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良瓊
正如微信官宣所言,微信,是一個生活方式,超過十億人使用的手機應用,支持發送語音短信、視頻、圖片和文字,可以群聊,僅耗少量流量,適合大部分智能手機。微信的應用,深刻地改變了我們以往的生活方式,也日益對小學班主任工作產生了深遠影響。
一是建立班級學生微信群,搭建學生親師平臺。我所在的學校是一間鄉鎮農村學校,地處鄉村與圩鎮的結合部,學生多數是農村學生,由于多數家長都已出外打工,學生中便多數是留守兒童。家長們為方便聯系,基本都為孩子們購買了手機。我所任教的三年級,更是人人都已申請有了微信號。開學之初,在第一次班會上,我便當場創建了班級“微信群”,并制定了群制度,在群昵稱、交流內容、交流時間、管理規則及注意問題等方面都做了明確要求。雖然學校不準學生帶手機上學,但在課余及周末學生們還是可以通過微信群了解班級情況。為了不影響學生學習休息,我們把晚上7點半到8點半設為班級群通知及討論時間,沒有特殊情況,我會在這個時間后全體禁言。親其師,信其道。良好的師生關系是教育的前提。有了班級群,我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建立了一條通暢的溝通渠道,也為我打開了一扇走近學生了解學生的窗口。在班級群里,我們不但發布班級通知,還發布天氣預報等信息。
另外,班級準備開展的活動,比如野炊、廣播體操比賽、墻報比賽等,我們也在班級群里討論。在群里,我放下老師的架子,真心去當孩子們的大朋友,融入到他們中去,讓他們各抒己見,暢所欲言,氣氛十分活躍。連一些平時不愛發言的學生,在群里竟然也大膽的發表自己的意見,真是令人驚喜。我還引導學生將自己在家里做家務、認真學習、孝敬家人的視頻、圖片分享到群里,孩子們在互相點贊和討論時,無形中受到了榜樣的示范教育。通過群,我還可以了解到學生回到家里的一些情況,能處理的問題及時處理。一次,有幾位學生準備到村邊的山塘里游泳,村里的同學看到后在群里發了出來,我看到后及時趕到塘邊,對他們進行了安全教育,制止了他們的危險行為,減少了工作在外的家長們的擔心。班級群,不但讓我與孩子們之間建立了平等、民主、和諧的師愛關系,也讓生生之間建立起了團結友愛的關系,真是一舉多得。
二是建立班級家長微信群,搭建家校聯育平臺。孩子的成長除了學校教育外,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也起著重要作用。現在的農村小學生家長都是80后和90后,他們是在改革開放后成長起來的,有知識有文化,在到了珠三角等發達地區打工后,受到了城市文化的影響,對孩子的期望值普遍很高,特別關心孩子在學校的學習、生活等情況,這就迫切需要在學校和家庭之間建立一個快捷、全面的溝通渠道。根據這個情況,我建立了我們班的家長微信群,通過家長微信群向家長適時、動態地反饋孩子在校思想、學習、活動狀況,同時了解孩子們在家的情況,幫助家長及時調整對孩子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方法,走出家教誤區,更好地促進孩子健康茁壯地成長。我還根據班級和孩子的實際情況,組織學生、家長共同參與“六一”兒童節活動、“我為爸爸(媽媽)洗腳”活動等有意義的活動,以推動班級的成長。對于在家長群里炫富的、過度曬娃的、拉投票的、代購的、做股票的……私下里與家長個別溝通,維持群的健康發展,真正讓家長群發揮紐帶作用,調動家長參與班級管理的積極性,在網絡上營造一個溫馨的大家庭。
三是建立班級公眾號,搭建班級文化平臺。德國哲學家亞斯貝斯認為:教育的本質是陶冶。良好的班級文化體現了一個班級特有的風格,具有無形的教育力量,它就像一個大情感場,產生一條條情感鏈,形成一股股強烈的情感流,流向每名學生的心田,驅使著學生自覺自愿地、潛移默化地接受感染、熏陶、教育和鞭策,幫助學生在體驗中感悟,產生積極向上、要求進步的無形力量,從而產生自主、自求、自得、自樂的強烈愿望和具體行動。
在做好教室文化建設的同時,我還將建設微信公眾號作為打造班級文化的主要手段。通過注冊具有信息發布與傳播能力的訂閱號類型班級公眾號,定期或不定期向學生、家長推送學校通知、制度、學生的活動成果,比如學生參加學校組織的中華經典詩文朗誦比賽、廣播體操比賽、校運會的成果,以及班里開展的故事大王比賽、書畫作品展等活動成果。借助微信公眾平臺,放大、分享、宣傳班里學生的閃光點,讓公眾號既是學生、家長了解學校、班級的平臺,也是學生展示才華的舞臺。
總之,日新月異的社會給了我們班主任更多教育學生的抓手,我們必須合理應用,從而更好地完成教書育人的使命。
責任編輯 龍建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