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文敏
摘 要:東風港油田沙四段算是典型的多薄層低滲儲層,埋藏深,平均深度3100米,低孔、低滲、層多、層薄,油水砂體分布復雜。多層低滲復雜油藏開發挖潛的主要研究對象是高度分散而局部相對富集、不再大片連續分布的剩余油,目的是增加可采儲量、提高水驅采收率,這就需要更深入、更精細的地質和油藏工程研究。為了充分動用中、低滲透油層,減少層間干擾,必須進行層系的細分;為了調節平面差異性的影響,采出呈高度分散狀態的剩余油,必須進行注采井網的調整完善。
關鍵詞:低滲復雜多層油藏;采收率;油藏開發;注采井網;調整完善
開采低滲復雜斷塊油藏時,為了獲得最大的開發效益,需要設計最優的開發策略與方案。對于多層復雜斷塊油藏,劃分和組合開發層系總的原則是一套開發層系內小層數不能太多,層間差異不能太大,并且開發層系具有一定的物質基礎,達到一定的生產能力。在細分調整時,一套開發層內主力小層數一般不超過3個,小層總數約為5~8層。注采井距過大,砂體儲量控制程度低,注采連通率低;注采井距過小,水淹早。因此,需要對井距進行優化設計。針對多層復雜斷塊油藏的地質特點,井網形式以三角形井網為好,采用分套逐段上返開發方式效果較好。
1開發層系劃分
建立一個理論模型,油藏分為10個小層,油藏的地質特征和流體物性參照我國東部某斷塊油藏的實際數據,滲透率從上到下逐漸變差,壓力系數為1.1,屬于正常壓力系統。注采比為1.1,采油井采用定液生產,產液量20m3·d-1。設計井距250m,生產時間10a。設計4種開發方案:1#方案10個小層合采合注;2#方案分2套層系上返開采(每套5個小層,6—10小層生產4a,1—5小層生產6a);3#方案分3套層系上返開采(7—10小層生產3.5a,4—6小層生產3a,1—3小層生產3.5a);4#方案分5套層系上返開采(每套2個小層)。
從圖1可以看出,采用3套層系開發的效果最好。一套開發層系內的小層數越多,則實際能動用層數所占比例就越少,并且考慮到分層注水的實際能力有限,在細分調整時,一套開發層內主力小層數一般不超過3個,小層總數約為5~8層。從經濟效益上進行評價,當油價低于每桶80美元時,250m井距最優。因為井距較大時,井數少,鉆井費用較低,成本較低,但采出程度低,純收入較低;井距較小時,井數多,鉆井費用較高,成本較高,但采出程度高,純收入較高。經過計算可以得出,當油價為每桶30~80美元時,250m井距的凈現值最大。因此,無論從開發效果上,還是從經濟評價上考慮,250m井距都是最優的。
2井網部署
衡量井網部署是否合理,應當滿足以下條件:1)依照復雜斷塊油藏特點,采用較密井距,最大限度地控制油層儲量,提高油田采收率;2)在水驅開發條件下保證有較高的注水波及系數;3)能夠滿足國家或公司對采油速度和穩產的要求;4)可以達到較好的經濟效益;5)井網具有較大的靈活性,便于后期不斷調整。
2.1井距
多層復雜斷塊油藏的井距不能過大,也不能過小。井距過大,容易導致油水井之間不連通,影響注水效果;井距過小,不但增加成本,造成不必要的浪費,而且容易導致油井過早水淹,水驅采收率反而下降。因此,對于不同的多層復雜斷塊油藏,應尋找合理的井距,既
能達到最大采出程度,又能獲得最高經濟效益。要使井距達到經濟上合理,必須做到:1)防止井網過密,造成不合理投資;2)避免井網過稀,致使最終采收率過低。
2.1.1理論模型
建立一個理論模型,油藏分為9個小層,參數同上,油藏數值模擬結果可以看出,250m
井距下,油藏的采出程度高,穩產期長,含水率上升較慢,開發效果最好。所以,從開發效果進行研究,該理論模型的最優井距為250m。
2.1.2實際油藏
對于實際的多層復雜斷塊油田,由于砂體之間的連通性較差,井距過大會導致開發效果較差。所以,實際油藏的最優井距要比理論模型小。以我國東部某斷塊油藏為例,200m井距時油藏的開發效果最好。所以,該斷塊油藏的最優井距為200m。
2.2井網形式
依據油藏類型、構造形態和油層分布特點確定井網形式。針對復雜斷塊油藏的地質特點,井網形式以三角形井網為好。這是因為:1)三角形井網井排是交錯分布的,適合不規則的復雜斷塊油藏,也有利于落實小斷層和掌握透鏡體砂體的分布;2)復雜斷塊油藏破碎,采用不規則點狀面積注水,而三角形井網更容易形成比較完善的注采系統,提高注水波及系數。
利用理論模型進行油藏數值模擬,結果反七點法(三角形井網)的開發效果比五點法(正方形井網)好。
3開發方式
選取某斷塊油藏作為研究對象,設計了4種開發方式進行對比。方案1:整體加密,共打新井17口,其中油井11口,水井6口,設計井距為250m,采用合注合采方式生產。方案2:中部細分區+邊部加密區,共打新井15口,其中油井11口,水井4口,細分區一部分井控制主力砂體,另一部分井控制非主力砂體,采用合注合采方式生產。方案3:在方案2基礎上,采用逐段上返方式生產,分2段上返。方案4:在方案2基礎上,采用逐段上返方式生產,分3段上返。
可以看出,方案4預測結果最優。因為此方案同時考慮了減少層間干擾和調節平面差異性的影響,并且新井主要是高效調整井。為了井網局部完善,在剩余油相對富集區增加油井,在注水能力不夠的井區增加水井。
4結論
1)在細分調整時,一套開發層內主力小層數一般不超過3個,小層總數約為5~8層。
2)利用理論模型進行油藏數值模擬,最優井距為250m。實際油藏的最優井距要比理想模型小,本實例某斷塊油藏的最優井距為200m。
3)針對復雜斷塊油藏的地質特點,井網形式以三角形井網為好。
4)把開發層系劃分得細一些,用一套較密的井網打穿各套層系,先開發下面的一套層系,然后逐層上返開采。這種方法適用于油層多、連通性差、埋藏較深、油質較好的復雜斷塊油藏。
參考文獻:
[1]余守德.復雜斷塊砂巖油藏開發模式[M].北京:石油工業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