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社會保障已經成為了現代國家文明的標志之一,尤其是在保證社會穩定、促進經濟發展等方面發揮著巨大作用,是社會健康運行與和諧發展的重要保障機制。隨著中國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與發展,當前中國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的發展步伐明顯加快,農村社會保障體系框架愈加清晰明了,具有獨特的中國特色。基于中國獨特的國情,因為各地區發展狀況不同,所以城鄉社會保障制度在中國長期發展不平衡,并且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在各個方面都與城市社會保障體系普遍存在差距。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的保障面比較狹窄,保障水平偏低,并且整體制度設計不夠系統化、規范化,需要進一步加快完善各方面的不足。
關鍵詞:社會保障;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現狀與對策
一、研究背景
十六大報告提出了要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此舉將會惠及中國十幾億人口,進一步保障其生活水平的提高,同時報告中明確指示了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政策的探索建立要由有條件的地區率先積極展開,要求各地政府務必響應號召,加速推廣,為加緊完善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設添磚加瓦。近些年來隨著農村改革的進一步深入,農村人民的收入大幅增加,生活質量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巨大的城鄉差別,加之中國人口的老齡化使得個別農民家庭仍然處于貧困,無法維持基本的生活。如果不妥善解決農村貧困人口的生活困難,沒有合適的社會保障政策作為支持,將會極大地阻礙農村經濟的進步,直接影響到國家政治的穩定。
二、山西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基本情況
山西省位于中部黃土高原,地理位置承東啟西。作為一個經濟欠發達的省份,山西的農村貧困問題在全國范圍內也較為突出。農民的貧困問題不光是一個簡單的經濟問題,同時也是關乎政治和社會的重大問題。能否處理得當是山西省經濟社會健康發展的關鍵。山西省的貧困村主要位于呂梁山區和太行山區。這些地方土質貧瘠,交通不便,信息閉塞,有很多特困農戶。農村特困戶是多種原因導致的結果,大部分的特困戶屬于功能性貧困,其家庭成員缺乏自身發展能力,收入來源渠道單一,加之惡劣的生存環境也不利于農業發展。長期的落后積貧積弱,農村的貧困人口生活質量很低,吃不飽穿不暖,看病難出行難,生活的各種基本需求都難以達到。如果沒有合適的社會保障政策作為支持,就無法保證社會的穩定和諧,無法實現統籌城鄉發展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要求,不利于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
在此狀況下,心系農村困難群眾的山西省政府把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設提上了日程,并將此作為改善民生的重大工程常抓不懈。首次真正規范化的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出臺并實施是在1997年的山西黎城縣,這標志著過去由政府集體實施的臨時救濟轉變成了更規范的社會救助制度。同年的12 月,黎城縣召開了全省建立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現場會,此次會議為山西省全面落實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伴隨著這股潮流,山西省其他各地都陸續推出了低保試點。山西省為進一步確保農村低保工作的貫徹落實,于2003 年在民政廳增設了低保處。2006年,山西省政府明確向全省人民承諾將對農村55萬特困群眾提供低保,充分展示了關注三農、保障民生的決心。在政府的大力推進下,截至2014年11月份,山西省已經有11個市、114個轄有農業人口的縣(市、區)全部建立了農村低保制度,取得了顯著的成效。但是農村地區因為疾病、殘疾、年老體弱等致貧返貧的現象還相當普遍廣泛,使得我省農村貧困人口到2006年底仍有120萬人之多。
三、完善山西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對策
(一)完善山西農村最低生活保障的制度建設
建立健全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就要將原來的制度科學化、規范化,完善制度建設。要從農民的利益出發,確保農村貧困人口能得到應有的救助。堅決避免社會救助金中途流失的現象,使社會救助金真正能夠落到實處,真正落實到每個個人或家庭,解決農民“生有所靠”的問題。
(二)充分發揮政府在農村最低生活保障中的作用
推動社會保障制度化、法律化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不僅有利于擴大保障范圍,使每一個需要保障的公民獲利,而且進一步明確了由國家主要負責社會保障的責任,使全體社會成員有機會得到最低限度的生活保障,提高生活質量 。如果沒有法律法規的保障,就沒有統一的管理辦法,農村社會保障就會陷入職責不清、多頭管理的混亂狀態,這必將影響社會保障作用的發揮。國家應該盡快出臺明確的、具有可操作性的管理農村社會保障系統的條款、法律法規,這樣才能從根本上保證農村社保順利、持續地發展。
(三)建設完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的外部環境
大力發展農村經濟是保障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平穩發展的必由之路和首要任務,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目前山西重點發展的工作。發展農村經濟與鄉鎮企業的壯大密不可分,鄉鎮企業的發展水平越高,農村的工業化水平也隨之進步,有利于提高農村經濟,吸收剩余勞動力。強有力的經濟后盾也有利于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的進一步完善。
四、總結
農村社會保障作為解決“三農”問題的首要前提和根本要求,是我國社會保障體系中極其關鍵的一個組成部分。山西農村正處在快速發展的變革階段,建立完善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與之配套,造福廣大農民群眾是我們每個人衷心的愿景。本文正是基于這一目標,對山西省農村最低生活保障的建立背景、發展狀況進行了調查分析。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作為建設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的重點內容,承擔著重要的社會責任。山西省經過多年來的積極探索,有成果也有不足。山西已經有了比較完整的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構架,參保人數呈逐年上升態勢,保障水平也在不斷提高,在改善民生方面獲得了極大好評。但不得不承認,在制度建設方面還存在不少薄弱環節,相關法律法規不完備,政府管理欠缺等,有許多因素共同制約著山西省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發展。立足于山西省情,本文實事求是地從加強制度建設、完善政府管理,健全相關立法工作、著力發展農村經濟、加大農村社保宣傳力度等方面提出了相應的建議。我們有理由相信,在強調以人為本、統籌發展的今天,在黨和政府的熱切關注下,社會共同努力建設城鄉和諧發展的新山西,山西農村社會保障的建設一定會有更加美好的未來!
參考文獻:
[1]寧啟文、張叢,農民日報.
[2] 李珍.社會保障理論.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13年
[3] 華夏經緯網 山西將提高農村低保標準
http://www.huaxia.com/zhsx/2007/00581964.html
[4] 黎建飛,本期視點:新農村建設中的法律問題,2007年第1期
作者簡介:
楊文靜(1995—),女,山西太原人,山西財經大學2017級社會保障專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