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先明
【摘 要】文氏橋電路實驗是一個經典的模擬電路實驗。本文對文氏橋電路進行了改進,并采用Multisim軟件對其進行了電路仿真,當電路接線性電阻時,該電路能產生正弦波信號,當電路接憶阻器時,該電路產生一種新的非正弦信號。它既可完成模擬電路實驗,又可探索新的物理現象。
【關鍵詞】文氏電路;multisim仿真軟件;憶阻器
中圖分類號: O415.5;TN7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2457(2019)14-0066-002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19.14.030
【Abstract】The Wien-bridge circuit is a traditional analog circuit experiment. It is modified,and it was simulated by Multisim.When switch is connected with resistor,it can generate sine signal.When switch is connected with memristor,it can generate a new signal,but it is not sine signal.The analog circuit experiment not only was performed,but also a new physical phenomenon was explored.
【Key words】Wien-bridge;Multisim software;Memristor
0 引言
文氏橋實驗是模擬電路實驗中的一個經典電路,并給出了振蕩條件和正弦波的頻率,由于其電路簡單而深受學者們廣泛研究。文獻[1]從理論上分析的文氏橋電路,給出了5種狀態;文獻[2]研究了文氏橋輸出的信號從起振到飽和的過程,使實驗研究內容更全面;文獻[3]提出了把文氏橋電路與電子琴電路相結合作為一個實驗內容,增加了文氏橋電路實驗的內容;文獻[4-5]的文氏電路產生了一種新的簇發現象。本文對文氏橋電路進行修改,在電路中采用開關分別接電阻和憶阻器,并調節電位器使電路分別產生正弦波信號和新的物理現象。這樣,既讓學生熟悉電路,又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1 實驗電路描述與分析
經典的文氏電路如圖1所示,它由放大電路、正反饋網絡、選頻網絡和穩幅環節四部分組成。
文獻[5]對文氏橋電路進行了改進,其電路如圖2所示。
本文在圖1和圖2的基礎上,通過開關分別接電阻和憶阻器,調節電位器來使電路產生兩種物理現象,其電路如圖3所示。
在圖3電路中,電阻R2=10kΩ,R3=2kΩ,R4=6kΩ,電容C1=10nF,C2=10nF,電感L=20mH,當開關K接電阻R2時,并調節R1,使R1=19.2kΩ,對圖3進行電路仿真,其仿真結果如圖4、圖5和圖6所示。
從圖4可知,文氏電路的起振時間約為128ms,從圖5可知,其電路的頻率為1.14kHz,從圖6可知,v2與v1的頻率相同。
當開關K接憶阻器時,調節R1,并使R1=2kΩ,對圖3中的憶阻器進行電路仿真,其結果如圖7所示,對圖3中的v1,v2,v3節點進行電路仿真,其結果如圖8、圖9、圖10和圖11所示。
從圖7可知,憶阻器的伏安特性與電阻的伏安特性不同,從圖8、圖9、圖10和圖11可知,憶阻器代替電阻后,該電路產生了新的物理現象,它與正弦波信號不同,也與文獻[4-5]的物理現象不同。
2 結論
本文對模擬電路實驗中的文氏橋電路進行了改進,并使用Multisim對其進行了仿真實驗,當電路接線性電阻電路時,該電路能產生正弦波信號;當電路接阻憶電路時,該電路能產生一種新的非正弦波信號。進而增強學生學習模擬電路實驗的興趣,激發學生創新思維,增強學生動手能力。
【參考文獻】
[1]徐文鏘.RC文氏橋式振蕩器分析. 電子學報,1980, (1): 88-90.
[2]劉恒,張易晨,孫晉,劉建成.文氏橋振蕩電路行為仿真及實驗分析.實驗技術與管理,2018,35(6):122-125.
[3]包濤,周德云,林華杰.文氏電橋振蕩實驗仿真教學設計. 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8,37(9):202-205.
[4]徐權,張琴玲,史國棟.文氏橋振蕩器的簇發現分析及實驗驗證.電氣電子教學學報,2016,38(5):46-48.
[5]Bao B.C.,Wu P.Y.,Bao H.,Wu H.G.,Zhang X.,Chen M. Symmetric periodic bursting behavior and bifurcation mechanism in a third-order memristive diode bridge-based oscillator.Chaos Solitons and Fractals,2018,(109):146-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