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雋
摘 要:在改革開放的新時期,我國的綜合國力在快速的發展,社會在不斷的進步,經濟市場的自我調節功能和國家干預經濟的發展均無法與當前的經濟發展相適應,而混合系模式已經成為經濟時代下新市場的必然趨勢。混合經濟模式下出現了兩個市場必然產物,即民商法和經濟法,這兩者差異較大,但聯系緊密相輔相成,兩者的出現往往是同時發生的,同時也正是兩者的互補使得經濟發展更加系統化、多元化。文章就經濟法與民商法法律的關系進行了相關分析,闡述了兩者的功能差異,旨在利用兩者的互補關系來取得更大的經濟利益。
關鍵詞:經濟法;民商法;法律責任;互補關系
0引言
目前,我國的市場經濟在快速的發展,社會在不斷的進步,維護經濟市場秩序需要多項法律政策的共同作用,我國的相關法律體系不斷地完善,保證市場經濟穩定發展的主要有民商法和經濟法。民商法和經濟法都是為了維護經濟市場的秩序而制定的,在市場經濟的條件下,兩者之間存在一定的區別和聯系,只有了解民商法和經濟法之間的具體聯系和區別,才能在運用的時候協調好兩者之間的關系,共同保障市場經濟的平穩發展。
1民商法與經濟法概述
1.1民商法
民商法是指民法和商法。一般來說,民商法有民商合一與民商分立兩種體例。就目前來看,我國民商法還沒有就屬于哪種體例做出說明。其中,民法包括財產法與人身法,對人們的財產及人身做出了規范、完善的保護,也對人們的合法權益進行了有效保護。民法包含的法律法規民法總則、繼承法、合同法等。而商法主要是商業相關法律,其法律法規包含公司法、保險法、票據法、證券法等,對經濟市場的合法商業主體和商業活動進行保護,懲治商業活動中的違法行為。民法是商品經濟的產物,注重對公民的財產、人身安全及自由意志做出保護。而商法則是在市場經濟基礎上所產生的,其主要價值追求目標在于提高社會生產效率,促進市場經濟發展,對符合條件的商事主體進行規范管理與保護。
1.2經濟法的概念
經濟法是對整個社會主義商品經濟關系進行全面系統地調整的法律規范。在社會生產和再生產過程中,能夠對以各類組織為基本主體所參加的經濟管理關系和一定范圍的經營關系進行全面協調。經濟法是經濟法律規范、調整經濟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但需要注意的是,它調整的是一定范圍的經濟關系,具有一定局限性的。針對不同的國家形態,經濟法會衍生出不同的法律關系和規范,在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條件下,經濟法是否應當作為一個獨立的法律系統,實際上是存在一定爭議的。經濟法的特點包括強調干預經濟、強調社會責任本位、要求商品經濟發達、以經濟為目的進行綜合調整,其基本原則主要包括社會本位原則、實質公平原則、經濟效率原則和可持續發展原則。
2民商法和經濟法的區別和聯系
2.1民商法和經濟法的區別
第一、民商法注重微觀調控,而經濟法注重宏觀調控。保證經濟利益的最大化是民商法的最終目的,而經濟法注重以自由平等的法律手段來達到個人利益的維護。第二、民商法注重自治,而經濟法對自治進行了限制。民商法屬于私法,社會民商主體可根據自己意愿進行行為準則約定,而經濟法則是根據當事人的行為來評定是否對他人以及國家形成利益威脅,按照相關法律法規強制其承擔法律責任。第三、民商法強調所有經濟個體都平等保護,而經濟法得面向對象則是部分市場經濟主體。民商法對不同經濟市場的主體都付與相同的權利和義務,不考慮其強弱關系。經濟法根據面向對象的不同,來做出不同力度的法律保護和責任承擔,注重保護弱者,維持社會安定。第四、民商法穩定性較強,而經濟法相對來說其穩定性較差。民商法以誠信、自愿為準則,遵循中華民族長久以來的傳統美德,進而演變為最合理的行為準則,而經濟法則是根據現時代的經濟問題來制定相關法律法規,具有一定的可變性。
2.2市場經濟條件下民商法與經濟法的聯系
目前,我國的市場環境在快速的發展變化,民商法與經濟法存在著極為緊密的聯系。二者的聯系主要體現在調整范圍、價值取向與作用職能上。在調整范圍方面,民商法與經濟法具有較大的交叉性。毫無疑問,二者的存在都對我國市場經濟的穩定和發展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其中民商法是從個人的角度展開,體現出了市場調節作用。而經濟法則是對市場進行宏觀調節和維護,體現了國家干預作用。可以說民商法與經濟法從微觀和宏觀方面對市場經濟進行了調整與維護。在價值取向上,民商法正在逐漸向經濟法靠攏,并終將形成以保護公民利益為核心的法律體系。雖說民商法更加注重對個人利益的保護,而經濟法更加注重對公眾利益的保護,但二者的受益對象都將是普通公民,維護處于弱勢的經濟對象的利益。另外,從作用職能上來看,民商法與經濟法存在互補性。在市場經濟穩定的情況下,民商法是主要的適用法律。而在市場經濟混亂失控的情況下,經濟法就能充分發揮其國家宏觀調控的作用,維護市場和諧穩定。
2.4民商法和經濟法在責任追究驅動程序方面的互補
當社會民商主體因民商行為而產生侵權、違約等違法行為時,對于責任追究常常是出于被動狀態,不告不理原則是常見的合法利益遭到損害的處理方式,只有當糾紛真正的發生且無法通過協商進行解決,社會民商主體才會通過法律途徑對危害其合法權益的主體進行訴訟或向仲裁機構申請仲裁處理,如此一來,救濟程序才能被啟動。相對來說,經濟法則處于主動追責狀態,就是說即使社會主體并沒有對違法者的行為進行追究,國家為了維持社會秩序,保證整體利益,會主動地對違法者進行責任追究,這種方式恰好的補充了民商法中的不告不理原則,將兩者結合起來,不但可以使社會民商主體得個人利益得到保障,還可以維護社會的經濟利益,保證其平穩發展。
3社會經濟發展中民商法在原則上的發展與變化
民商法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具體可以分為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是關于自治原則的變化,在發展的過程中,自治原則的范圍得到了擴大,內涵意義也更加詳實,交易主體可以依照自身需求進行各種民商活動。只要其不觸犯法律法規,不會受到任何限制。這種情況完全可以代表自治原則在社會經濟中的變革。還有關于平等原則方面。不可否認,每一個參與交易的主體地位都是平等的,那么他們所受到法律保護的權利也是一樣的,所應當承受的義務也是相同的。就當前的國際形勢,各國之間的經濟貿易往來日益頻繁,交易的方式也是日新月異,涉及到的領域之繁雜,數不勝數。在這樣的背景下,平等的原則顯得越發重要。具體變化包括交易條件平等,技術平等等多個方面。最后就是在安全原則方面,之所以把這一點放到這里,并不是因為其不重要。相反,安全原則的變化,在民商法的變化中占有很大的篇幅。不過鑒于上文有所提及,這里就不過多的贅述了,可以具體的總結為,為了避免交易資源的丟失與破壞,減小交易風險,增大安全性,對民商法中安全原則有了更高的要求。
4結語
綜上所述,對國家的整體發展狀況而言,利用民商法與經濟法為經濟發展和運行保駕護航,是符合我國社會發展現實的方式和手段。我國民商法與經濟法之間存在著一定的聯系,兩者都是建立在我國特殊的經濟體制之上,發揮的作用在本質上是一樣的。但民商法更加強調個人的平等,強調人民的切身利益,為個人利益提供保護,而經濟法是立足于經濟發展的整體形勢之上,為國家的整體經濟發展提供保障,更加重視的是社會利益和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以促進國家的整體發展。民商法和經濟法分別從微觀和宏觀兩方面加強對國家經濟發展的規范和保護,是國家經濟發展的制度保障。
參考文獻:
[1]劉庫志謝.市場經濟背景下民商法與經濟法的關系探討[J].中國市場,2017(27).
[2]徐莉.論市場經濟背景下民商法與經濟法的關系[J].法制博覽,201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