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燕
童聲是人聲中最美好的聲音之一,優美動聽的合唱,不僅可以引導學生步入豐富多彩的音響世界,培養學生喜愛音樂的興趣,以及音樂感受力、表現力和審美能力,還能提高學生對音樂的鑒賞能力,激發、振奮孩子們的樂觀精神,豐富學生的思維,陶冶學生的集體主義情操。合唱是集體歌唱,有著群體協調、聲部均衡、和諧等綜合性的藝術要求,個人必需融進集體中得到升華和陶冶。那么,在童聲合唱教學中,如何科學地進行聲音訓練以獲得優美的童聲呢?
1.童聲合唱的特點
童聲合唱是指由尚未變聲的少年兒童組織的合唱,包括小學男女同學組成的合唱及初中低年級尚未變聲或變聲初期的男女同學組成的合唱。童聲合唱與其它類型的合唱一樣,具有統一、均衡與和諧三大特點,但童聲合唱與成人合唱相比更具有清脆、甜美、稚嫩、柔婉的特點。
2.兒童嗓音的特點
兒童的歌唱器官發育尚未成熟。四至六歲的孩子,胸腔很小,呼吸較淺,聲音明亮,音色純凈;七歲以后,即小學階段開始,兒童身體逐漸發育,歌唱器官在小學高年級(五、六年級)進入青春期發育高峰。在此期間,歌唱器官發育緩慢,兒童隨著年齡的增長及外界因素的影響,發聲位置由頭聲發聲自然過渡為胸聲發聲,歌唱時可以發出較大音量,聲帶運動范圍大,發聲時聲帶肥厚、變短,但音色不純凈,易嘶啞。
1.呼吸訓練
呼吸是歌唱的動力,沒有正確的呼吸,就得不到良好的氣息支持,也就難以獲得好的歌唱聲音。在對兒童歌唱呼吸的訓練中應關注以下幾個方面:
(1)正確的呼吸要求
根據本人的教學實踐,采用了“腳踏地,收小腹,嘴出氣”這九字口訣。即吸氣時,要保持輕松愉快的心情,兩腳站穩,胸部挺起而不僵。小腹收攏,雙肩自然下垂,打開口腔,提起軟腭與眉毛,兩肋與腹部擴張,空氣從口鼻自然呼入,不能過滿。呼氣時,努力將氣息控制在腰部周圍,慢慢地、均勻地、有控制地呼出,感覺是在吹蠟燭一樣,不能讓火苗左右晃動,并且保持吸氣時的感覺。在教學實踐中,本人給學生上聲樂課時,起初只教給學生呼吸要領,讓他們不斷練習,可是效果不佳,多數學生不能領會。為了幫助學生理解,我列舉了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實例來說明,如聞花時的呼吸,在搬重物之前的吸氣,與歌唱時的吸氣方法是一樣的,并讓學生通過搬動鋼琴來體會,讓學生在實踐中找到“氣息支持在腰圍”的感覺。這樣學生很快理解了要領,并且能夠做得很好。本人在訓練學校合唱隊唱《圣體頌》時用這種方法效果很好。
(2)恰當運用循環呼吸
循環呼吸是合唱中常用的呼吸方法,即合唱隊員輪流換氣,使合唱音響不間斷,沒有句逗間隙,刻畫一種連綿高遠無垠的意境。例如:在訓練學生合唱《飛來的花瓣》、《圣體頌》時就采用循環呼吸的技巧,合唱隊員可以在任何瞬間退出演唱,又可以不動聲色地悄悄介入,使句子之間的進行動態天衣無縫。
(3)呼吸要適度、到位
要注意的是,氣息的儲存是相對的,對童聲的氣息要特殊處理,在他們自然呼吸的基礎上稍加注意即可,不可過多地強調氣息的深度,以保持兒童歌唱的純凈和甜美。呼吸練習中肋骨的擴張以及肋骨擴張后狀態的保持是相對重要的,應當訓練歌者有擴大肋骨和下降橫隔膜的能力。
2.聲音的訓練
正確的聲音,必須是建立在自然、放松的基礎上,通過科學、積極、主動地調動身體的各個發聲器官而獲得。它必須具有以下特征:第一,音色優美圓潤、悅耳動聽;第二,聲音變化協調、統一;第三,力度伸縮自然、靈活;第四,咬字、吐字準確、清晰;第五,歌唱投入、表情得體;第六,聲音表現高亢、大方。
(1)頭聲訓練
根據兒童的生理特征,科學表明頭聲歌唱是最適合兒童的歌唱方法,所謂“頭聲歌唱就是指以頭腔為主體帶動口、咽鼻腔整體混合共鳴的歌唱方法?!庇捎趦和睦斫饽芰τ邢蓿@種表述他們是無法理解的,在實際訓練中指揮該如何運用頭聲歌唱法呢?首先,應采用“以輕帶假,以假帶頭”的原則。即用輕聲代假聲,假聲帶頭聲的訓練方法。在演唱高聲區時運用正確的呼吸、弱小的輕聲演唱,然后從高音區下行練習音階或琶音,在以這種弱聲訓練的基礎上統一用頭腔共鳴占優勢的真假聲結合的混聲歌唱進行混聲發生訓練,讓學生懂得歌唱不論強弱輕重,在高音區和低音區,均應堅持頭聲訓練的基本要求——聲音在頭腦中盡量高的位置上發出。由于頭聲方法的訓練比較抽象,在教學實踐中應多舉日常生活中的例子。
(2)高位置的歌唱訓練
高位置,顧名思義是指聲音在頭腔中的振動。首先,在尋找高位置聲音時要集中精力去體會氣息與聲音的高位置,努力感覺它。通常對高位置聲音的尋找與感覺,就是閉口哼鳴向上沖擊嗅覺區;其次,要具備正確的歌唱姿勢與振奮的精神;再次,要采用一些輔助方法,比如用“揚眉、打哈欠似的口腔動作”,“聞花香似的打開嗅覺區”以及“唱給遠方的人聽”等形象的方法,幫助合唱隊員們去獲得聲音的高位置。在教唱歌時,讓學生將歌曲中的關鍵詞組用高位置的狀態先朗誦出來,帶有感情地大聲朗讀后再唱出來。
另外,高位置歌唱特別要注意避免僵硬著脖子喊出來,輕聲唱法是很好的擴展音域的訓練方法,為了使兒童演唱音域較寬的合唱曲目,就必須在兒童的歌唱訓練中加強拓展音域的訓練。而真假聲結合的混唱就是拓展音域行之有效的方法,它是指在中、低聲區演唱時應帶有假聲演唱的那種融合感和高位置,而在高聲區演唱時又盡可能地接近中、低聲區的結實、飽滿與明亮。
(3)音色訓練
音色的訓練是協調童聲合唱的重要因素之一。只有加強合唱隊員音色與音量的訓練,才會達到合唱音響好的協調。要使合唱隊員音色統一,就要培養學生養成“輕聲唱、用心聽”的好習慣。從人生理特征的角度來分析,大聲喊叫會迫使耳膜自動關閉,而孩子們在這個年齡階段爭強好勝,愛顯擺自己,合唱中都喜愛表現自己的歌喉,此時指揮就應該及時把握孩子們的歌唱狀態,“讓孩子們從輕聲唱、留心去聽伙伴的音色、控制音準、以及對共鳴腔體的調節,改變自己的音色,向集體靠攏,使之適合合唱作品的需要”,以此表現各種作品豐富的情感與作品內容相符合的情緒。訓練中要求每個學生都保持這種狀態,不要突出自己的音色,務必要求整體合唱團的音色統一。
音色與音量有著相輔相成的關系,在音色訓練的同時務必要重視音量的控制,考慮到音量對音色的影響,結合音色與音量的訓練方法才能達到理想的童聲合唱音響。
合唱是多聲部的歌曲表現形式,要想使合唱聲音達到協調統一、各聲部之間均衡和諧,淋漓盡致地表現歌曲意境,就必須重視和聲訓練。在正確地掌握了歌唱呼吸、發聲方法、音色、音準、節奏等歌唱技巧技能和歌唱能力的基礎上,學生進行和聲感訓練就顯得尤為重要。
在教學實踐中,我發現唱主旋律聲部的學生學得快而準,而唱和聲聲部的同學不僅學得慢,忘得快,而且還很容易跟著主旋律聲部跑了,甚至即使指揮下了很多功夫,讓和聲聲部單獨學得很好了,一旦合起來,效果還是不佳。究其原因,我認為是和聲感的問題。因為每一種藝術方法的獲得都是經過磨練才得來的,合唱也不例外。對于沒有受過訓練和聲聲部的同學來說,就像瞎子過河,摸不著深淺,他們從心理上就打怵,主動性減弱,心理的不確定因素增高,這就容易“隨了大流”。
和聲感的訓練是循序漸進的過程,訓練時應從最基礎的和聲音程開始,如果開始就要求學生兩個聲部都能和諧優美地演唱,對于沒有經過訓練的學生來說是有一定難度的,教師可以通過先聽辨和模唱練習介紹音程的定義,讓學生了解旋律音程和和聲音程,利用學生一組唱根音另一組唱冠音的方法,各個聲部先后進入,再過渡到和聲訓練及二聲部、三聲部的合唱練習曲。同時要求學生能做到兼聽另一個聲部的音高與和聲效果。教師還可以與不同聲部進行合作的輔助訓練,即教師奏或唱第一聲部,與擔任第二聲部的學生合作,接著讓第一聲部的學生先輕聲歌唱,再逐漸放開聲音唱,當教師感覺到第一聲部的學生較有把握后,自己的奏唱再由大聲轉為小聲,由完整的唱變為只在需要的地方比如某些音上攙扶他們一下,當一點問題都沒有后教師可以反過來在輔助二聲部,使之能順利地與第一聲部合作。本人在輔導學校合唱隊唱《圣體頌》時就遇到這種問題,這首歌是德文而且變化音多,學校學生音樂基礎差,學起來難,三聲部合起來全部跑掉,我用上面的方法訓練,效果非常好。
綜上所述,童聲合唱的訓練,要根據學生心理生理的特點,有的放矢,因材施教,還要揚長避短,采取靈活多樣的手法進行科學、規范地指導和訓練。只有這樣,才能為學生創造一種更完美、更和諧的合唱氛圍。
責任編輯 邱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