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謹
中國正在經歷城鎮化進程加速、產業升級轉型等一系列變化,在此過程中,文化遺產與城市發展常常矛盾凸顯。如何通過遺產活化,發揮其對城市發展的能動作用,顯得尤為重要。
無論是物質遺產還是非物質遺產。在活化過程中都要“深入淺出”地講故事。要深入發掘遺產的歷史價值。歷史有很多令人震撼的未知,這正是文化遺產的核心價值和魅力所在。與此同時,有深度并不意味著晦澀。現在遺產活化利用最大的問題就是呆板嚴肅,無法深入人心,因此轉變形式也很重要。
要把遺產轉化成時尚、有趣的文化產品,以接地氣的形式,走進人們的日常生活。
從方法層面來講。遺產活化首先要做到“理解”。
所謂理解,就是文化遺產的價值挖掘,這需要深入地研究歷史,并且擴大研究視野。
以對成都這樣一個城市的價值挖掘為例,如果我們以人類文明史的眼光來審視它。會不會不一樣?
比如它有著規模巨大、分布密集的史前城址群,是中華文明起源地之一,從遠古時代起,就是重要的文明地區,而不僅僅是偏于一隅的地方文化。這讓我們可以把它納入4000多年前全世界的古文明版圖。
大家都知道成都的蜀錦。但不知道的是其古代制造業極其發達,除了絲綢業,鹽業、制鐵、漆器、印刷、造紙等也都相當發達,代表了當時中國的最高水平,并且相關貨物通過三大古代交通廊道傳播到南亞、中亞、西歐各地,是古代全球貿易的高地。
當大家知道這是商代的王后,同時也是商代軍隊的統帥時,這一簡單而具有顛覆性的信息,會引發人們對商代這一奠定中國國家基礎的王朝的極大關注。
今天的成都人追求“巴適”(安逸)。這種生活方式來源于哪里?來源于自秦代都江堰建成以來不知饑饉的富庶生活,經濟繁榮之下文人大家浪漫與豪放的氣度,唐宋以來園林游賞文化的盛行。這是對西方所謂“詩意的棲居”的東方式解讀。
這些是成都從一個西南區域中心城市邁向全球城市的文化支撐。只有這樣的深度理解,才有可能讓它與今天的世界對接,與今天的生活對接,與今天的大眾對接。反之,若只以淺顯的歷史常識講述,是很難取得共鳴的,沒有共鳴就失去了活化的基礎。
在理解的基礎上,要進行闡釋,也就是“翻譯”——把學術性的語言翻譯成大眾語言,把艱深的知識翻譯成科普常識。
以對漢文化的理解為例。如何講述漢代的故事?難道只能像某些影視劇一樣講宮斗?我們的歷史成就那么豐富,囊括藝術、科技、軍事諸多方面,通過細分文化主題,提煉價值亮點,可以形成異彩紛呈的內容。但是這些常常被忽略,歷史學家、考古學家們的成果被束之高閣,不為人知。
如果把這些成果翻譯成我們今天可以理解的主題,便可與豐富的文化旅游、文化創意等業態更好地銜接。
業態是遺產價值與內涵轉化后的產品形態。要把那些知識點轉化成文化產品,為大眾所用,更可與產業結合,形成能夠持續運營的盈利模式。
在這一環節,遺產活化需要跨界。需要和旅游、文創,甚至觀光農業、體育產業等建設強度低的兼容性產業融合,通過資本與運營,將文化內容植入。
這一過程中有一些通用的辦法,最核心的就是將文化遺產轉化為IP產品,并打造完整的產品鏈。
首先是IP形象的打造。這將極大拉近大眾與歷史信息的距離。
安陽殷墟是商代的都城,也是甲骨文的發源地,承載了中華文明進程中的大歷史,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但對普通人而言,商代是神秘而未知的,很難理解。如何讓它具有吸引力?
在活化實踐中,我們想到,“婦好”為什么不能畫成漫畫,打造出卡通化、有親和力的形象——一個身披古代鎧甲,手執斧鉞的卡通女孩。

2019年1月21日,人們體驗北京故宮博物院數字沉浸體驗展“冰嬉樂園”部分,揮舞手臂,雪花從天飄落(金良快/攝)
這一具有沖擊力的形象迅速激起了人們的好奇心:她是誰?為什么一身戎裝?當大家知道這是商代的王后,同時也是商代軍隊的統帥時,這一簡單而具有顛覆性的信息。會引發人們對商代這一奠定中國國家基礎的王朝的極大關注。
再如,“新石器考古遺址”這個詞匯對大眾來說比較難以理解。如何讓大家愿意去接觸和理解它,IP形象塑造可以達到這種目的。
位于高郵的龍虬莊遺址。是江淮東部地區現存最大、保存較為完好的新石器遺址,有著7000年歷史。針對它的核心價值,我們策劃了“瘋狂原始人”這一核心創意,并借助“原始一家人”“九龍豬”的卡通形象,構建了遺產的IP形象。由于卡通形象生動有趣,又具有新鮮感,迅速形成了關注度。
文化遺產是歷史文化的精華,因此轉化的形象要“講科學”“有格調”:要以真實的歷史打動人,而不是任性的傳說、演繹;要有品位、有顏值,更可借力當前方興未艾的生活美學復興潮流,以審美提升價值,以美感打動觀眾,提高公眾認知度。
“瘋狂原始人”的人物造型便考慮了科學性,從服裝、飾品、工具等方面都有嚴格的考古學依據,體現了新石器時期的典型特點。
除了IP形象,更重要的是形成IP產品,通過場景塑造與文化體驗營造,塑造整個IP產品鏈條。
仍以我們對龍虬莊考古遺址的探索為例。作為7000年前的新石器遺址,龍虬莊出土了早期稻作遺存,是我國早期稻作文明起源的實證;發現了家豬飼養的證據,證明了家畜馴化的水平及社會生產力發展的水平;刻畫符號及陶文是文字的雛形,也印證了此處遺址的文明發展程度。這些學術成果要怎么講述出來?
我們提煉了龍虬莊遺址的四大文化要素——稻米、家豬、文字和考古,并采用情景化的場地,通過科學性的展示、趣味性的表達以及互動性的體驗,實現了IP產品的轉化。比如用趣味性景觀墻。講述了從遠古圖騰到今天的小豬佩奇的演變。
借助“瘋狂原始人”的IP創意,我們將整個場地定位為教育樂園,用來講述龍虬莊的故事。通過藝術性的公園大門和時光隧道,讓觀眾穿越歷史,回到石器時代;用原始人的客廳告訴觀眾新石器時代的家居生活是什么樣的;通過保留民居的立面改造,利用壁畫描述狩貓、捕魚、制陶、娛樂等7000年前的生活面貌;通過文字鏡面迷宮讓觀眾體驗尋找文字的樂趣;通過陶器修復體驗、小小考古學家體驗講述文物保護修復與考古學知識;稻米咖啡廳則成為稻作文化展示與文創售賣的場所。
這樣,整個遺產地就不再是枯燥無趣的綠地,而是有著充實的文化內容、有趣的體驗活動和生動的視覺形象的歷史穿越空間,深埋地下的遺址照樣可以散發魅力。
在公園沒有開放的時候,周邊村莊的老人和孩子就紛紛來到園區觀賞游樂。文化的傳播,不需要嚴肅的說教,而需要耳濡目染的心靈浸潤。只要有通俗易懂的形式、互動的體驗過程。再復雜專業的知識都有廣大的受眾群。遺產活化不缺群眾基礎,也不一定需要大規模投資,更不是不可破解的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