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莉
數學是研究數量關系和空間形式的科學。數學與人類發展和社會進步息息相關,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數學更加廣泛應用于社會生產和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數學作為對于客觀現象抽象概括而逐漸形成的科學語言與工具,不僅是自然科學和技術科學的基礎,而且在人文科學與社會科學中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特別是20世紀中葉以來,數學與計算機技術的結合在許多方面直接為社會創造價值,推動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數學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數學素養是現代社會每一個公民應該具備的基本素養。作為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數學教育既要使學生掌握現代生活和學習中所需要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更要發揮數學在培養人的理性思維和創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新課程標準指出:小學低段第一學段(1~3年級)數的認識
1.在現實情境中理解萬以內數的意義,能認、讀、寫萬以內的數,能用數表示物體的個數或事物的順序和位置。
2.能說出各數位的名稱,理解各數位上的數字表示的意義;知道用算盤可以表示多位數
3.理解符號<,=,>的含義,能用符號和詞語描述萬以內數的大小。
4.在生活情境中感受大數的意義,并能進行估計(參見例3)。
5.能結合具體情境初步認識小數和分數,能讀、寫小數和分數。
6.能結合具體情境比較兩個一位小數的大小,能比較兩個同分母分數的大小。
7.能運用數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并能進行交流(參見例4)
針對以上的資料整理,我準備了這堂課,我首先從新課標入手,制定教學目標開始,目標設定明確,有針對性。理清重難點,這樣才能有的放矢。初步認識計數單位“一”和“十”,理解10個一是1個十,從形象到抽象理解11~20各數的組成,培養數感,這是我這節課想體現和突破的。
一、追根溯源,品出“數學味”
本節課的導入,我是思索再三。數來源于數,數的形成發展是有跡可循的,我想,讓孩子追溯歷史足跡,感悟智慧的萌生。我在課的開始創設了遠古時代獵人數數的故事,由此激起學生的興趣,從古人擺小石子開始,告知擺一個小石子表示一只兔,兩只兔呢?三只兔呢?數量越來越多時,就用一個大石塊代替10個小石子,以一當十。為下節課數位的認識做鋪墊,讓學生初步感知。故事中的圈一圈,讓學生初步感受數數時可以把10個一看成一個整體,給學生以啟發,通過將10根小棒捆成一捆,讓學生在操作中體會10個一是1個十,并初步感受十進制。
二、培養數感,悟出“數學味”
數感是比較高層次的一種能力。新課標指出,數感主要是指關于數與數量、數量關系、運算結果估計等方面的感悟。建立數感有助于學生理解現實生活中數的意義,理解或表述具體情境中的數量關系。
低年級學生的數感需要以認數為依托,通過豐富的直觀活動,在建立數概念的過程中逐步培養。例如在這一課開始,獵人擺出15塊石子,一眼很難看出來,這時就運用了估算。
1.“擺”出數感。低年級的孩子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思維活動離不開實踐操作的支撐。因此,在認識11~20各數的過程中,我運用了數形結合的思想,借助擺小棒來幫助建立計數單位的概念。首先通過兩人合作擺一擺、數一數、捆一捆這些簡單的活動中,孩子經歷了將10根小棒變成1捆的過程,感受到“10個一”和“1個十”是相等的。其次通過嘗試擺12根、13根,體會計數單位。最后在互動中擺11~20根,抽象認識11的兩個1表示的意義不一樣,19再添一根就是20,深刻認識了計數單位“十”,在此基礎上結合2捆認識20,強化認識“2個十是20”。
2.“讀”出數感。數感是讀出來的,孩子在讀數的過程中,協調眼、口、耳等多感官活動,看數的同時將抽象的數用嘴巴讀出來,再通過有韻律的聲音傳入耳朵,在看、讀、聽等一系列活動中,感知數的順序、大小等。在孩子們每新接觸一個十幾的數時,我都要求他們用數學語言完整地說出這個數的組成,讓孩子在別人說、自己說的過程中體悟出數的組成,體會計數單位。
3.“用”出數感。孩子的數感只有在用數表達的過程中才能進一步得到培養。本節課通過讓學生觀察生活的數學,用數表達生活中的數學,估一估物品的數量的環節,真正把知識轉化為孩子自己的東西,體會了估計在生活中的價值,以后再在生活中碰到類似情況,學會用善于發現的眼睛,學會用數學的眼光來思考。
4.“玩”出數感。通過找星星、數星星游戲培養學生數感;利用尺子圖教學20以內數的順序;在觀察尺子圖的過程中教學20以內數的順序和大小;在本課中每一個習題和游戲的設計都是精心設計的,有層次的,力求在穩中求進,環環相扣,螺旋式上升中讓學生體會20以內數之間的大小關系。孩子們玩的興致很高,在互助合作中既鞏固了知識,又使知識增加了趣味。
我想,在以后的數學教學中,也一定要創設好符合孩子心理年齡的情景,將孩子帶入數學的世界,讓他們感悟到數學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