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靖鳴

[摘要]作者先后兩次對沼山鎮基督教中心堂堂務主任張友銀進行采訪,較為翔實地記錄了沼山鎮基督教發展簡史與沼山鎮基督教中心堂樂隊演出與解散的相關情況。這支樂隊是中國社會轉型時期宗教世俗化的一個特殊載體,涵蓋了社會、經濟、文化等諸多因素,已成為鄉村社會文化中一件特殊而又短暫的事象。
[關鍵詞]中心堂樂隊;宗教;經濟
[中圖分類號]J60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2233(2019)09-0113-03
沼山鎮位于湖北省鄂州市西南部,地處梁子湖東岸,清代屬于武昌縣(今鄂州市)符石鄉符二里。民國二十一年(1932),屬沼南聯保第一保。民國三十一年(1942),屬金牛區符信鄉,部分村屬于濂亭鄉。民國三十五年(1946),符信鄉、濂亭鄉直屬縣。1949年設畈雄鄉。1961年,改為沼山公社、東井公社。1975年,合并為沼山公社,政府辦公機構從李鐵鋪遷至位于叢林村、少峰村、王鋪村、新橋村的交界處。1984年,置沼山鄉。1997年,改為沼山鎮。[1]現在鎮上居民人口已達14000人,全鎮人口約4.2萬人,國土面積67平方公里,轄18個行政村、1個居委會。2004年被農業部、建設部等國家六部委聯合定為國家級重點鎮。
一、宗教背景
沼山鎮人文淵深,儒釋道文化曾在此滋生繁衍。基督教在沼山鎮一帶最早傳播時間大約是民國年間,傳教士張蘭譜(1892—1971),譜名裕枝、字孝牧、號道平,系鄂州市沼山鎮港背灣人。[2]1930年,張瀾甫在武昌糧道街文華中學神學班讀書。1931年回鄉,在老家桐油村港背灣建教堂,教堂面積40平方米。張蘭譜與張天成(港背灣人)、張孝望(港背灣人)、伍壽恩(武昌縣人)、陳瑞甫(大冶縣人)、陳守安(金牛鎮人)等在此傳教。1932年,張蘭譜派張天成、張孝望等去長嶺殷家咀建教堂。1933年,又派張天成、賀尊三(太和鎮人)去涂鎮建教堂。1948年,張蘭譜等組建李鐵鋪教會,購買袁家灣木門樓做教堂。同年,陳瑞甫、張天成、陳守安、劉宏模(河南人)等人在保安街下街頭糧店旁建一所教堂,陳瑞甫在此傳道。張蘭譜去世后,桐油教堂由張天成擔任負責。解放初,桐油村教堂被拆,后于1997年重建,該教堂位于桐油村馮劉灣。
1974年,在鄉政府所在地王鋪街旁邊的馬鞍山東邊腳下修建了沼山鄉衛生院。1975年,衛生院對面建了一所中學。1980年左右,衛生院后面山坡開采沸石礦,被炸開一處面積數百平方米的場地。1992年9月8日在此建造新教堂,由本鄉張孝旺、張天成、王菊娥、袁觀香、柯美仿、劉愛珍、劉響寶、劉池元、夏素芬、劉傳善、王鳳玲、焦龍壽等十二位同道牽頭四處募捐籌款,1993年8月12日竣工。這所新教堂地理位置特殊,交通便捷,人口集中,便于信徒聚會,很快成為沼山鎮基督教中心堂。1993年,沼山鎮基督教中心堂下設三個聚會點:桐油、東井、李鐵鋪。1998—2003年先后籌建三個聚會分點教堂。后因管理不便,教職人員缺乏,各聚會點各負各責。沼山鎮基督教中心堂第一任負責人是劉池元(上莊灣)。2001年,劉池元因家庭生活所困,外出打工,教會推選柯昌發(沼山中學退休教師)為沼山中心堂第二任負責人。2010年9月,柯昌發老師請辭。經信眾選舉,報請區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同意,推選桐油教堂張友銀擔任沼山中心堂堂務主任(法人代表)。除了沼山鎮中心堂外,全鎮現已發展五處分教堂:桐油堂、牛山堂、東井堂、永塘堂、李鐵鋪堂。每個分堂每周日做禮拜,各有一百信徒左右,中心堂人數最多,高峰時期達五六百人,沼山基督教信徒達到有一千余人。沼山鎮基督教人數信徒居全區各鄉鎮之首。沼山鎮基督教中心堂鑒于信徒人數較多,教堂活動頻繁,為了便于宣傳教堂文化活動,于是組建了一支銅管樂隊。
二、樂隊現狀
2013年暑期,本人采訪過沼山鎮基督教中心堂堂務主任兼樂隊班主張友銀,他是沼山鎮叢林村細德寶塆人,1994年入教,1996年受洗。1998—2010年任桐油教堂堂務主任,2010年至現在任沼山中心堂務主任、梁子湖區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秘書長。張友銀向我介紹了基督教中心堂樂隊組建情況。沼山鎮基督教中心堂樂隊成立于2008年,成員有8人,除張友銀之外,其余均為女性,都是沼山鎮基督教中心堂信徒。樂隊成員中五十年代出生的有1人,其她7人都是七十年代出生的,平均年齡為38歲。樂隊成員最初向沼山鎮陳家咀樂隊的班主陳緒祿學習銅管樂器的,開始學了一個降B調,每次排練在沼山鎮教堂內,招待費和學費花了七八千元。后隨長嶺街樂隊的朱師傅、毛師傅學了一段時間,學會了C、F、G三個調吹奏。招待費和學費共花了五六千元。買樂器花了一萬多元,總共花了三萬多元。沼山基督教中心堂樂隊在沼山鎮眾多樂隊中吹奏曲調是最多的,演奏的內容也是最廣的,有當地的民歌、流行新民歌、通俗歌曲,也有外國經典民歌,還有一些基督教歌曲。基督教中心堂樂隊除了服務于教會內部的重要活動外,還經常參加常規性民俗事項,如春節花燈、迎家譜等活動,還有送兵、單位慶典等演出。而參加活動最多的是鄉村家庭的白喜事,其組織程序比其他民俗活動要復雜,參加的信徒達20人左右。除樂隊吹奏樂曲外,在出殯的時候,由教會負責人主持召開“追思會”,信徒齊唱贊美詩、地方祭祀歌詩,讓亡者靈魂回歸天堂。每次參加白喜事的樂隊成員最少有六人,主家給報酬800元,每人拿到100多元。如果是參加基督教家庭的白喜事,可以適當少收一點費用。中心堂樂隊成員一年人均收入達一萬多元。
三、綜合分析
改革開放后,中國憲法中規定宗教信仰自由,所以民眾的宗教信仰自由有了保障。基督教在中國鄉村傳播開始較快發展。基督教在沼山鎮傳教的歷史不長,在鄂州市各級政府部門的監督下,沼山教堂的組織形態、宗教制度、運行模式日趨規范,很快成為梁子湖區教徒與教堂最多的鄉鎮。
鄉村百姓對基督教并無深刻的理解,大多數人信教為了尋找精神上的寄托,他們對入基督教的目的與對其他民間宗教信仰沒有實質性區別。而基督教在鄉村發展的確存在著一定的機緣,與個人及社會之間有著紛繁復雜的聯系。地方居民的生活信仰、生老病死、鄉風民俗與基督教有著直接或間接的關聯,由此基督教與鄉村社會衍生出新的事象。沼山鎮基督教中心堂口樂隊是基督教在適應鄉村鄉風民俗的過程中產生的,這是時勢的必然,當然也存有一定的偶然性。中心堂樂隊既是沼山鎮基督教堂開展社會活動的需要,亦是對宗教禮儀制度的傳承。而確立沼山鎮基督教中心堂在眾多教堂中的地位,組建樂隊則不失為一種有效的文化宣傳與影響。
從沼山鎮基督教中心堂樂隊八名成員情況來分析,他們兼有信徒與農民等雙重身份。一般每周都有三次聚會,主要是聽道、唱贊美詩、自己禱告。每周教堂聚會,由組長帶領,對最近一周基督徒所經歷事情進行分享交流,一起解決困難,這是為了尋求精神寄托,但不可能花太多的時間,否則就會受到家庭成員的反對與世俗的輿論,因為他們還有最重要的生計問題等待解決。[BW(D(S,,)][BW)]
沼山鎮基督教中心堂樂隊成立與成員家庭情況、經濟背景、社會環境等影響有著密切的關系。而地方社會經濟基礎實為催生基督教中心堂樂隊產生的一個重要因素。沼山鎮地處偏僻,農民基本上靠種田地糊口,經濟基礎較差。基督信徒中有農民、工人、教師、無業游民等,職業涵蓋面較廣,而大多信徒的家庭比較困難。除了張友銀之外,其他幾名均為女性,她們的孩子正在上初中或高中。農村家庭要完成幾大任務:一是蓋樓房,二是孩子上大學,三是孩子結婚,每一樣都需要不少的經費。所以這幾名樂隊成員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為了孩子而努力掙錢,成立基督教管樂隊對他們來說就是一種再適合不過的謀生手段。他們一方面參加教會活動,另一方面參加紅白喜事等活動,為家庭創造經濟效益,體現出明顯的實用性與功利性目的。
從基督教樂隊演奏的樂曲來分析,演奏基督教樂曲只占少數,是用于基督教會的重要活動或信徒喪事活動的。演奏通俗歌曲和民歌較多,民歌里有經典民歌《金瓶似的小山》《邊疆的泉水》等。年紀大的人愛聽地方民歌小調《雙探妹》《單探妹》。《大花轎》《九月九的酒》等通俗歌曲也是中青年人喜歡聽的。而《十送紅軍》《南泥灣》《北京的金山上》等歌曲可稱得上是紅色經典。從某種意義來講,與其說這支樂隊是宣傳基督教文化,不如說為了適應鄉村民俗要求,迎合大眾的審美情趣。基督教樂隊從表面上理解是一種傳播西方文化,但從參加的紅白喜事演奏歌曲來分析,更多則是宣傳中國民俗文化。它是基督教文化與鄉村民俗文化催生一股新生力量,以此滿足信徒的實用心理,顯現出宗教世俗化特征。
2019年6月10日晚上,我對張友銀先生電話又進行一次采訪,他說,沼山鎮樂隊較多,牌子鑼樂隊與管樂隊不少于10支,競爭激烈,這支樂隊不如牌子鑼等樂隊參加的民俗活動多,經濟收入大大減少,中心堂樂隊已于2017年自動解散。這支基督教樂隊經過近十年歷程,為什么突然退出了社會舞臺?其間必有深刻的原因。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農村發生巨大變化,經濟速度增長較快,在鄉村百姓溫飽問題逐步解決的同時,人們的精神需求與審美也在嬗變,各種活動競相登場,許多村莊組建了牌子鑼樂隊與銅管樂隊,活躍于鄉村的各種民俗活動之中。沼山鎮基督教中心堂樂隊應運而生,賦予了沼山鎮民俗文化新內涵。從另一個角度而言,基督教中心堂樂隊是與本土民俗樂隊分享同一塊生活環境空間,暗含著文化的較量與利益的競爭。我又咨詢了中心堂其他信徒,了解了一些實際情況。他們說近些年的沼山鎮民間紅白喜事,大多數家庭寧可請牌子鑼樂隊及其他管樂隊,也不愿請基督教中心堂管樂隊,主要是因為本土百姓對基督教文化存在一種排斥心理。“農民思想意識建立在以儒家文化為主體的綱常倫理之上的,兩千年來‘唯我獨尊的民族心理造成了對異域文化即對基督教文化的斥拒心理心態。”[3]雖然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基督教文化莖葉在沼山鎮這塊土壤適應較快,但中國傳統觀點畢竟在本地百姓心中根深蒂固,對外來宗教文化存有一種無形的隔閡與排斥。盡管中心堂樂隊不過是沼山鎮基督教文化的從屬品,卻并不能消釋鄉村百姓把中心堂樂隊與基督教文化視為等同概念的混淆心理,而由此產生的冷遇,是造成沼山鎮基督教中心堂樂隊解散的重要因素。
沼山鎮基督教中心堂樂隊是中國社會轉型時期宗教世俗化的一個特殊載體,涵蓋了社會、經濟、文化等諸多因素,已成為鄉村社會文化中一件特殊而又短暫的事象。
注釋:
[1]方文濱.梁子湖概覽[M].鄂州:鄂州圖內字,2001:9.
[2]張魯藩.張氏宗譜.十三卷[M].2013:124.
[3]袁棟梁,劉愛亮.對民眾在基督教世界構建者中矛盾心理的理性思考[J].大慶師范學院學報,2014(01):119—122.
(責任編輯:張洪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