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志 萬宏蕾

中科院重慶綠色智能技術研究院的一名研究人員在彎曲的單層石墨烯觸摸屏上進行書寫功能測試(劉潺/攝)
最近一段時間,重慶有不少大動作。
比如,2019年3月底,科技部與重慶舉行2019年部市工作會商會議,并簽訂新一輪部市工作會商制度議定書。根據議定書,雙方將在推動以大數據智能化為引領的創新驅動發展、科技服務民生保障與改善、加快區域創新體系布局建設等方面開展重點合作。
同樣在3月底,教育部與重慶市政府簽訂共同加快推進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協議。根據協議。雙方將在“雙一流”高校建設、推動共建高校在高水平人才培養體系、高端人才隊伍建設、學科專業結構優化、體制機制創新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這些動作,都被視為重慶在提升科研實力、加強人才培養力度方面加大“補課”力度。
此前。重慶被指在前一輪“人才大戰”中表現“低調”。
自2017年2月武漢實施“百萬大學生留漢創業就業工程”并由此引發全國多個城市效仿后,許多城市已嘗到人才引入帶來的甜頭。
此前幾年。除了2016年的《重慶市引進高層次人才若干優惠政策規定》以及2017的《重慶市引進海內外英才“鴻雁計劃”實施辦法》,重慶吸引人才的重磅政策并不多。
“鴻雁計劃”面向高端人才,吸引的是研發類科技人才和創新、管理等人才。受眾面相對較小。而通過“巴渝工匠2020計劃”及《重慶留學人員回國創業創新支持計劃實施辦法》《關于改革完善博士后制度的實施意見》等,也可以看出,重慶此前更注重的是高端人才的引進。
從2018年年中開始,重慶在做大做強高等教育上動作頻頻。
2018年4月,中國科學院與重慶市宣布將共建中國科學院大學重慶學院,并計劃于2019年開始招生。
2018年10月,兩江新區和新加坡國立大學正式簽署其建新加坡國立大學(重慶)研究院的戰略框架協議。
同月,重慶與華中科技大學、北京理工大學等多所高校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宣布將在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等領域合作建設一批新型研發機構、科技成果轉化基地。
最好的吸引人才的手段,并不是給補貼,而是給平臺、給發展空間。
2018年11月,重慶發布《重慶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實施意見》。意見提出,到2020年,重慶市將建設3至5所高水平新工科高等院校;到2025年,全市高等教育分類發展體系初步形成。
2019年初,《重慶市高等教育發展行動計劃(2018—2022年)》印發,提出5年累計總投入不低于60億元建設高等教育強市,提高全市高校競爭力和綜合實力。
分析這一發展軌跡可以看出,重慶發力高等教育。其實是兩條腿走路:一是借助外力,引進外地大學或加強與外埠高校合作;二是通過爭取更多的政策支持與投入。加強本埠高校建設。
此“補課”路徑,就重慶高等教育資源的現狀和發展的迫切性而言,十分務實。
實際上,最好的吸引人才的手段,并不是給補貼。而是給平臺、給發展空間。
重慶已經想明白這一點:2018年11月,《重慶市城市提升行動計劃》對外公布,其中“依托大學城謀劃重慶科學城引領科技創新”成為關注焦點。
此前,如果用研發強度(研發經費占GDP比重)來衡量一個城市的創新指數,重慶一直低于全國平均水平。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2017年全國科技經費投入統計公報》,重慶全年科研經費投入的GDP占比只有1.88%,不及全國2.13%的水平;經費總量低于青島、南京等地,排在10名開外。
《重慶市高等教育發展行動計劃(2018—2022年)》中也直言,目前“重慶優質學科偏少、高層次人才不足、源頭創新能力偏弱、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不夠”。
以優質學科為例,重慶大學雖然入選雙一流大學建設名單,但在教育部第四輪學科評估中,重慶大學僅獲評3個A-學科,沒有A+學科,連A類學科也“顆粒無收”。
此外,重慶的國家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中央部門在渝院所、兩院院士數量等,都不占優勢,這也正是重慶制造業大但不夠強,無法占領產業鏈高端的重要原因。
比如汽車產業,雖然全國每8輛汽車中就有一輛“重慶造”,但重慶車產品附加值不高,這導致重慶存在著汽車工業主營業務收入和單車利潤率雙低的局面。
由于長期以來創新研發投入不足,以及國家級科研平臺、高端科研人才稀缺,重慶創新發展受到嚴重制約,拖累了重慶的經濟表現。
2018年,重慶經濟增長出現罕見降速。兩大支柱產業中,汽車產業下降17.3%,摩托車產業下降0.3%,反倒是電子制造等新興產業取得了13.6%的增長勢態。
隨著傳統汽摩產業的高速增長面臨市場瓶頸,重慶要尋找新的增長點。提升產業含金量,就得強化創新實力,而強化創新。建設科學城是當然之舉。恰好。處于增長期的電子制造行業也是規劃中的重慶科學城最拿得出手的產業。
建設科學城,看似科技產業的政策規劃。卻為重慶提供了一個整體轉型契機——一旦重慶在科技創新發展、經濟質量升級方面再上一層,整個城市的競爭力和城市格局都會有大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