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菊華
自2010年起,學校秉承中華儒家傳統文化精髓,將儒家文化與國家現代教育相結合,提出了“君子教育”,即以“少年君子”為培養目標,構建了君子人格教育、君子智慧教育、君子健體教育、君子藝術教育和君子環境教育等課程體系。為了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現代君子文化意識和閱讀素養,經過幾年的研究與實踐,我校開發了此小學英語原著分級閱讀校本課程。
校本教材內容應取材廣、角度寬、切面大,注重生活性、趣味性、知識性。應拓寬英語課堂教學視野,積極發揮校本教材銜接課堂內外知識的獨特功能,關注校本教材在文化意識、情感態度方面的引領作用,并與小學英語課程標準的總目標相契合,共同肩負起在語言功能、語言知識、情感態度、學習策略和文化意識這五大方面與已有的課程資源協同作戰。結合目前小學英語的教學實際情況,具體實施的步驟可以分為以下四點:
(一)基于校情、學情,確立開發方向
研讀《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并著眼本校英語學科的教學實際情況,結合校情、學情明確學校的英語課程所要實現的培養目標??茖W評估學校的現實學情,有效評價學校及社區發展需求,合理分析學校與社區的課程資源等?;诠P者學校的特殊情況——地處廣佛交界處,英語學科所使用的教材為科教版教材和香港朗文教材,但因地方的需要,整合PEP教材相關知識。因此,在開發小學英語原著閱讀課程之前,首先要以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的整合為基礎,其次提煉出課程的主題,涵蓋的詞匯、句型及語法知識點,并將其匯集成冊。
(二)明確課程目標,制定教材結構
確定目標是學校對校本課程所做出的價值定位。在分析與研究評估需要的基礎上,通過學校英語教材團隊審議,確定校本教材的總體目標,制定校本教材的大致結構等。
根據對已有原著閱讀的研究,本研究提出一種新型的研究方向,即原著分級閱讀。所謂“原著分級閱讀”,理念源于歐美,已有100年的發展歷史。原著是指已有的文本材料,分級閱讀是指根據學生的認知和語言發展水平,為他們編寫并選擇難度和內容適當的讀物,分級閱讀中的分級主要針對讀者的閱讀素養水平和讀物難度兩方面,一方面評估學生水平,一方面為課程分級,最后兩者進行匹配。除此以外,還涉及家庭閱讀指導,分級閱讀教學指導、分級閱讀資源體系構建等等一些列的課程內容,通過多維度的閱讀課程的構建,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及對異國文化的好奇心與探索欲,提高個體的學習動力和能力,以促使學生英語思維及英語應用的能力提升。
體例結構的撰寫需要依據四大學科核心素養:學習能力、語言能力、文化意識、思維品質來設計,幫助學生文本理解和提升閱讀能力,體例涵蓋主題、導讀、征文、開放思維問題,詞匯、興趣類任務、思維類任務以及相關主題的歌曲。各年級設定統一的篇幅,篇幅之間難易度要有遞進性,詞匯數量要有遞進性,呈現出循序漸進和螺旋上升的知識結構,并制定編寫要求,以幫助老師們在后期的編寫過程中起著指導性的作用。
(三)成立開發團隊,設立組織與實施
為實現圍繞小學英語原著分級閱讀校本英語教學目標所開展的一系列活動,學校英語教研組需經過多次集體研討,分工合作,編寫了學校校本教材總體目標與課程結構,制定《小學英語原著分級閱讀校本教材開發與實施方案》。積極邀請本區內知名教師和同等辦學層次的一線教師參加開發與實施過程,并做好校本課程開發與實施評估工作,努力讓學校教材得到正式出版,并取得最優的成果。
(四)落實教材效能,制定評價機制
評價是指校本課程開發過程中的一系列價值判斷活動,助互聯網+,探索多元的評價方式,既關注個體差異,又注重整體測評;不僅重視結果,也注意學生發展和變化的過程;同時,充分發揮教師、學生和家庭的評價作用,做到評價主體多元化,對學生的閱讀情況和英語學習進行全面客觀的綜合評價,達到促進學生提升英語原著閱讀能力的目標。它包括對《校本課程綱要》的評價、學生學業成績的評定、教師課程實施過程的評定以及《校本課程開發方案》的評價與改進建議等。評價的結果最好面向全體,并向有關人員或社會公布,以有利于收獲積極的反饋。
通過開展“五步”教學模式的實施,讓已有的知識建構與未知的好奇茫然進行理性碰撞,更容易激發持續學習的興趣。這種碰撞不僅能引起師生共鳴,更容易推動英語學科的可持續性發展。因此,校本教材的落地實踐需要明確方向,給予充分的實踐與探索,使得校本教材的開發更具實質性的意義。
小學英語分級閱讀校本教材旨在學生通過原版英語閱讀,可以促進學生思維品質及情感的發展。因此英語原著閱讀不僅僅是積累詞匯為目的,而是培養學生英語語言知識能力。通過對傳統小學英語教學進行審視與反思,我校認識到要提高學生英語運用能力,關注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是解決問題的關鍵。在原著閱讀教學中,教師帶領學生領會異國文化,體會閱讀樂趣,體驗語言交流所帶來的成功的激情,教師的引導對學生的閱讀和寫作能力的發展極為重要,才能真正提高學生對語言知識的運用能力。

原著閱讀課堂教學操作模式:“啟發思維—獲取信息—運用導讀—指導復讀—綜合運用”。
啟發思維:以閱讀主題為載體,設置學習目標,以提問,以情景,以討論等方式啟發學生思維,激發學生的想像力,并引出主題,將學生帶入故事話題,激活已有話題,導入主題學習。
獲取信息:讓學生從材料中獲取重要信息,通過初步感知、理解新知、策略性地訓練學生的快速閱讀,并培養學生總結和歸納能力。
運用導讀:通過視—聽—感—悟的導讀方法引導學生運用英語思維捕獲大量的外界信息,掌握文化背景等。
復讀:通過導讀了解文章大意之后,再進行精讀,仔細閱讀文本中每一段文字的內容,并回答相關的問題已加深學生對內容的理解,并要求學生根據關鍵詞將故事內容進行復述。
綜合運用:引導學生尋求語言的難點并進行中西文化對比的探討,或者小組討論該如何進行故事的續寫等等這無疑是培養學生主體性發揮,進行探究式學習。
這些環節構成了原著閱讀課堂教學模式操作程序的主體部分,這一教學流程發揮了教師的主導性和學生的主體性,并加強了學生英語思維的訓練,避免了單詞死記硬背,突出了語言運用技能與探索性的學習。
校本課程實施的評價在課程教學中具有重要意義,既豐富了教學資源,也開辟了學生求知的新方式,構建了一種新型的教評互動媒介。對于教師而言,校本課程實施評價有利于改進教學工作,對教師的教學起到了激勵作用和導向作用。對于學生而言,校本課程實施的評價可以有效激勵學生的學習并對學生的學習效果進行及時反饋,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發展性思維的能力。
教學與評價是推動英語學科發展的重要力量且此項能力對發展學生的語言能力必不可少。同時,校本教材對開展探究性學習實踐活動,能很好地發揮引導和協調作用;加之對本地文化資源的挖掘,也可以成為校本教材的取材方向,即利用已有的文本資源拓展英語學科的內容,共同服務于教學的開展和收獲最佳的學習成效。在統籌校本教材的內容時,英語教研組歷經實情調研、信息收集、整理歸檔、修改方向、初審終審等關鍵環節,不斷完善教材內容,最終使教與評在互動中得到良性發展。
展望小學英語原著分級校本教材的廣闊前景,研究型教師的成長歷程、特色化辦學的需求、滿足個性發展的現狀、形成開放包容的文化,這些最有利于英語教師鼓足勇氣去探究新的英語文化傳播方式的因素,將帶領社會共同挖掘多元文化的多樣性。校本教材可以開辟不一樣的路徑,并進行有益的嘗試,不斷總結經驗,進行積極探索、大膽創新,給后繼者更多的啟迪,為一種英語教學工作提供有力的科學探索方式。
責任編輯 龍建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