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娟
《數學課程標準》倡導自主學習,就是要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具備自主學習能力的學生,有強烈的求知欲,會合理地安排自己的學習活動,善于運用科學的方法獨立學習,獲取知識。小學生數學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與教師的引導是分不開的,需要教師長期地、有計劃地進行培養。小學生數學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策略,是一個值得探索的問題。
著名心理學家皮亞杰指出:“兒童是主動性的人,他的活動受興趣和需要支配。一切有成效的活動,必須以某種興趣作為先決條件。”兒童年齡小,見識少,好奇心強,對未曾見過的事物或現象都感興趣,因此,在數學課堂教學中,要根據學生的實際年齡特征、認知規律等因素,抓住思維活動的特點,通過各種途徑創設與教學有關的有趣的教學情境,使其產生躍躍欲試的探索意識,樂于去探究。
例如在教學“能被3整除的數的特征”時,我創設了這樣一個情境:“同學們,請你們隨意說一個數,老師便能很快地判斷出能否被3整除,不信就來試一試。”學生的好奇心被激發,為了難住老師,他們從二、三位數,說到了十位以上的自然數,結果都被我準確地判斷出來。此時學生的好奇心被老師的快速回答所折服,心里非常的好奇,驚訝!此時學生強烈的求知欲促使學生探究和發現其中的奧秘,同時也誘發了學生的探究熱情,將學生自然地帶入到對新知的探究中。
要營造寬松、和諧的氛圍,教師首先要充分尊重學生,把學生視為有人格的、平等的、自主的人,這樣他們才能因“親其師”而“信其道”;其次,在教學中教師要支持、鼓勵、肯定、欣賞學生在課堂上一切為探索知識而作的言行及稚嫩的結論,使學生始終處在一種心理安全、心靈自由的無拘無束的精神狀態下,這樣他們才敢于參與也樂于參與探索學習,久而久之,就能形成主動探索學習的意識和習慣。
例如教學《軸對稱圖形》一課時,為研究對稱圖形的特征,我讓每一位學生收集見過的和學過的圖形(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邊三角形、梯形、直角梯形、等腰梯形、菱形、圓、五角星和一些不規則的圖形)。課初通過學生對軸對稱圖形的初步感知,使學生充分感知有的圖形是軸對稱圖形,有的不是軸對稱圖形。有的軸對稱圖形中,有的只有一條對稱軸,有的有兩條對稱軸,有的有三條對稱軸,有的有無數條對稱軸……可以通過讓學生收集有創意的各樣的軸對稱圖形,感受到軸對稱圖形的美麗。再通過學生和教師一起去感受和總結軸對稱的特征,以對軸對稱的特征更加鞏固。
動手操作是學生獲取知識的主要途徑,也是教學的有效手段之一。如教學《分數初步認識》的“幾分之幾”時,教師在講完之后,讓學生用紙折出,并用陰影表示,學生用同樣大小的正方形紙折出了很多不同形狀的,讓學生通過說折的方法,然后說出所表示的分數的意義。又如學習《平行四邊形面積》時,學生通過割補的方法把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從而得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在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知識基礎和認知規律,結合教學內容,多讓學生在課堂上擺一擺、折一折、畫一畫、量一量、摸一摸、數一數、涂一涂、拼一拼,通過學生的動手操作,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活動,讓學生在操作中自主探索新知識,突出教學的重點、突破教學的難點,有利于減輕學生負擔,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能力,提高教學效果。
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不要也不應該把現成的知識結論直接傳授給學生,而應帶領他們一起去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在此過程中引導他們積極地去探索知識、發現規律,并掌握學習方法,逐步使他們形成自主探索知識的能力。
例如在教學“比的認識”時,教師可這樣引導學生自主探索知識、掌握學習方法:(1)舊知聯系:讓學生回顧分數的意義,除法的意義為學習新知鋪墊;(2)抽象聯系:啟發學生找出分數與除法的聯系概括出比的意義;(3)歸納學法:讓學生回顧學習過程,并歸納出學習的步驟:第一,找到新知識與舊知識的聯系;第二,找到相同點總結新知識。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應引導他們主動參與教學活動的全過程,主動學習,主動獲取知識。數學課堂是學生自主探索、獲取知識的場所,也是學生之間交流數學思想的場所。
責任編輯 羅 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