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敏 劉藝琛 黃路 羅皓楠
摘 要:無人駕駛是一項顛覆性、劃時代的技術,孕育著一個巨大的市場。但其給人們帶來便捷的同時,亦會伴隨諸多風險與安全隱患。我國現有法律制度并不能完全適應無人駕駛技術所帶來的問題,因此需要對相關制度進行更新。本文從法律的視角出發,分析探討無人駕駛汽車所涉及的問題,對法律與無人駕駛技術之間的平衡提出具體建議,旨在促進未來無人駕駛相關法律的制定。
關鍵詞:無人駕駛汽車;法律問題;建議
人工智能是現代文明的必然產物,是人類智慧的結晶。作為一項新興的技術,無人駕駛汽車的應用前景非常廣闊。但無人駕駛汽車的發展也面臨著許多法律上的困境,最根本的問題在于如何處理好推動科技創新發展與保護道路交通安全之間的關系。科技的發展離不開法律的保障,無人駕駛技術只有與法律相互協調,在法律的保駕護航下才能走得更遠。
一、無人駕駛汽車的概念及特征
無人駕駛汽車,顧名思義,指在行駛過程中不需要人為操控的車輛,是智能汽車的一種。具體而言,無人駕駛汽車主要依靠傳感器、控制器、執行器等裝置,通過車載傳感系統和信息終端實現與人、車、路等外在條件的智能信息交換,使車輛具備智能的環境感知能力,能夠自動分析行駛的安全及危險狀態,并按照人的意愿到達目的地,最終實現替代人來操作的目的。正是如此,無人駕駛汽車具有許多區別于傳統汽車的特點。最明顯的有,其一,自主性。在行駛過程中,它以程序員預先設定的原始學習規則和無人駕駛系統為基礎,能夠獨立自主作出判斷選擇。其二,難以預測性。在正常情況下,無人駕駛汽車是遵循系統的特定程序行駛的,一旦遇到突發狀況,無人駕駛汽車作出的應對措施是難以預判的。其三,駕駛人員的非特定性。無人駕駛汽車在行駛過程中無需人為控制,因此幾乎任何具有一定行為能力的自然人都可以“駕駛”,這就導致針對駕駛員的特殊規范不再強制適用。
二、無人駕駛汽車面臨的主要法律問題
(一)對現有駕駛制度和駕照制度的沖擊
無人駕駛技術與我國目前的駕駛證、牌照等制度不兼容。我國《道路交通安全法》與《交通運輸條例》規定,只有當機動車和駕駛人各自滿足“安全技術標準”和“駕駛許可條件”,才能夠上路行駛,即被賦予“道路通行權”。但在無人駕駛狀態下,車輛完全由電腦智能控制,駕駛技能不再是操控車輛的必備條件。這實際上就打破了現行法律法規對車輛駕駛證和特定駕駛技能的規定,使駕駛證這一要件出現法律漏洞。由此,無人駕駛汽車在公共道路上行駛于法無據,不符合法定條件。為了維護行駛安全,減少事故發生,無人駕駛汽車需要特殊的牌照制度。
(二)責任主體不適用現行法律
我國《道路交通安全法》僅將駕駛員認定為交通違法行為的責任人。在無人駕駛汽車的應用過程中,并不存在法律上規定的實際駕駛自然人,所以無人駕駛汽車引起交通事故后責任主體的認定便成為法律上的另一難題。從侵權責任法來看,由于侵權責任成立的前提是必須要有實際侵權主體做出侵權行為,且該主體必須是法律明文規定的。但無人駕駛汽車在行駛中是自主行駛、自主規劃行程的,并不存在對其進行直接操作或控制的特定個人,這即使傳統侵權理論也難以適用。
(三)對保險制度的挑戰
一直以來,保險制度在交通事故責任分配中都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相關人員的合法權益。但在無人駕駛狀態下,由于缺少了駕駛人員作為屏障,法律責任主體便可能會牽扯到更多其他主體,如汽車制造商、網絡提供者、智能系統開發方等多方主體。事故風險負擔主體的轉變和多樣化,加之潛在風險又不十分明確,使現有保險制度不能再最大程度滿足相關主體對保險的需求。
(四)網絡安全及用戶隱私安全風險加大
無人駕駛汽車是在網絡環境下使用智能聯網系統,實現車輛與人、其他車輛、道路等外界的信息交換,從而進行定位、導航。基于無人駕駛汽車對網絡的高度依賴,網絡安全便擺在突出位置。若無人駕駛系統遭受黑客入侵或者爆發網絡故障,無疑會對社會公共秩序造成巨大威脅。同時,在無人駕駛汽車的應用中,車輛行駛所記錄的個人乘車時間、地點以及目的地等行程信息和乘車人個人信息等數據,若被泄露、監視、竊聽或者干涉,將極大侵犯個人的人身和隱私安全。
三、對協調我國法律與無人駕駛技術的建議
(一)建立特殊的駕駛證制度
為了解決無人駕駛汽車“駕駛證”這一法律障礙,我們需要建立特殊的駕駛證制度。無人駕駛汽車與完全依賴人類對機械的操作與控制的傳統汽車不同,其可以實現完全無駕駛人員的自動行駛,即只要指定目的地,汽車就可以自己行駛和停車自動化,是故也就不需要對駕駛員作更為嚴格的要求。目前我國將駕駛員資格證書分為A、B、C 三類,對應駕駛不同的車輛,這樣劃分的標準主要在于車輛承載人數及車輛用途的差異。與此類似,筆者建議對無人駕駛汽車而言,也應根據無人駕駛汽車的智能化程度,對資格證書進行相應的分類。
(二)納入相關責任主體
在發生交通事故后,雖然缺少了駕駛人這一責任主體,但并不意味著找不到其他責任主體來承擔責任。按照無人駕駛汽車這一特殊產品從設計到使用的順序,其責任主體可能涉及無人駕駛汽車的設計者、生產者、銷售者、使用者以及專門的服務機構。在某些情況下,事故還可能是智能系統受到網絡入侵、黑客攻擊等因素造成的,從而會涉及到更多相關責任主體。如果這些主體確實存在過錯,則應該在他們之間合理分配責任。
(三)建立新型保險制度
現有保險制度已不能滿足無人駕駛技術的多樣化主體對保險的需求。目前的機動車保險主要是由《道路交通安全法》規定的第三者責任制保險和用戶需要額外購買的機動車商業保險組成。因此,在第三者責任保險的基礎上,無人駕駛汽車企業、用戶可以與保險公司參考借鑒現行機動車商業保險模式來達成交通事故賠償的協議,用保險制度來規避可能給企業造成的過重負擔。如,可以要求無人駕駛汽車生產商在汽車出廠銷售之前,強制投保無人駕駛汽車特殊保險等。
(四)加強網絡安全與用戶數據保護力度
鑒于網絡安全保護的緊迫性,我國于2016年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這是我國第一部全面規范網絡空間安全管理問題的基礎性法律。我國還需盡快出臺相關的配套措施和規定,以此來具體落實網絡安全保護責任。筆者認為,無人駕駛企業應大力采取技術手段來監測、防御網絡安全風險和威脅,解決個人信息保護問題,保護關鍵信息基礎設施免受攻擊、侵入、干擾和破壞。
四、結束語
二十世紀初,飛機誕生時遭遇的質疑要遠遠多于現在的無人駕駛汽車,但這并未影響它的發展。同樣,在面對無人駕駛汽車發展進程中科技與法律之間的重重障礙時,我們也要鼓起勇氣去協調、解決。既要避免對無人駕駛汽車過于嚴苛的要求,限制科技的發展與創新,也要避免因過于放任無人駕駛而導致他人與社會利益受損。我國需要盡快更新完善相關制度,跟上技術發展的步伐。只有盡早實現法律與前沿的無人駕駛技術之間的融合,讓法律引導其合法健康發展,無人駕駛汽車在我國廣袤無垠的土地上合法行駛的那一天才不再遙遠。
參考文獻:
[1]楊帆.無人駕駛汽車的發展現狀和展望[J].上海汽車.2014(3):3540.
[2]姚慧雅.無人駕駛汽車的風險及其法律應對[J].懷化學院學報.2017.36(1):8488.
作者簡介:
李敏(1997—),女,漢族,四川省綿陽市,本科,研究方向:法學。
劉藝琛(1998—),男, 漢族,四川省綿陽市,本科,研究方向:法學。
黃路(1998—),女,漢族,四川省德陽市,本科,研究方向:法學。
羅皓楠(1999—),男,漢族,四川省廣元市,本科,研究方向: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