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金石
缺乏思維的深度是目前高中生寫作議論文的短板。議論文寫作時,他們只滿足于堆砌事例,湊足字數。議論文寫作固然離不開事例,但事例的堆砌不能替代分析論證。議論文的力量,來源于作者豐富的、生動的、言之成理的思想,而不是事例的疊加。只有量的覆蓋,少了質的升華,議論的深度就達不到。還有些學生在寫作時不能辯證地對一個問題進行分析,往往只滿足于淺層的推斷,或是貿然下定結論,缺少事物之間更深層次的因果聯系;或是只在表面泛泛而談,不能切中肯綮。
一般來說,思辨性強的表達會為文意帶來多元的、豐富的效果,作品中濃縮的生活細節以及作者獨有的生活感悟、情感傾向,會引發人們對生活場景、人生情態的聯想。當我們無法為生活的常態提供一個符合情景、符合邏輯的定義,必然無法達到邏輯上的高度,很容易陷入泛泛而談,感性泛濫的困境。其實,在議論文的行文過程中,如果論點和論證過程具有思辨性,那么,整篇文章就會顯示出寫作者高超的思維品質了。那么,如何才能做到思辨性表達呢?
思維局限性的藩籬需要用思維的廣度和深度來打破。而思維的廣度要么是向內深入事物的內部細挖,要么向外進行同類事物的類比延伸。如矛盾法、內因—外因法、可能—現實法、縱向—橫向比較法、內容—形式法等。如下面這一片段論述。
中國文字作為一種形象文字無從提供一個抽象而絕對的上帝,它把“佛”這種心性概念變成了偶像崇拜,結果與印度泛神論接軌了。泛神論在中國人信仰中表現成“什么都信”和“什么都不真正信”并存,加上漢字文明的模糊性和模棱兩可性,中國人始終無法真正理解因果關系這種邏輯思維,造成了各類“陰陽循環”理論,表面上什么都說通了,其實分析起來什么都限于循環論,自相矛盾,所謂的唯物主義成了虛偽主義。
這是邏輯思維中典型的內容和形式分析法,內容是指中國文字的抽象性導致的語義模糊,表現出來的形式就成了“什么都信”和“什么都不信”的泛神論。認識到事物的聯系性,思維才不會狹隘。同時,能夠認識到事物在時間維度上的聯系和變化,那么思維的廣度才能最大化。
思維的深度是指我們需要由形象思維轉變為抽象思維,情感思維轉化為理性思維,潛入事物更為深刻或抽象的層次,尋求更為理性的表達方式。如普遍—特殊法、偶然—必然法、數量—質量法、因果法、現象—本質法等。如下面的例子。
“刻奇(Kitsch)”一詞來源于德語,原意為“媚俗”或者“自媚”。因昆德拉的作品而廣為人知。后來,“刻奇”被用于形容一種網絡現象,可以理解為“虛假的崇高”“靈魂的虛腫癥”。“刻奇”的一種結果就是,當某個東西被賦予感傷、崇高的意義之后,便容不得別人不被感動與感傷。誰要是不加入這場情感洪流,就會被定義為居心不良。我們在網上常見的諸如“不轉不是中國人”“你必須懂得10條做人道理”等提法,都是“刻奇”的表現。(2014年8月1日《中國青年報》)
在這個論斷中,現象是指網絡中常見的“不轉不是中國人”“你必須懂得10條做人道理”等提法,而本質則是“刻奇”,即媚俗或自媚。《文化診斷學綱要》上說:任何存在實體都具有特定的結構特征,不管他的結構具有無限可分性還是表現為何種具體的形態。挖掘思維的深度從這個層面來說其實就是對事物內在的結構性有清晰的認識——既有事物各個組成部分及其關系,也有該對象是屬于什么事物的組成部分及關系,即事物的系統屬性的完整認知。
與其說人們的思維具有局限性,不如說思維的思辨性程度與自己的知識見解、情感傾向密切相關。在這種情況下,我們需要注意三點。
1.警惕信息碎片化帶來的思維誤區
如今,微博、微信、微視頻火爆,而在這火爆現象的背后往往是斷裂化、片段化的信息,不能形成完整的因果鏈條。這種現象的產生除了某些人的別有用心之外,也與當今社會圍觀者的心態有關。人們在這個急功近利的社會氛圍中,很少能慢下來完整地思考一件事,對于比較嚴肅的事件也是采用快餐式圍觀消費,去表達評論。在這人人都可以在自媒體進行微表達的氛圍推手下,人們更熱衷于就自己所看到的、所聽到的來參與評論,而非等到事情的真相被完全揭露,又或者是他們拒絕完全的真相,正如張豐在《心疼老虎,短視頻時代的詭異審美》一文中寫道:在極短的時間內,做到足夠精彩、足夠刺激,不需要鋪墊,也不需要后續。這是一種新的敘事,要求在極短的時間內達到高潮。這種表達,滿足了觀眾的圍觀心態,也讓他們迅速找到立場,給自己戴上思維的枷鎖。
2.警惕情緒化帶來的思維誤區
人是情緒化的動物,很多時候理性思維很容易被情緒左右。網絡中所出現的“污名化”“圣母化”傾向都是對客觀公正思維的桎梏和傷害。如魏則西事件中,“當輿論場開始過度‘消費這個已逝的生命之時,風向就開始轉了,且與尊重生命毫無瓜葛:對一家醫院的責任人痛罵或鞭撻也就罷了,畢竟事情發端于此,即使罵得有些激烈、偏頗,也基本都屬于人之常情可以理解。但由罵一家醫院而起底醫院的合作方,乃至整個莆田系、整個民營醫院產業,甚至罵到和罵人者并無不同的莆田人甚至福建人,就不是一種可以理解的正常情緒宣泄了,而是一種以偏概全、一棍子打死、生拉硬扯找聯系的污名化舉動。”在這種“奮臂一呼人盡墨”的非理性輿論狂歡背后,模糊的是事件本身,損害的只能是中國民營經濟的形象和發展基礎,最終毒化的是整個社會氛圍,包括正在努力修復的醫患關系——而這,同樣關系到包括義憤填膺痛罵者自己的切身利益。”
在碎片化閱讀和眼球經濟的刺激下,情緒化的表達常常壓過理性的聲音,包含了強烈的情緒與態度常常代替了對復雜個案的理性分析。
3.警惕標簽化帶來的思維誤區
對事物進行標簽化歸類,是我們對事物初級認識的一種簡單形式。在社會生活中,喜歡給人和事貼“標簽”,本來是一種常見的心理習慣和思維方式。然而,這些標簽是客觀的、沒有偏見的,才能有助于我們理性地客觀地認知事物,一旦對事物“標簽化”后,我們可能就失去了進一步探索事物的興趣和立場,只被動接受標簽化帶來的認知信息和判斷。“而對于習慣了標簽化思維的人來說,忽視個體差異,把少數對象的特征推廣到全部,按照標簽把人和事物簡單地對號入座、劃線站隊,往往容易導致極端化、絕對化的情緒,引發非理性的行為。”其實,這種簡單的泛標簽化思維不僅是對他人的一種道德傷害,也更加深了不同群體之間的誤解和裂痕,容易造成社會情緒對立。
責任編輯 錢昭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