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丹
[摘 要]符號意識是學生學習數學的思想基礎,對學生發展運算能力、記憶公式定理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小學是學生思想形成與能力發展的基礎時期,教師作為其學習當中的重要引導者,要從學生實際出發,結合學生的個性特點來展開教學,滲透符號知識,以提高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發展數學核心素養。小學數學教學過程需要與符號意識的滲透緊密結合,使學生在符號形成的獨特認知基礎上展開深入學習。
[關鍵詞] 數學;符號;培養
符號意識是學生學習過程中在感知、認同并應用數學符號方面所產生的一種獨特的主動反應,對思維的發展起到積極作用。數學是一門具有邏輯思維與抽象意識的學科,所學內容包含著各種的數字、字母、關系等式與圖形幾何。由此可見,符號構成了數學學習的基礎,符號意識對激發學生數學興趣、啟發數學思維有著重要影響。
一、小學數學教學現狀分析
(一)教學方式單一
基于傳統教學觀念的影響,不少教師的教學理念還停留在以往階段,對課程設計與問題設置缺乏創新認識。教師在講課過程中,出于利用教學時間、提高知識容量的目的,采用以講授法為主的教學模式,使得數學這一門原本偏向抽象理解的學科對于學生來說更加抽象化,長此以往容易導致其學習的厭煩心理,不利于知識的消化與吸收。講課過程中忽略了數學思想的滲透,單一的形式使得知識以文字呈現,使其偏向枯燥無味,降低學生探索興趣。另外,在設置教學情境時容易出現脫離教材要求大綱、學生認知水平與生活實際,難以調動學生情感共鳴。而數學是一門起源于生活并用于解決生活問題的學科,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教學情境的創設,通過教學融入生活場景使學生體會符號意識。
(二)教學自主環節欠缺
傳統教學模式下以教師講授、學生接受為主,在一定程度上使學生的自主性受到了限制與壓迫,久而久之容易形成一種被動性學習習慣,即一味跟著教師思路前進、機械背誦教師強調的知識、遇到難題不愛動腦思考等。在素質教育觀與新課程改革提出的尊重學生學習主體、促進自主探究發展的教學要求下,傳統教學模式的弊端逐漸顯露出來,由此,教師轉變觀念來踐行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顯得尤為重要。另外,學生對知識的運用缺乏一定的創新,機械式聽講導致機械式背誦做題,對符號的認識停留在記憶階段,不能自主建立獨特的審美理解,思維難以得到提升與發展。由此,教師在教學中滲透符號意識,要合理調動學生主觀能動性,通過針對性引導使其靈活運用已有知識,在解題練習過程中逐步強化符號理念。
二、培養學生符號意識的方法
(一)創設教學情境,培養學生符號興趣
基于培養學生符號意識的教學模式下,教師創設情境,使學生聯系生活實際,將自身融入符號所營造的真實場景中,逐步感受符號所帶來的特殊魅力,以此激發探索求知的欲望,增強內心情感共鳴。教師作為教學活動的組織者與指導者,在課程設計時要站在學生角度,結合其認知水平與個性特點來設計情境,以此體現教學情境的激趣作用,使學生更好地感知符號之間的聯系。這就要求教師要轉變以往教學態度,以朋友的身份融入學生團體當中,通過與學生交流來了解他們的興趣愛好,從而貼合學生實際來更好地營造教學氛圍,使其在解決問題中逐步形成符號意識。例如在學習《認識物體和圖形》時,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為學生展示日常生活中體現圖形的建筑設計及其他實物,比如籃球、足球、乒乓球等以球體為模型、童話書上小木屋的房梁以三角形的立體狀態存在、上課使用的課本教材是特殊的長方體……將學生日常所見的事物與場景通過圖片呈現出來,吸引學生課堂注意力,促進其調動已有生活經驗來代入情境。由此,使學生聯系生活來感知符號的存在,以此建立獨特的審美價值感,培養其符號興趣。
(二)通過數形結合,啟發學生符號意識
數形結合以數和形這兩類數學基礎符號為研究對象。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指導學生將二者進行有機結合來尋找解題突破口。形象化理解知識,既幫助學生掌握解題方法,又在無形中啟發了學生的符號意識。因此,教師通過數形結合來滲透符號思想,將數學教材上需要學生抽象理解的數字語言、數量關系、幾何圖形與位置聯系,通過“以形助數”或“以數解形”的方式將其形象化、簡單化、具體化,以此來調動學生的解題興趣,活躍思維,來加深對符號的理解。例如在學習《1—5的認識》時,教師在PPT上展示一棵樹、兩棵樹……的圖片,讓學生通過數數來理解數與物體數量的表示關系。另外,還可以通過排列數之間的順序來形象理解“>、<、=”符號。比如讓學生根據圖片,按照樹木的數量將其排序,并通過每幅圖片代表的具體數字來建立大小關系,隨后引出上述比較大小的數學符號,以此來啟發學生運用數學符號表示實際意義的意識,從而在無形中滲透符號思想。
(三)靈活運用知識,強化學生符號感知
學生能否對所學知識進行靈活延伸與應用是檢驗學習成果的有效途徑。教師要及時傳授給學生新的符號知識與理念,促使其更新數學符號“素材庫”,開拓數學學習眼界。另外,教師還應引導學生在已有經驗與基礎上實現新舊符號的有機串聯,在所學內容的基礎上通過總結經驗來自主探究新的符號知識,從而強化對數學符號的感知。學生構建具有自身獨特見解的數學符號知識體系框架,從而實現知識的靈活運用,既能打破傳統教學模式下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的灌輸式學習狀態,又能調動其學習的主觀能動性,促進自主學習。例如在推導圓面積求解過程時,教師通過數形結合思想,將圓細分成無數可近似看成長方形的形狀,逐步引導學生得出求解方法。其次,運用符號將其面積用公式“S=πr2”表示出來,以此加深學生的符號意識。隨后,結合例題引導學生靈活運用公式進行求解,比如給出一圓的面積,讓學生根據公式求圓的直徑,以此讓學生將公式變形,得出“d=2[Sπ]”。通過此題讓學生靈活變形公式,以檢驗其是否真正理解圓面積的求解公式并掌握每個數學符號所代表的實際意義。
(四)結合運算基礎,引導學生積累經驗
運算能力是學生學好數學的基礎,也是數學學習過程中所必須具備的一項綜合素質。教師要在教學中滲透符號意識,可以鼓勵學生在自主探究的過程中結合運算基礎,以此豐富自身對符號的形式與具體含義的理解。小學是學生積累經驗、發展思維的重要時期。運算學習是小學數學的重要構成內容。教師可以將數學符號蘊藏在運算題目當中,使學生通過具體計算,體會不同符號所代表的不同意義,從而感知運用符號表示的便利,體會符號的數學價值,并在這過程中不斷積累符號運用經驗,逐步發展符號思維。以題目“13×101=?”為例,學生在運算過程中可以將101拆分成100和1從而簡化運算過程。教師可以舉出不少同學容易出現的錯誤,即“13×100+1”,讓學生將該反例與正確答案進行對比,從而找出括號在運算過程中發揮的作用,以此來建立新的符號認識,并積累做題經驗。
符號意識作為數學核心素養中抽象思維的具體表現,在教學當中的應用十分常見,是學生發展數學思維能力的重要構成部分。教師作為教育工作的踐行者,要結合教材內容與學生認知水平,讓學生感受符號的特殊審美與潛在價值,鼓勵他們大膽運用符號表達內心想法,從而逐步形成符號意識。因此,教師要積極鉆研符合意識教學策略,為學生營造良好學習氛圍,增強學生的符號感知,提高數學思維能力。
參考文獻
[1]沈薇娜. 核心素養下小學數學符號意識培養的策略探討[J]. 數學學習與研究,2017,(8):67.
[2]胡凌輝. 關于小學數學符號意識培養的若干思考[J]. 科技展望,2017,27(7).
[3]呂彩云. 符號意識在小學數學課堂中的滲透[J]. 廣西教育,2017,(37):116.
責任編輯 吳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