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鵬
摘 要:稠油油藏高孔、高滲,加密水平井的二次開發,導致汽竄現象日益嚴重,倒井頻發,嚴重制約開發效果。實踐證明,稠油井開采管理方法,目的就是:“兩降、兩提”即:降粘、降懸點載荷,提高泵效,提高系統效率。最終減少卡井機率,延長正常的管理周期。同時對稠油區塊井筒治理必須應用成熟的工藝配套技術加深認識,系統有效治理。為此,加強對生產管理進行細化、研究,從生產中的各個環節進行量化管理、科學管理。
關鍵詞:稠油油藏;生產管理;節點控制;細化研究;分段管理
油田多年勘探開發已進入開采中后期,稠油油藏的開發逐漸成為當前原油上產、穩產的接替方向 ,稠油井具有粘度大、流動性差,井筒輸送困難、地面輸送困難的特點,管理難度較大,主要表現為:一是部分油井存在光桿緩下的情況:熱采井在周期末期隨著含水和溫度的下降,油井經常出現光桿緩下;在井網不夠完善的注水區域,地層能量低、含水低、油稠,油井經常出現光桿緩下。二是部分油井回壓過高:稠油重質成分多,流動系數小,在井筒和地面輸送過程中,流動摩擦阻力大,流速慢,造成井筒、流程輸送困難,采油設備負荷加重。如不及時疏通井筒和地面,將會造成躺井,生產周期縮短。如何強化稠油井開采技術,延長稠油井生產周期,成為技術人員亟待解決的重要課題。為此一是對原油粘度大、油井含水低的井應用井筒降粘工藝;二是通過地面摻水伴輸,降低回壓,同時優化生產參數來延長油井生產有效期;三是通過配套防砂工藝,改善地層滲流能力,提高產能。
1 研究背景
稠油油井具有易汽竄、易出砂、易出水、易套壞的特點,針對以上特點,從作、注、燜、放、下、采各個環節細化管理,確保油井能夠正常生產。制作汽竄管理預案、生產參數控制等一系列管理辦法,做到有據可依、科學化生產管理。
2 生產管理細化研究與應用
2.1 熱采作業及注汽環節強化管理
優化作業方案設計,加強質檢現場監督管理,完善管理考核制度,責任到人。每旬召開作業方案交底會,就作業工序與監督重、難點進行交底,要求每口作業井必須有專人全過程跟蹤,重點井由干部 24 小時全程跟蹤。注汽質量每 4 小時檢查一次,中心站干部和機關質檢員再進行全天隨機抽查,保證注汽質量。
2.2 開展注汽壓差跟蹤調查,分析產生壓差原因,優化鍋爐運行
注汽壓差≥ 3MPa 注汽井,通過調查管網距離、變徑情況、龍門、U 型彎、脹立彎、單流閥等阻尼個數、閘板、管網截流情況等,明確注汽壓差大的產生主因,為后續爐子運行提供經驗依據,減少能量損失,提高注汽質量。
2.3 防竄及井控管理
做好注汽運行組織,控制汽竄干擾發生,開展人防與技防手段,狠抓竄前預防、竄中控制、竄后恢復三個環節,在汽竄管理中做到“四個到位”(預防到位、判斷到位、匯報到位、恢復到位),加強汽竄井的日常管理。
2.4 放噴時機選擇、放噴液量合理控制
燜井 3-6 天,每 4 小時錄取燜井壓力,繪制燜井曲線,確定 24 小時壓降小于 0.2MPa 方可放噴,用壓降曲線指導放噴時機。放噴初期(放噴壓力≥4MPa) :以化驗含砂為指導,采用階梯式調整方法,在防止油井出砂、套壞的前提下,合理控制放噴液量和放噴溫度。放噴溫度小于 120℃,產液量控制在 25-35t/d。放噴中期(1MPa≤放噴壓力<4MPa):重點是放噴液量平穩控制,同時,做好摻稀油工作,確保地層充分卸壓。
放噴末期(放噴壓力≤1MPa):重點是放噴徹底,做好與作業下泵的銜接工作,通過接力泵及雙摻工藝流程輔助放噴。
2.5 生產壓差控制,防止套壞出砂
通過套壞原因分析,不斷完善大修、側鉆井的管理辦法,重點加強大修、側鉆井注、燜、放、下、采各環節的過程管理,合理控制壓差,防止油井套壞出砂生產設備管理:一方面,保證抽油機變頻器可用或電機為調速電機,使大修、側鉆井沖次可調;另一方面,對首輪大修、側鉆井,提前準備中頻電加熱器。摻油管理:以油井含水變化及化驗含砂為依據,動態調整;需短時間停井時提前降低地下摻油量。
產液強度管理:調整沖次是油井管理最為常見的工作之一,但是,沖次調整的質量卻是油井能否實現“最佳產液量、最長生產時率、最低能耗”目標的關鍵。針對調整沖次工作中,存在的產液量超標、低泵效高耗能問題,通過制定《油井調參操作指導表》合理確定油井沖次,油井泵效和噸液耗電指標得到有效改善,并在作業區推廣中實現挖潛增效,為同類油井管理提供了借鑒作用(如表1所見)。如:內襯大修井比 TBS 篩管大修井采液強度略高、高含水階段比見油階段略高。放噴期間,產液強度控制在 0.9t/m,并跟蹤化驗含砂,若含砂較高則控制在 0.7t/m;下泵初期采用低沖次生產,初期產液強度控制在 0.9t/m,液量下降至 15t/d 時,上調沖次生產。通過摸索根據不同泵徑、沖程的油井,在不同工況下的最佳產液量,確定合理生產沖次。
3 實施三期管理,延長生產周期
針對熱采井油稠、管理難度大的特點,油田對稠油井實施“三期”管理,即:開井初期,生產中期,生產末期保證生產參數合理性,保持原油流動連續性,減少油流阻力,延長生產周期。開井初期:放大生產壓差,使油井“趁熱快抽”,開井后盡量避免5天內有停井和放套管氣工作,以減少停井和激動出砂,順利度過排砂期。生產中期:跟蹤轉周井生產動態,根據變化情況、防砂方式和水侵程度不同,及時采取措施穩定生產壓差,保證平穩生產。 末期管理:采取井筒降粘及地面摻水措施,降低原油粘度和回壓,提高油汽比,采取長沖程慢沖次生產,以延長生產周期。研究稠油井“假末期”動態特征,對稠油井產量波動大、峰值產量期短、產量遞減快加強分析,確定是否真處于末期生產。由于稠油熱采區的開發受到產量、成本的巨大壓力,如果周期廢棄產量取值過高,就結束生產周期過早開始下一周期注汽,將導致整個蒸汽吞吐開采階段的采收率和經濟效益下降。因此為達到用有限的資金創造最大的經濟效益,在充分認識油藏的基礎上,綜合評價熱采生產動態,結合對比稠油井不同周期的注汽量、峰值產量、周期天數、周期產油量及油汽比等指標,分析周期仍存在廢棄產量的稠油井即“假末期”井動態特征,制定有效的降本增效措施,有效延長吞吐周期。在 2016 年累計實施 267 井次,有效 198 井次,有效生產 632 天,累計增油 1237t。
4 結束語
科學制定管理條例,作業、注汽、燜井、放噴、下泵、采油各個環節,均有相應的細化要求和標準,嚴格按照條例執行,確保油井正常、平穩生產。
參考文獻:
[1] 申婷婷. 試析精細管理在稠油開發中的應用 [J]. 工業 , 2016(11):00019-00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