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細麗
[摘 要] 政治認同是其他素養的內在靈魂和共同標識,它決定著學生成長的方向,是學生創造美好生活和實現人生價值的精神支柱,是當前政治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而當下政治教師依賴強制性的灌輸、說教和單純的知識講授,缺乏必要的情感價值的體驗,遠遠不能使學生從內心深處贊同和認可,難以實現對政治認同學科素養的建構。
[關鍵詞] 學科素養;政治認同;師生探疑;合作探究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2017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明確提出,思想政治學科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以培育社會主義社會核心價值觀為根本目的,幫助學生確立正確的政治方向,提高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主要包括政治認同、學科精神、法治意識和公共參與。其中,政治認同是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的靈魂,關乎學生的成長方向和理想信念的確立,也是其他三個核心素養有中國特色的共識。而從青少年的心理發展規律角度來說,學生必須經歷對知識進行探究、辨析、反思和感悟的過程,從認知深化為情感內化成信仰,從而構建政治認同素養。
結合本校開展的“問題引導(引)、學生展示(展)、師生探疑(探)、梳理小結(評)”教學模式,基于師生探疑這一環節,在遵循教師主導、學生主體、師生互動的原則上,培育學生的政治認同素養。下面結合課例必修2《我國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談談如何在師生探疑中培育學生的政治認同素養。
一、巧設教學情境
培育學生政治認同素養,首先激發學生學習政治的興趣。設置有趣、新穎的材料背景吸引學生的目光,聚焦課堂,這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很好的突破口。當然選取的故事和材料反映的事實要緊扣教學內容并達到政治認同的某項目標。
教師設疑首先需要一個教學情境,布下疑陣。政治觀點本身就比較抽象、枯燥,較為學生所排斥。因此,教師需要創設貼近學生生活的真實情景,引發學生的興趣,引導學生在熟悉的身邊事例中探索感悟,觸動學生的心靈,為培育政治認同素養提供素材。以《我國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為例,設置情景如下:
由本班一位畬族同學介紹畬族的風俗習慣(飲食、服飾、宗教),通過圖文展示,讓學生了解到我們的少數民族不僅語言文字不同,而且風俗習慣和文化傳統不同。各民族在衣、食、住、行、節日風俗等生產和生活方面獨具特色,使中華民族的文化絢麗多彩。
身邊實例引起了學生興趣,有了讓學生身臨其境的情景,還需巧妙設問,通過相關的問題的探究,促使學生將所學的理論知識和實踐相聯系,從而幫助學生理解教材知識,提高分析問題的能力。在培育學生的政治認同素養上設計問題,不能空談,必須回歸學科知識,理清教學目標、知識觀點。因此,在教師設疑時,注意問題的設計,一方面,要依據新課程標準、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注重情感價值體驗,通過問題回歸課本知識點,促使學生形成理論認知;另一方面,設問盡量簡單呈現,不要讓學生有讀不懂的感覺,同時問題之間要層層遞進,讓知識潤物細無聲式生成,不露痕跡。
例如,以畬族同學介紹畬族的風俗習慣為背景材料,設計了一系列問題:
1.增城區畬族村是自治區嗎?為什么?
2.我國的自治區設置在哪些地方?為什么?
3.我國的自治區通過什么機構實現自治?
4.自治機關是什么國家機關,它的職權與一般的地方國家機關有什么不同?
這四個問題突出我國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基本內容。圍繞知識主線展開的問題,有利于引導學生清晰思考,把復雜的問題簡單化,把國家政治制度“輕描淡寫”地輸進學生的心中。
二、小組合作教學
在師生探疑中,學生解疑是關鍵,學生通過解疑獲得知識。如何高效地實現學生解疑呢?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為其提供非常大的幫助。教師需要在平時建立有共同學習目標的小組合作學習,組員間分工合作,責任明確,并建立積極的相互依存的學習關系。學習小組的學生通過完成個人的任務,積極主動地交流,既提高認知和表達能力,也能從交流中理解知識的內涵和價值。
教師在合作小組中要給每個學生分配明確的任務,以問題為主線,從解決問題中引導學生理解國家政策、方針及制度。
例如剛才以畬族同學介紹畬族的風俗習慣為背景材料,設計了四個問題,每個學習小組成員都分配一個問題。每個小組成員根據自己的問題,自主尋找課本知識,懂得了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設置的地方、自治機關、自治權,再通過小組內交流增強了學科知識的歸屬感,培育對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認同感。
三、讓學生學會質疑
在教學中,教師不僅需要提出問題,引導學生解決,而且要鼓勵學生自己提出問題,不斷質疑、反思。學生主動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反思問題,把知識升華,從認知深化為情感,內化成信仰,從而構建政治認同素養。
鼓勵學生主動提出問題,例如:通過討論我們知道了客觀的歷史和現實情況為我國實行民族區域自治提供了有利的條件,所以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適合我國國情的一個必然選擇。那么,有學生就會問: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到底好不好?
學生在自我提問中相互解答、相互補充,教師追問,引導學生深入的研究。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僅完善了知識體系,而且在質疑中體會到:解決民族問題,中國采取的不是民族共和國聯邦的制度,而是民族區域自治的制度。我們認為這個制度比較好,適合中國的情況。我們有很多優越的東西,這是我們社會制度的優勢,不能放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優越性。學生認知內化成認可,從而構建學生的政治認同素養。
也可以故意提出一個易錯點讓學生判斷,引發學生的認知沖突,學生從質疑、比較、辨別中學會全面、理性、科學地認識事物,糾正錯誤的觀點。
四、鼓勵學生自主實踐
培育學生政治認同的目的和歸宿是學生自覺實踐、行為認同。政治教師在課堂上鼓勵學生參與到政治生活中,例如參加學校的時事政治學習,養成閱讀、收聽和收看時政新聞,關心國家大事的習慣,參加共青團活動。在這些實踐中,不斷拓寬學生的視野,提高他們的辨別政治是非的能力,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從而樹立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增強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自覺性。
例如,我們的學生生活在漢族地區,受到實際情況和生活閱歷所限,對少數民族地方實行的區域自治知之甚少。在新課結束后,筆者請學生結合《我國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內容,查閱關于我們在少數民族取得的輝煌成就有哪些。通過親自的體驗,讓學生感受我國政治制度的優越性,加強對政治的認同感。
基于師生探疑,立足于政治課堂教學和學生的課外實踐活動,讓學生從認知認同、情感認同、價值認同到行為認同,培育學生政治認同素養。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蘇萬永.問題導學:培育政治認同素養的有效模式[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上旬,2018(6).
[3]謝亞蓉.基于政治認同培育的教學策略[J]. 中學政治教學參考:上旬,2018(2).
[4]沈紅娟.真實教學:培育高中生政治認同的有效途徑[J]. 中學政治教學參考:上旬,2017(7).
責任編輯 鄧 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