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警察代表著正義與懲惡揚善,暴力性是其自然屬性;警察暴力執法,相比其他暴力行為,社會危害更大,同時加劇警民矛盾,老百姓痛恨,國家法律也不允許。文章由觀影片《大人物》引發思考,分析警察的暴力性,希望民眾對警察執法有個客觀正確的認識;呼吁警察在執法過程中規范執法,樹立良好的警察形象,建立更好的警民關系與職業自信,維護警察執法權威。
關鍵詞 暴力執法 警察暴力 《大人物》
作者簡介:劉湘鈺,湖南警察學院,研究方向:刑事科學技術。
中圖分類號:D63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9.06.338
一、問題的提出
2018年底上映的國產片——《大人物》,是一部與警察相關的電影,由五百執導,王千源、包貝爾、王迅領銜主演,講述的是小刑警與富二代的一場零和博弈,作為警院學生,學校組織集體觀影。
劇情的起源是一起強拆事件,被強拆者跳樓自殺,這樣一起看似簡單的民事案件背后,牽扯出一股龐大的勢力,當正義遭遇權勢的阻撓,一場小刑警與“大人物”的戰斗開始了。含著金鑰匙出生的富二代,自以為是、為所欲為,囂張時甚至敢公然挑戰公權力權威。包貝爾飾演憨傻又霸氣十足的富二代趙泰,目中無人。王千源飾演刑警孫大圣,在電影的高潮部分,邪正殊死搏斗,包貝爾掌摑王千源,一臉邪性,很有點“變態富人”的味道,嫣然是個“殺人惡魔”,作為觀影者,心已提到嗓子口。此時,周圍民眾圍觀,拿起手機拍照錄像,卻無人相助,我卻聽到有人在喊“暴力執法”,紛紛指責警察打人。被打得變“形”了的孫大圣艱難地看了看四周,又被瘋了一樣的趙泰撲了上來,而我的心卻緊張到極點,還好,在關鍵時刻,援助的隊友來了。
由此,引發了我作為一個警院學生的思考,究竟什么是暴力執法?為何在警察執法的過程中,民眾會不分緣由,直呼“暴力執法”?明明在某些場合,警察處于劣勢或危及生命,民眾也不施以援手?
二、警察的暴力性與警察的暴力執法
(一)暴力性是警察的自然屬性
警察作為國家機器的組成部分,是國家意志的執行者,是國家專政的重要工具。只要國家存在,就必定有警察作為維護國家統治階級統治的暴力工具。它代表國家維護社會治安和公共秩序,享有法律賦予的國家強制力量,因此,暴力性是警察的自然屬性,是合法的。
警察的暴力性具有雙重屬性:即防衛性與職權性。
在履行職務過程中,警察突然遭受犯罪嫌疑人及其親友、周圍無關人群的襲擊,自身合法權益受到威脅,且不能尋求及時、有效的公力救濟所采取的暴力性正當防衛行為,即警察的防衛性;職權性則是指警察制止正在發生的不法侵害或采取拘留、抓捕、逮捕等強制性措施所實施的暴力性控制手段。在面對違法犯罪時,一定程度的暴力是必須的,否則就沒法制伏犯罪分子,保證警察自身權益。
(二)暴力執法及其界定
警察執法雖具有暴力性,但并不是警察所有的暴力行為都是合法的。暴力執法是指具有警察身份的人在執法過程中,對犯罪嫌疑人或周邊現場群眾實施的具有暴力性質的違法行為。具體表現為:防衛過當、挑撥防衛、刑訊逼供、粗暴執法、濫用暴力等職務行為。
比如:犯罪嫌疑人并沒有暴力抗法,警察在實施抓捕過程中,采用了腳踢、拳打等,就屬于暴力執法。警察如果打人,但不是在執法過程中,也不叫暴力執法,因為超過了法律賦予的暴力范圍,不是執法,是違法。暴力執法的主體是警察,前提是在執法過程中。
(三)執法過度與暴力執法
警察的正義形象和暴力色彩,容易滋生嫉惡如仇、以暴制暴的情緒。警察的公權暴力是出于維護社會公共利益、人民利益的目的,采用武裝手段打擊違法犯罪活動。如果在執法過程中,面對一切違法違規行為,助長暴力傾向,急躁不冷靜,缺乏理智,采用“快刀斬亂麻”式的暴力手段解決,那就叫執法過度。一旦執法對象不滿警察的執法態度,不服從警察規范的執法要求,甚至對警察口頭威脅、惡語相加,暴力沖動滋長,就有可能演變成暴力執法。
在現實執法中,警察有時會面對《大人物》中那樣的執法對象無理取鬧、侮辱謾罵、人身攻擊,圍觀群眾起哄看熱鬧,強烈的心理震懾與生命威協,導致警察急躁、憤怒,進而失去理智。而此時一旦執法目的受到阻礙,就可能會激發執法過度;或會冒險采取“攻擊性”的暴力行為控制涉事人員;甚至公正的執法也會被老百姓當作暴力執法。
三、規范執法與提高民眾對警察暴力性的認識
是什么把維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的警察推到人民群眾對立面?讓人談“警”色變,看到警察打人,無問情形,便一邊傾的成為被人們批判的對象?究其原因,在我國公安隊伍中,確實存在警察執法不規范或暴力執法的現象。
(一)規范執法提升警察形象
警察暴力指的是合法暴力,只有符合法律授權的暴力,才是合法的暴力行為。暴力執法行為的出現,會嚴重損害警察的執法形象,并對法律的權威、社會和諧造成負面影響,因此,必須規范執法,提升警察形象。
1.通過法律法規和執法程序規范警察執法。孟德斯鳩認為:
一切有權力的人都容易濫用權力。“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是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屆中央紀委二次全會上提出的重要論述,充分說明加強對警察權力的制約和監督的重要性。構建科學有效的法律法規和制度體系來規范警察權力的運行,保證警察權力正確行使,任重而道遠。
2.正義和暴力教育提高警察對執法的正確認識。警察的正義形象和暴力特征,容易使警察對執法行為產生認知偏差,許多警察潛意識中認為自己的暴力行為帶有正義的色彩,是無可厚非的。加強正義和暴力教育,引導警察正確認識自身權力,時刻警示自己合理、合規、合法執法。在面對任何執法對象無理取鬧、侮辱謾罵,以致直接的人身攻擊時,都能不急不躁,保持理智。
3.人文關懷增強職業認同。和平年代,警察是公民財產和生命安全的守護者。警察教育與培訓,要求警察堅決同各種違法犯罪活動作斗爭,堅持職業操守,肯定自身的職業角色。社會信息和輿論的誤導,會影響民眾對警察工作的理解和支持;得不到社會的認同,外界的刺激使警察產生自我懷疑,并轉化為不良的情緒,誘發暴力行為的產生。比如:《大人物》中面對變態了的趙泰瘋狂追殺,圍觀群眾拍著照片,不僅不施以援手,反而大呼“暴力執法”,同時執法者還頂著來自上層的“懲罰”,讓為民伸張正義的警察情何以堪?
(二)適當宣傳贏得公眾認同
1.明確警察職責范圍。“有求必應”、“有困難找警察”,人民警察為人民,警察承擔了太多的職責,以致有人男女朋友吵架了、家里的鑰匙忘了開不了門,這樣的事情,也會找警察,甚至拆遷也以為是警察的職責,警察承擔了群眾太多的“怒火”,使得民眾對警察有誤解;明確警察職責范圍,比如通過“110”宣傳日,讓民眾知道警察只管“七件事”——生活中只有法律規范的諸如:刑事案件、治安案(事)件等7件事,才是警察應該受理和管轄。
明確警察職責,確定社會有分工。各個單位和部門努力完成各部門的工作,各司其職、通力合作,社會就能和諧發展,同時也可以避免警察“背黑鍋”情況的發生。
2.應急處理與宣傳。“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在言論自由和人人都是媒體的年代,公安機關應重視自身宣傳,讓老百姓了解和理解警察的工作;同時在一些緊急情況,應加強應急處理,主動發聲,使不良媒體和人為炒作或者偷換概念的輿論無可乘之機,避免正當執法也被炒成執法過度,或暴力執法,在民眾中“臭名遠揚”。
四、總結
在注重依法治國,執法規范化建設的大背景下,準確定位警察角色,合理約束警察權力,規范警察執法行為;公安機關的整改工作大都集中在對基層在職民警進行法律、現場處置方面的規范培訓,但忽視了對公安警察工作性質的宣傳。適當宣傳警察執法的暴力性,讓老百姓明白警察的職能與職責,既維護警察形象,也是構建和諧警民關系不可忽視的具有現實意義的大事。
參考文獻:
[1]張兆端.美國社會的暴力犯罪與警察暴力執法問題綜述[J].凈月學刊,2018(1).
[2]房坤.警察暴力執法行為的心理成因及對策[J].湖南警察學院學報,2018(8).
[3]李欣.基于挫折——攻擊理論的極端暴力犯罪心理問題研究[J].學習與探索,2014(11).
[4]禹竹蕊,李宗侯.警察行政執法中違法犯罪的心理之源及其防范[J].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學報,2009(5)
[5]趙旭光,候冀燕.警察違法暴力原因分析[J].鹽城工學院學報,2006(4):37-41.
[6]李玫瑾.警察違法暴力心理原因分析[J].公安大學學報,2001(1):108-109.
[7]王偉.敵意心理——不容忽視的警察職業心理疾病[J].北京人民警察學院學報,2009(5):59-63.
[8]陳小梅.情緒理論視角下的社會暴力心理問題研究[J].東南學術,2016(6):241-245.
[9]Eron.The development of aggressive behavior for the perspective of developing behavior[J]. American Psychologist.1986(42):435-4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