)社會對高職教育存在偏見
社會對于職業教育的質量存在著一定的質疑以及偏見,所以在部分學生就業時會產生限制。
(3)用人單位仍存在著人才高消費現象
社會對人才要求提高,不再盲目選擇錄用,而是高要求地選擇錄用條件。盲目地追求高學歷。
2.學校因素
(1)學校辦學與社會需求脫節
高職院校在不斷發展中還是相對的,重理論,輕實踐。在人才培養模式,教育教學方案還不能很好地與社會需求相結合,缺少自己的辦學特色和目標。
(2)專業及課程設置不合理
一是目前高職院校專業設置的隨意性、盲目性較強。未從實際出發考慮學生就業需求,而是盲目地開辦熱門專業或是“應辦專業”,并且專業教師師資水平得不到保障,教學質量更是得不到保證。
二是專業的設置與大學生畢業就業企業實際工作得不到實際的聯系作用,浪費資源。
(3)師資隊伍建設還不適應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的需要
目前,存在著教師專業技能和教學能力不足,“雙師型”教師比例不高的問題。專業專攻教師較少。
3.學生因素
(1)擇業期望值過高
部分畢業生盲目追求到“一線城市”“二線城市”“大公司”工作,不考慮自身實際情況,對自己沒有一個清晰的自我評定。從而導致擇業期望值過高,好高騖遠。
(2)就業競爭力欠佳
許多高職院校學生,在大學中不重視專業理論課學習,實踐課程也不夠重視,必然在擇業過程中,會導致文化素質欠佳,決定著人才質量的高低,從而就業競爭力降低
(3)缺乏吃苦耐勞的精神
畢業生缺乏自省和不屈不撓的精神,抗挫折能力較弱,在經歷一兩次求職失敗后,容易失去自信,盲目自閉。
三、解決高職學生就業問題的對策
1.加強和改進高職學生就業思想教育工作
畢業生就業思想教育是高校的第一任務,積極響應國家政策,宣傳道德風尚,高度重視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
2.以就業和社會需求為導向,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提高學生的就業競爭力
提高教學質量才是提高人才質量的關鍵,根據社會人才需要導向,有針對的開展專業課程,合理開展專業,調整師資隊伍,深化教育教學改革。
3.解決高職高專畢業生就業問題還需要畢業生自己做出努力
首先,高職學生要轉變擇業觀。堅定信念,艱苦奮斗,增強技能,在不斷的學習生活中提高職業技能,增強就業競爭力。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通過自己的努力,一定會在復雜的勞動力市場找到一份較為滿意的屬于自己的工作。
總之,從根本上說,當前高職學生就業難的問題,是高職高專教育前進中的問題,發展中的問題,是高職高專教育事業改革和發展必須經歷的過程、只有政府、校方、畢業生、用人單位等多方的共同努力,協調發展,才能真正使高職學生就業難問題得到最終的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