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堅林
在新課堂革命到來之際,我們首先要思考的一個問題就是如何構建聚焦核心素養(yǎng)的學校課程體系,實現為核心素養(yǎng)而教。近兩年來,福強小學一直致力于課堂改革,著力構建“種子課程”,努力實現從“為三維目標而教”到“為核心素養(yǎng)而教”的轉變,逐漸探索出核心素養(yǎng)落地的路徑和方法。
在古拉丁語中,“教育”即“耕種”。種子意味著生命的萌發(fā),象征著無窮的力量。一粒飽滿的種子才能具備鮮活的生長力。我們把福強學子適應終生發(fā)展和社會發(fā)展需要的品格和關鍵能力形象地命名為種子。這些種子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核心素養(yǎng)。就我們學校學生來說,我們要求學生從進校之日起,重點要播下四顆種子——閱讀種子、運動種子、習慣種子、特長種子。這四顆種子實際上就是四個方面的核心素養(yǎng),種子的生根發(fā)芽,茁壯成長需要一個適宜的環(huán)境,這個環(huán)境就是種子課堂。閱讀、運動、習慣和特長素養(yǎng)涉及到學校教育的各個學科,因此,我們以閱讀、運動、習慣和特長這四種核心素養(yǎng)對國家、地方和校本三級課程的內容進行優(yōu)化組合和開發(fā),初步構建了為閱讀、運動、習慣、特長四大核心素養(yǎng)而教的福強小學課程架構。
(一)對原有學科課程進行校本化改造
學校根據校情對國家規(guī)定的學科課程進行校本化改造,使其更好地適合學生核心素養(yǎng)發(fā)展的需要。如:為發(fā)展學生的特長素養(yǎng),我們在周五設置班級特長課,各班班主任根據自身愛好特長,結合學生興趣特點,綜合考慮家長資源,確定班級特色,我們要求每一個班都要發(fā)展一種班級特長,每學期展示一次班級特長。學科課堂校本化、自主化、個性化,讓福強人譜寫了一本蘊有自己特色和學生特點的“課堂教學特色說明書”,教師不再是課程的被動實施者,而是課程的積極參與者、建設者和見證者。
(二)對拓展型課程進行主題式實施
綜合實踐活動是典型的拓展型課程,是對學科課程的延伸、拓展。為了讓學生的創(chuàng)新和實踐以及習慣素養(yǎng)落到實處,學校采用主題化協同式教學來實施綜合實踐活動,即分年級確定木工主題,3-6年級每學期一個主題。在設置之初,學校就明確設置木工課程的目的不是為了讓學生學某一項技術,也不是為了培養(yǎng)幾個木工師傅,或制作幾件精致的木工展品,而是為綜合實踐活動的實施探索一條新路徑。學生接到任務后去設計,在設計下制作,在融合上設計,在制作中融合。
(三)對校本課程進行結構化重組
學校對原有的校本課程進行整合優(yōu)化,組建成四大模塊:閱讀社團、運動社團、習慣社團、特長社團。每一模塊下面再分設不同隊組。閱讀社團開設了法語、德語、西班牙語、文學欣賞、文學社、課本劇表演;運動社團開設了足球、籃球、羽毛球、田徑、機器人、國際象棋等;特長社團開設有管樂、弦樂、琵琶、合唱、舞蹈、超級黏土、二胡、葫蘆絲、動漫等;習慣社團開設禮儀課程等。周一到周五4大模塊32個課程46個興趣隊組1066名學生依次開課,每天校門小舞臺輪流展示。為了確保課程質量,我們堅守一個原則:專業(yè)的事交給專業(yè)的人去做。所有四點半社團的老師都是我們能打聽到的最優(yōu)秀的老師。
學校評價體系是課程目標能否順利實現的關鍵。我們認為,好的課程評價體系應該充分體現核心素養(yǎng)導向。本學期,福強小學努力探索并構建“種子課程”評價系統(tǒng),構建了以《“三好一有”成長手冊》為主要載體的評價模式。所謂“三好一有”,即閱讀好、運動好、習慣好、有特長。學校統(tǒng)一設計并制作了一系列帶有學校LOGO標志的特色評價用品,如班級評價欄、學生徽章、印章、獎品等,在全校范圍推廣、踐行。以“三好一有”評價章為例,每套評價章有五枚:運動、閱讀、習慣、特長、注銷章,各科老師分別擁有一套,隨時對學生運動、閱讀、習慣、特長四方面進行評價。最后所有獎勵都反饋到班級評價欄上。學期結束時,累計學生的各項表現,學校還會評選出校級“閱讀之星”“運動之星”“習慣之星”“特長之星”和“福強之星”,讓評價切實地成為激勵孩子挖掘潛能、熏染習慣和開發(fā)智力的催化劑。
核心素養(yǎng)是種子,種子課程是他們成長的土壤。福強小學構建種子課程,實施為素養(yǎng)而教的探索還未成熟,還有很多路要走,但是,我們愿意守望,默默地守望,為了每一顆種子的幸福成長!
責任編輯 黃佳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