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宏麗
摘 要:大家都聽說過所謂的“樹大自然直”吧,而這種說法是否適合人的自然生長規律呢?試想:如果樹上長一個疤,隨著樹的長大,它不會自動消失,而是隨著年頭的增長,樹身上的疤也在不斷增大。如果一棵樹從小樹頭長歪了,并不是隨著長高而直了,而是順著原來歪斜的方向不斷歪斜下去。那這棵樹就不會成為棟梁之材。所以對于小樹的成長,每年都必須修枝剪岔,這樣才會有利于小樹健康地長成參天大樹。
關鍵詞:科技;教育;改革
我們學校位于青島市的老城區,校區家長學歷層次差異較大,父母學歷為本科的不到四分之一,專科不足三分之一,中專和高中學歷的大約五分之一,初中學歷的占到四分之一左右……家長參與子女教育陪伴率低,只有一半左右,學生能力與習慣表現更是存在較大的差異。就以二年級的一個班級來說吧,全班共有41個孩子,一半的學生屬于外來務工子弟,41個孩子中,有的是單親家庭,有的是離異家庭,有的跟著祖父母生活……家長們對于孩子的學習和習慣培養也是參差不齊的,特別是一些外來務工家庭和雙職工家庭,平時家長們的工作都特別忙,對孩子的教育培養也是粗枝大葉:孩子們,有的沒有良好的衛生習慣,有的上課坐沒坐相,有的穿衣服開著懷,有的吃飯邊嚼食物邊吧唧嘴,還大聲說笑……
古人說: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低年級是培養孩子良好習慣的重要時期,“好習慣益終生”,孩子在低年級的學習,重要的不是學習知識,而是習慣的養成教育。兒童時期養成的習慣就像人的天性一樣牢固,很難改變。因此,在基礎教育時期的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對一個人的成長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并且在今后的學習及工作中都是受益無窮的,有助于學習的提升,生活的改善,有助于以后成為更加優秀的人才,使其真正獲得成功,所以作為低年級的老師責任相對來說尤為艱巨。隨著時代的進步,科技的發展,智能手機已經悄悄地普及到千家萬戶。老師們把目光投向了現代可視化教育資源的開發上。
2017年秋季,學校大力開展“智能教育”,看準了手機這一移動端,開始籌建了學校公眾號微信平臺,借助微信技術,將一節節微課推上這個教育平臺,將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緊密聯系在一起。我想,這可是個良好的契機,依托好這個教育平臺,可以將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有效結合在一起,就能為我們的習慣養成教育推波助瀾。
為了盡可能高質量地完成每節微課的制作,讓可視化教育資源更有實效性地發揮其作用,我從學生成長和學習發展的需要入手,精心選擇內容,匯集了自己從事多年班主任工作的經驗,結合平日教育教學中發現的問題,研究了低年級學段學生習慣養成方面的教育困難,以及低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和規律,放眼孩子們未來長遠發展的需要,選擇著一個個教學主題,設計著教學內容和呈現方式……一學期來,共制作了幾十節關于校園習慣及生活習慣的微課,內容涵蓋培養學習習慣的“學會傾聽”“學用工具書”“愛惜文具”“整理書包”……培養校園習慣的“保持教室衛生”“課間活動有秩序”“升國旗”……培養生活習慣的“冬季鍛煉保健康”“講好個人衛生”“養成良好的作息習慣”等微課,通過學校的“樂淘微課堂”推送給家長和學生。
在這些微課的制作中,考慮到低年級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年齡特點,我盡量避免了說教形式,而是通過小故事、有趣的照片、漫畫、插圖等,插入習慣養成的正確方法和觀點,播放給家長和同學們觀看。這些微課的特點是短小精干,內容豐富多彩,形式生動有趣,很適合學生有效注意力短的學習特點。它們很快就吸引住了家長和孩子們的注意。
隨著可視化平臺的開通,班級風氣在悄無聲息地發生著變化——孩子們更加陽光活潑了,他們懂得了干凈整齊是美;講究衛生,愛護環境,遵守公共秩序是責任;按時作息,勤于鍛煉是健康的保證;走廊和樓梯上再也見不到追追打打和搶占地盤的同學了,大家都學會了主動右行禮讓;教室地面每天都是干干凈凈的,而且還有許多同學在窗臺上種上了美麗的小花……
通過開發、整合共享優質的“微課”教學資源,可以實現以人為本的教學。家長和學生通過看微課,在教師的指導下,審視學生習慣養成方面的欠缺和不足,通過模仿和調整自己的舉止言行、作息規律,盡可能地加以完善和改正,從而逐漸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學習習慣。這些習慣微課成了學校教育的課外延伸,成了學生個性化學習的最好載體,傳統課堂學習的一種重要補充和拓展。而且其內容被永久保存下來,可供反復、重復觀看使用,大大彌補了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脫節和家庭教育內容的空缺。
教育教學的智能可視化表現力強,可傳播性高,正以自己獨特的方式幫助學生正確地重構、記憶和應用知識和技能,它促進了群體知識與技能的傳播和創新。新的網絡技術時代,可視化教育教學為學生變為積極的學習者提供了更多機會。愿我們的可視化教育越走越好,越走越精彩,愿我們的教育贏來丹桂飄香,碩果累累。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