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巷
現在過節放假,年輕人想回家又怕回家。上班累死累活,好不容易挨到放假可以好吃懶做一個星期,能不想回?可是,面對七大姑八大姨的各種盤問,又心生恐懼。如實交待吧,會說你怎么不著急,XX跟你同歲都是兩個娃的媽了。隨口敷衍吧,又會說你在大城市待出了脾氣,把尊老愛幼的好風氣給吃到肚子里了。
看著網上發起的聲勢浩大的“文明過節”倡議:講文明,樹新風,堅決貫徹“六不問”——上學的,不問成績;上班的,不問獎金;經商的,不問收成;單身的,不問婚戀;已婚的,不問生育;已生的,不問二胎。我個人認為,這個“六不問”是極好的。微信玩得很溜的七大姑八大姨,如果能看到學到“六不問”,年輕人大概就能安安靜靜地玩手機打游戲了。
我是個已婚已育的80后,清明小長假回到老家,立馬被同一個問題套牢“什么時候要二胎”,提問者包括三姑、六婆、隔壁王叔和初中班主任。他們的態度是:第一,你應該響應國家號召;第二,你要為自己的晚年生活做好準備;第三,你在同齡人中也算優秀,生育問題上絕對不能落后。
這番轟炸,著實令我措手不及。我想解釋,“現在這一個娃就帶得夠嗆了,二胎實在無福消受。”“萬一老天爺開眼,再賜我一對雙胞胎,我這輩子就算交代了。”長輩們的態度是“不聽不聽我不聽”,而且還有一套“經驗總結”送給你,“一只羊是趕,兩只羊也是放。我們那時候一家三四個,不也都過來了?”我能感覺到他們王一般的蔑視。千言萬語濃縮成一句話就是:“你們這代人啊,帶娃不行。”
這話說的,真沒毛病。
以我自己為例,學習可以,看書可以,做家務可以,一帶娃,說得最多的就是“不可以”。孩子要玩手機,不可以;孩子要吃方便面,不可以;孩子要自己下樓玩,不可以……誘惑遍地,危險處處在,誰敢給他們太多的允許?千言萬語濃縮成一句話就是:“我們這代人啊,帶娃真累!”
與上一代人的從容不迫帶娃相比,我們帶娃感覺是疲于奔命。不過,這不能完全歸結于我們這代人行不行,而是客觀環境發生了太多變化。別的咱不說,單嘮寫作業。
自打娃開始上學,“作業”這兩個字就是我們家使用頻率最高的詞匯,沒有之一。每天我接兒子放學,問的第一句話是,“今天老師布置什么作業啦?”
等孩他爸下班后到家,見到兒子第一句話是,“今天作業做完了嗎?”周末準備帶娃出去活動前,我還得確認一下,“這周的作業都完成了嗎?需要集中復習一下不?”不知不覺,我們開啟了當年老爸老媽那種嘮叨的模式。更有甚者,只因陪娃寫個作業,動脈痙攣、高血壓、心臟病、手指骨折……幾乎把所有內外科突發疾病得了個遍。就這樣,我是萬萬不敢再生一個給自己添堵的。
我有個男同事,看起來很瀟灑,曾經是抽煙喝酒燙頭,無一不沾。原因是女兒寫作業全由當媽的負責。可是,這個主力軍在孩子進入高年級時,明顯力不從心——手指頭太細了,一拍桌子就骨折;心臟也不好,速效救心丸囤好幾瓶;嗓門太溫柔,時常被娃漸大的聲音蓋過。當爹的實在看不下去了,“輔導孩子寫作業怎么能這么沒耐心?教育要講究方法,寶貝女兒這么乖巧,你怎么舍得這么大聲地跟她吼?”于是,這位男同事就告別了瀟灑,并為他之前的草率付出了代價。“我剛跟你說完,你怎么這么快就忘了?吃肚子里去了?”“八八四十六?你是怎么混到初中的?”“大姐,你別氣我了,再氣我就心肌梗塞了。”后來再見這位男同事,他完全換了一種活法,保溫杯枸杞不離手,沒事就整整健步走。我知道,他不是看破紅塵了,而是為了輔導作業的時候能有強健的體魄,要不然怕被氣死。
除去寫作業,現在的孩子要上各種興趣班,線上的、線下的,家長得陪啊。光陪著學不行,還得陪著練。聽說有位媽媽輔導上小學的孩子寫作業,一邊陪一邊考,竟然考到了教師資格證。“師娘師娘”,既是師,又是娘。我小時候寫作業,可是身邊既沒有師也沒有娘的。如果我再生個二胎,是不是得在大寶面前為師,二寶面前為娘,一秒無縫切換?這等要求和壓力,我是萬萬承受不來的。所以,那些勸我再生一個的人啊,我勸你們放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