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璦娜
解決問題作為《數學課程標準》中的總體四大目標之一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之中。為了更好地提高低年級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我們嘗試在日常教學過程中引入數學繪本。數學繪本,是將兒童文學的優勢與數學教學結合的產物,它把數學知識巧妙地融合到圖畫中,運用圖文合并的方式,為提供兒童傾聽、討論、寫作數學的機會,培養兒童在生活中應用數學的能力。同時,運用“閱讀和視像”與數學學習整合的手段,擴大兒童掌握數學的意義與認知,更好地幫助兒童理解數學知識。
在初讀階段,我們嘗試開展大量的閱讀,利用校內時間、課余時間、假期時間等鼓勵孩子們尋找自己感興趣的數學繪本進行閱讀;鼓勵家長和孩子一起進行親子閱讀與交流;鼓勵分組閱讀、自由組合閱讀等方式,為孩子們搭建閱讀、交流和分享的平臺,為求內容多、涉及面廣。這樣大量的、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閱讀,能夠更大程度地拓寬孩子們的知識面。在這個過程中,暫時不需要過于強調繪本中的數學知識,只是通過多種形式,幫助學生進行初步感知,激發他們的閱讀興趣。同時,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也發現,閱讀量的增加對學生的合理推理、同類對比等數學能力有著良好的促進作用,更有利于整體思維的形成。
1.合理刪減,去蕪存菁。在實際閱讀過程中,我們發現,繪本中蘊含的教學資源非常豐富,有的“故事性”較強,有的“數學性”較強,有的涉及面較廣,有的延續性較強……于是,在運用數學繪本進行解決問題的教學時,就絕不能全文照搬,而是必須因應不同年級的不同教學內容進行合理刪減、調整,做到去蕪存菁。只有根據教材的教學內容,在充分挖掘和探究繪本的作用的基礎上,選擇合適的繪本或者繪本片段組織相應的拓展活動,才能充分發揮其多元化的價值,更好地為解決問題的教學服務。
2.科學設計,融會貫通。不同的數學繪本闡述了不同的數學知識,哪怕是同一類內容的數學繪本,也有可能從不同側面進行同一數學知識的講解與分析。故此,我們除了要在繪本閱讀中學會“從圖中找數學信息,從文中明數量關系”外,更重要的是,要通過大量同類型內容的對比,對解題方法進行抽象、概括和適時適度的建模,培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比如《小偷們的黑暗銀行》,為了更好地幫助學生理解加法各部分數量間的關系,隨著故事情節的推進,在學生每一次分析信息、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都可以嘗試引導他們說說自己是怎樣想的,算式中的各個數據分別表示什么。在學生有了豐富的加法各部分間關系的感性認識后,引導學生對比這些關系之間的共同之處,通過觀察、對比明確:部分數+部分數=總數。接著,再試著用這個關系去找一找同類型的問題,驗證此關系和解決問題的方法。
1.走向中、高年級。不同的繪本因其分析的數學知識、描述手法不同,對應的學生程度也會有所不同。《數學幫幫忙》《好玩的數學繪本》等比較適合低年級學生的知識水平和閱讀能力;《美麗的數學》《走進奇妙的數學世界》等因為相對比較抽象,更適合中、高年級的孩子;《從小愛數學》《美術館里遇到的數學》等則是從淺入深地進行分析,可以讓學生在不同的年齡進行分段閱讀……總之,繪本的閱讀跟數學知識的學習一樣,應該是一個不斷重復、螺旋向上的過程。
2.走向自創。想要了解學生對某類知識的掌握程度,最好的方式就是看他們的“輸出”情況。低年段的學生識字量不大、書寫能力有限,也無法進行大量的重復性工作,自創繪本就是其中一種非常好的方式。我們一般會在周末、假期布置自創繪本的小作業,要求也比較簡單:故事源自自己日常的生活,圖畫文字可以簡單,只要能清楚地表達意思即可,也可以請家長一起加入進行親子創作。學生們的自創繪本可說是五花八門、創意無限,但都符合了解決問題的基本模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僅感受到數字和生活的密切聯系,更在頭腦中建立起生動的數學表象,理解數學知識的內涵,豐富了數學知識的外延,進一步提高了解決問題的能力。
解決問題能力是數學學習的基礎技能,是數學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它發展的循環向上的過程上,數學繪本可以成為一個很好的載體,幫助低年段學生進行學習和思考,從而真正做到“一路采擷,花香滿徑”。
責任編輯 徐國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