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海全
我校是一所處于城鄉結合處的農村小學,學校現在有學生700余人,學生來源為本村子弟、外來務工人員子弟及少量周邊單位子弟,其中外來務工人員子弟約占學生總人數的40%左右。學校地處較為偏遠,家長素質、學生生源素質、科學素養都亟待提高。近幾年,學校以科技創新活動為突破口,通過開展校園科技創新活動,不僅大大提升了學生的科學素養,也帶動了學校特色工作的發展。
環境對學生的成長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也影響著活動的效果。開展校園科技活動,需要營造積極向上的科技教育氛圍。我校的校園文化突出科技教育特色,在教學樓開辟了一條科技長廊,介紹牛頓、愛迪生、張衡、錢學森等中外著名科學家及其主要科學貢獻;還通過校園電視臺、學校微信公眾號、紅領巾廣播站、黑板報、櫥窗等途徑定期宣傳科技教育的重要性,介紹學生喜聞樂見的科技知識和各類科技創新活動。這些做法不僅營造了良好的科技教育氛圍,還能使每一位學生在耳濡目染中感受科技教育的熏陶,充分激發師生投入科技實踐活動的熱情和積極性,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課堂是開展科技活動、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的主陣地,在小學科學教學實踐中,我校組織科學教師認真研讀課程標準和教材,合理安排好教學與實踐,以便更好地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以小學一、二、三年級科學教材為例,里面有許多單元涉及的學習內容很多都需要學生去仔細觀察,認真分析比較才能獲得相應的知識。教學中,我們首先組織科學教師進行集備,準確把握教材內容,結合實際情況,有意識地指導學生觀察或實驗,從中發現問題,激發探究興趣,然后作出假設,鼓勵學生去嘗試解釋、求證假設是否正確,并創造條件帶領學生進行操作,訓練學生“在思維中動手,在動手中思維”,讓他們從小就感受到科學是可以看得見的,達到“傳授知識,訓練技能,懂得科學認識的一般程序”的目的。
針對校園科技活動具有體驗和參與這兩個主要特點,我校重點抓好“一節”“兩電”“三模”,有目的、有計劃、有步驟地開展科技創新活動,給學生搭建實踐參與的平臺,通過體驗培養科學興趣,通過實踐提升科學素養,豐富校園科技創新活動的形式,逐步形成學校科技活動特色。
1.一節(科技節)
科技節是學校全員參與的科技活動,是做好科技普及的非常重要的一種形式。學校搞科技節可以讓全校師生都行動起來,達到人人參與的目的。我校每年都舉行的“科技節”是科技創新活動的大展示,是校園文化建設的實踐創新。我們先后以“科技讓夢想更精彩”“科技改變生活”“科技嘉年華·生活更美好”“體驗·創新·成長”為主題,開展科技節活動。科技節的活動面向全體學生,既有立足學生實踐生活的紙飛機競距、紙船承重、科幻繪畫、電子小報創作、環保創意金點子比賽,還充分挖掘周邊單位的科技教育資源,邀請華南理工大學、華南農業大學的科技團隊來校開展科普知識講座、科幻電影欣賞、科普創客直通車等多個項目活動。豐富的科技節活動,在校園營造了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氛圍,讓同學們置身于科學殿堂。
2.兩電(電子小報、3D打印)
“兩電”指的是電子小報制作和3D打印設計。電子小報指圍繞某一主題運用各類文字、繪畫、圖形、圖像處理軟件進行寫作、繪畫、排版的電子版的小報。制作電子小報能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融科學性、知識性、趣味性、創造性于一體,能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信息素養和創新精神。3D打印是一種以實踐活動和知識創造為核心的信息技術課程,能把書本上一些較抽象的知識轉化成立體可見的實際物體,讓學生通過建立模型和設計產品訓練空間設計思維,實現平面繪畫到三維創意設計的轉變,充分了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增強科技創新意識。
我校的科技團隊教師整合了電腦課和美術課的資源,成立了學校3D打印和電子小報社團,組織學生學習相關內容,還與華南農業大學研究生院建立合作關系,定期邀請他們來校對學生進行專項輔導。
責任編輯 龍建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