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明
摘 要:案例教學法是教師運用真實的病例或者精心設計的病例將學生引入特定的情境中,引導學生對病歷進行分析,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的一種方法。將病例教學法引入高職院校消化內科教學中,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該教學法在由知識、行為、情感領域構成的綜合教學效能方面明顯優于傳統的教學方法。
關鍵詞:案例教學法;消化內科
案例教學法是教師運用真實的病例或者精心設計的病例將學生引入特定的情境中.讓學生在特定的情景中進行體驗、分析、決策。從而培養他們獨立思考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的一種教學方法。消化內科學在內容上涉及到大量的基礎醫學、診斷、治療等方面的知識,涉及面廣,邏輯性強,是鞏固已學的理論知識、培養實際工作能力和正確的臨床思維的一個非常重要的階段[1]。傳統的教學方法注重知識的灌輸和傳授,強調了教師的主導性,使學生始終處于教學活動的被動地位,缺乏求知的積極性,不利于學生創新性思維的培養,因此,傳統的教學方法已不能滿足快速發展的高等醫學教育的需要。目前,許多國家將病例教學法引入高等醫學的教學中并取得顯著效果[2-3]。
1.案例教學法的教學方式
案例教學法,以臨床醫師為模板,以全體學生的主動參與為核心,以全國高職高專院校教材內科學為依托,圍繞消化系統疾病教學的目標展開。
授課前要求學生認真學習解剖學、診斷學、藥理學及病理學等關于消化系統方面的知識。傳統的教學是按照疾病的定義、病因及發病機制、病理、臨床表現、輔助檢查、診斷、鑒別診斷和治療的順序向學生講授,學生對該病只停留在“聽”的階段。而一切教育活動都是圍繞問題展開的,因為問題不僅能激發學生求知的欲望,更是學生理解和接受知識的前提。“以問題為中心”學生授課法不僅向學生講授問題的答案,而且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種“教”與“學”的角色轉換過程中,問題在其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案例教學法可在介紹新病例,或在講解診斷、治療時恰當地插入典型的病案,使學生對此病有一個鮮活的認識,從而達到幫助學生記憶,激發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的目的,有效地提高了教學效果。比如:講解上消化道出血時,首先花5分鐘左右,敘述一位近期嘔血、黑便的病例,從而引出上消化道出血的定義和特點,使同學們對上消化道出血的定義有很好的認識和理解。
為了誘導學生積極思維,探索疾病的發生、發展的規律,真正的理解掌握并運用消化內科學的知識,可在學習完消化系統疾病某章節后向學生提供1-2個教學病例,學生要對此病例提出診斷和鑒別診斷,完善相應的輔助的檢查,并給出恰當的治療方案,下次上課時由1-2名學生發言,其它學生補充,教師則著重于引導,反思中間的失誤和過失,并予以總結。通過剖析實際病例,既鞏固了學生已學的知識,又提高了學生的綜合運用能力。
2.疾病的篩選和病例的選擇
疾病的選擇主要側重于消化內科的代表性疾病。所謂代表性疾病,一方面是指常見病、多發病,如胃炎、消化性潰瘍、急性胰腺炎、肝硬化、功能性胃腸病等,另一方面是指急危重病和難治性消化系統疾病,如上消化道大出血、肝性腦病、炎癥性腸病等。
在消化內科病例教學法中,病例的選擇是影響教學效果的關鍵因素,病案的設計必須遵循科學性、典型以及多樣性,這樣才能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與思考,引導學生主動學習,鍛煉思維能力,達到理論聯系實際的效果。一方面是對常見病、多發病的病例選擇,另一方面尤其要重視對急危重癥病例的選擇。病例要選擇典型、有代表性的,內容應當具有針對性、啟發性,既具有特性又具有共性。病例的內容通常應當有一個教學重點,包含足夠的知識信息,讓學生體會到疾病發生發展的變化以及同一疾病、同一患者在不同病程中所采取的不同治療措施。
3.案例教學法的價值與意義
3.1有助于提高學生團結合作和溝通能力
案例教學法是通過群體的互動,形成較為完善的方案,從而解決問題。在解決問題的同時就要具備人際關系處理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大家在一起討論時就需要與人溝通,與人相處。在討論中要處理好可能發生的各種沖突和分歧,正確看待別人的觀點及正確評價自己的表現,樹立理解和包容的意識,才能心平氣和地與他人共同合作找到最佳的解決方案。
3.2 利于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案例教學法的顯著特點之一就是讓學生自己感受事物,自己觀察、思考、分析。在病例教學中,學生是主體,徹底改變了過去呆板的授課方式。通過病例討論,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勤于思考,善于決策,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勇于探索醫學高峰的精神,最終達到鍛煉臨床思維能力的這一目的。
3.3 提高了教師的教學水平,有利于提高教學質量
病例教學法對教師綜合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采用病例教學法,既需要教師具有淵博的理論知識,又要求教師具備豐富的教學技能與實踐經驗,能夠將理論與實踐融會貫通,在學生對病例進行分析及做出診治后,教師應對學生的分析及診治點評,指出學生們在分析及診治病情方面的錯誤和不足之處,闡述正確方法。通過對實際案例的分析,使學生能將抽象的理論知識具體化,大大提高了學生理論聯系實際和解決臨床實際問題的能力,培養了學生的科學精神和創新思維習慣,既有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又加強了對教師綜合素質的培養,有利于促進教學模式改革及教學質量的提高。
4.案例教學法中應注意的問題
首先,在講解某一個疾病前,要精心選好臨床病例并適時地插入病例,病例要難易適中;其次,為了保證案例教學法的順利實施,課前的充分準備非常必要,教師不但需要精通整個病例材料,明確整個教學所要涉及的基本理論觀點,還要預測學生可能的思路和觀點,確定自己介入討論的時機,幫助學生理清思路,運用各種不同的方式,有效地控制課堂討論進程,爭取達到預期的效果。
綜上所述,案例教學法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在教學中使用這種方法,很受學生歡迎,并可以收到很好的教學效果。當然,在目前醫學教育的大背景下,也應努力在現有條件下找到一條適合醫學高職學生的、符合教學實際的教學方法,同時還需在考核學習效果等很多方面進行進一步探索,我們也希望通過不斷的實踐使得我們的案例教學法得到進一步的完善及發展。
參考文獻:
[1]歐陽若蕓.蔣云生.從“全球最低基本要求”談臨床醫學教育的改
革[J].中國現代醫學雜志,2004,14(22):153-155
[2] Srinivasan M,Wilkes M,Stevenson F,etal.Comparing problem-based learning with case-based learning effects of a major curricular shift at two institutions[J].Acad Med,2007,82(1):74-82.
[3] Niu WZ,Wang PL,Kong QH,etal.The application of problem-based leaning and case-based study in the practice teaching 0f clinical prosthodontics Courses[J].Shanghai Kou Qiang Yi Xue,2010,19(4):439-4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