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思充
摘 要:在建筑工程當中,對于地基進行合理設計與施工,是保障上部結構穩定性與安全性的關鍵,對于提升建筑使用性能、延長其使用壽命具有重要意義。在地基基礎工程當中,常常會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比如不良地質條件、地下管線和周圍建筑物等等,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地基基礎工程設計與施工的難度。為此,應該做好地質勘察工作,詳細了解地基基礎的施工環境,為上層結構施工提供保障。本文將通過分析建筑地基基礎工程設計的策略,探索建筑地基基礎工程施工技術的控制要點。
關鍵詞:建筑工程;地基基礎;設計;施工技術
建筑行業呈現繁榮發展的態勢,尤其是在當前工程建設規模逐漸擴大的趨勢下,只有在保障施工質量的同時,促進施工效率的提升,才能滿足人們的居住需求。建筑企業也面臨著激烈的市場競爭,只有對設計與施工方案加以不斷優化,運用先進的施工技術,才能夠贏得社會的廣泛認可,增強其市場競爭力。地基基礎工程是建筑工程的關鍵,也是后續施工環節的基礎與前提。在傳統粗放型建設模式當中,由于缺乏對地基基礎的重視,導致設計與施工方案缺乏合理性,不僅導致工程質量難以達標,也會威脅施工人員的生命安全。為此,應該結合工程項目的整體規劃與要求,對地基基礎施工環境加以充分勘察,明確地基基礎設計時面臨的主要問題。
一、建筑地基基礎工程設計的要點
(一)樁端進入持力層問題
利用地基基礎中硬度較大的土層和巖層等作為樁端持力層,能夠有效降低對施工的影響。液化土層是存在于地基基礎工程中的常見土層形式,在該類基礎設計當中,應該確保樁身達到液化層之下,具體進入深度應該以實際建設情況為依據進行計算。此外,膨脹土層和季節性凍土等,也是地基基礎中的常見地質,以抗拔穩定性驗算為依據,合理確定穩定土層中樁身的深度,增強結構穩定性。
(二)沉降縫問題
為了避免建筑結構受到不均勻沉降的影響,應該設置合理的沉降縫。建筑結構會受到荷載和結構形式的影響發生不均勻沉降,進而引發錯動與開裂問題,嚴重威脅人員安全性。較大的基底應力會引發應力集中問題,高層建筑受到剪切破壞的影響而存在安全隱患。在開展地基基礎設計工作時,應該減少沉降縫的數量,防止對后續施工造成影響。沉降差異可以運用不同基礎類型加以有效控制,這也是解決沉降縫問題的有效途徑。
(三)地基土與結構問題
在地基基礎工程設計當中,應該具備整體意識,增強高層建筑、地基和基礎三者之前的有效銜接,滿足變形要求。上部結構的荷載由基礎和地基樁承擔,必須對基礎變形情況進行深入分析,使其滿足協調條件的要求【1】。在基礎形式的確定中,應該以原地基土承載力和基礎沉降量大小為依據,提升地基加固處理方法等合理性,為施工質量的提升奠定基礎。
二、建筑地基基礎工程施工技術的要點
(一)換填施工技術
如果建筑工程地基基礎中的土層強度較弱,應采用換填施工技術對其加以強化,填充材料一般選擇灰土、礦渣、碎石和砂石等,以增強地基基礎的穩定性。對原有土層進行挖除后,應用性能較為可靠的材料進行填充并夯實處理,能夠促進地基承載力的增強【2】。此外,在寒冷地區的地基基礎處理中,換填施工技術的應用也較為廣泛,防止凍脹現象對建筑結構造成破壞。
(二)夯實地基處理施工技術
在對地基基礎進行處理時,還可以采用夯實技術,主要分為重錘夯實和強夯夯實兩種形式。如果粘性土和濕陷性黃土的飽和度不超過60且地下水位在0.8m以上,則適合采用強夯的方式進行處理。夯錘的高度應該以實際施工要求為依據進行確定,對于土體進行夯實處理。通常情況下,大型起重機械中夯錘的高度應該在6-30m之間,土體間隙被壓縮,促進其承載力的增強。為了對空隙水進行有效處理,可以在施工中設置排水溝。
(三)基坑支護技術
為了提升地基基礎施工的安全性,增強建筑結構的穩定性,應該合理運用基坑支護技術。為了增強基坑內排樁的穩定性,應該利用套管進行初期支護并完成灌注支護【3】。為了防止基坑支護對周圍環境造成擾動,應該采用逆作的支護方法,避免傾斜和坍塌等問題的出現。此外,水泥擋土墻、樁錨、噴錨支護和連續墻支護等,也是在基坑支護中的常用方法,應該根據工程建設的具體要求進行綜合使用。
三、結語
地基基礎工程的設計與施工,是整個建筑工程質量的保障,應該明確地基基礎的類型,做好相關勘察與研究工作,以制定切實可行的設計與施工方案。在地基基礎設計中,應該重點關注樁端進入持力層問題、沉降縫問題和地基土與結構問題。而在施工當中,則需要對換填施工技術、夯實地基處理施工技術和基坑支護技術加以靈活運用,以提升施工質量。
參考文獻:
[1]周帥.建筑地基基礎工程設計與施工技術探究[J].工程建設與設計,2019(06):49-50.
[2]周厚岡.房屋建筑地基基礎工程施工技術分析[J].居業,2018(12):89-90.
[3]楊瑛.基于目前房屋建筑地基基礎工程施工技術分析[J].中國住宅設施,2018(08):11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