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馳

能否合理調節情緒,是檢驗親密關系是否成熟的重要標志。
依戀理論的創始人心理學家鮑爾比認為。在人際互動中。尤其在早期的親密關系中,我們會逐步形成對自己和對他人的認識,而這一認識又會影響到我們在其他關系中的行為表現。
將依戀理論很好地運用于親密關系中的,是情緒聚焦療法。其創始人蘇珊強森認為,在一段不和諧的親密關系中,雙方就像是在跳一支雙人舞,彼此卡在不和諧的舞步中,很難受,卻又不知如何更換舞步。
情緒是改變糟糕舞步的入口之一。
如何來理解這句話呢?在親密關系中,由于雙方有未滿足的依附需要,他們常常會采取自己原先在親密關系中的經驗,來幫助自己在這段關系中滿足依附需要,但是這個行為可能對另一個人來說是刺激行為。原本有用的行為在這段親密關系中不僅不奏效,反而使關系更加惡化。在這個過程中,出問題的不是我們的依附需要,而是我們用來滿足自己未滿足的依附需要時所采取的行為。
比如,一對夫妻在吵架之后,丈夫采取的是從父母那里習得的有效經驗,彼此冷靜后再去處理,妻子獲得的經驗卻是截然相反的,父親會及時向母親道歉,并探討吵架原因。如此,丈夫本以為奏效的方法,在妻子看來則是丈夫的不作為,會變成刺激她更加惱火的不良行為,關系很可能會更加惡化。
但如果我們聚焦情緒,既能更好地理解彼此的痛苦,探索行為背后的深層需要,又能借著調節后的情緒,增加新的體驗,建構新的認知。
調節親密關系中的情緒,我們可以做什么呢?
第一步:在這段雙人舞中,看見彼此的糟糕的舞步。
在咨詢室,我見到一對準備離婚的中年夫妻,先生不怎么說話,語速也慢,太太看起來很強勢,往往先生一句話沒說完,太太已經說了一大段了。但先生為數不多的語言中,卻表達了一個意思:這些年撐著這個家,太辛苦。不想再堅持了。太太說了很多,十多年的“賬”恨不得都攤在咨詢室里,但似乎也是在反復對丈夫抱怨:“我也做了很多,你為什么總是看不見?”
這段親密關系中,貌似只見到太太的暴脾氣和難以遏制的怒氣。先生看起來沒有什么殺傷力。但是把他們各自的行為模式放進互動關系中,就會發現雙方各有責任。先生應對挑戰或壓力的方式是:苦撐著,撐不住了就逃跑,太太的方式則是,窮追猛打,喋喋不休。太太追得越厲害,先生跑得越遠,先生越逃,太太越是要追。兩人的情緒舞步十分糟糕,但兩人都沒有發現,更別提調節了。
第二步:讀懂糟糕舞步背后的深層情緒及需要。
在我們的表層情緒和不良行為的背后,隱藏的是未滿足的依附需要,而這又和我們的深層情緒相糾纏:越未被滿足,越會發出強烈的聲音。
就上述例子來說,在那些繁復的細節中,我們會聽到太太的憤怒,里面藏著的是深深的傷心,傷心里面還有委屈,有無助。在這位太太張牙舞爪的背后,藏著一個脆弱的、等待被理解、被肯定的小孩。太太歇斯底里的憤怒,其實是脆弱無助。
那么先生的溫吞呢?他的疲憊既是這么多年苦苦經營家的疲憊,又是親密關系中的孤單,好像自己一次又一次地默默期待,等來的是一而再再而三的失望。看似冷靜溫吞的背后,是對改善關系的不抱希望,是挫敗和心灰意冷。
第三步:調整舞步,形成新的情緒體驗。
如果前兩步進展順利的話,這一步是不難實現的。當我們理解了彼此的深層需要,并且愿意去回應時,情緒體驗自然會變得不同。
每一種情緒都不會憑空出現,其背后都藏著我們的心理需求。在親密關系的雙人舞中,覺察并接納彼此的深層需要,愿意暫停并切換舞步,這樣才會跳得更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