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炎
[摘要]改革開放40年以來,我國大陸流行音樂發展迅速,受眾人群廣泛,是大眾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與此同時,我國大陸流行音樂在發展過程中仍然存在著許多不健康、不適合可持續發展的因素,陷入了發展困境,亟須尋求解決路徑,為我國大陸流行音樂健康可持續發展提供幫助。
[關鍵詞]改革開放40年;大陸流行音樂;困境;路徑
[中圖分類號]J60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2233(2019)09-0160-02
我國大陸流行音樂在改革開放中迎來了春天。即所謂的“社會制度、社會環境、社會開放程度對流行音樂的生存與發展有著很大的影響”[1]?。20世紀70年代末至80年代是抒情歌曲的復興,港臺歌曲在大陸的興起,使得我國大陸流行音樂從多方位嘗試走向繁榮;20世紀90年代,我國大陸流行音樂題材多以情歌為主,但也有許多是反映時代、反映社會、反映人生的音樂作品,是當時我國大陸流行音樂中出現的新潮流;21世紀初,網絡歌曲在我國大陸異軍突起,代表了群眾的審美觀、源于民間的生命力,使中國流行音樂呈現出獨特的審美內涵;現階段,我國大陸流行音樂已經向多元化發展,豐富了群眾的精神文化。
一、改革開放40年大陸流行音樂發展的困境
我國大陸流行音樂從改革開放發展至今,種類較多,但并沒有形成系統,無法體現出我國大陸流行音樂的獨特之處,因此仍然存在很多問題,包括:形式的規范、作品的內容以及學校在流行音樂方面的教育等。
(一)缺乏規范化
流行音樂往往通過電視節目和網絡媒體進行傳播。由此,無論電視節目還是網絡媒體都積極舉辦各類歌手海選節目,并且此類節目很快在全國風靡起來。在這類歌手海選類節目中,有一大批流行音樂歌手因比賽而出名,人們也開始傳唱他們的歌曲,在此過程中不免創造出許多優秀的流行音樂作品。雖然這類節目給我們帶來了許多優秀的流行音樂作品,但在這類比賽中,讓我們看到了流行音樂在發展過程中出現的不規范化,具體表現在比賽的評判標準方面。在這類比賽中,我們通常看到的是幾個評委對選手歌曲的演唱進行點評或者用網絡投票的方式來決定選手的排名問題,這樣的評選方法是十分不公平的。而很多歌手獲得不錯的名次也不完全是依靠自身實力,而是“打感情牌”,利用自己坎坷的經歷、夢想等內容進行煽情,以獲得群眾和評委的投票,最終以優異的成績勝出。由此看來,比賽機制的不規范化影響了我國大陸流行音樂的健康發展。
(二)內容膚淺化
優秀的流行音樂作品讓人們欣賞、愉悅身心,還能從中獲得社會歷史知識。欣賞流行音樂的過程應是享受美的過程,同時能夠陶冶情操,提升審美能力。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大陸流行音樂迅猛發展,與此同時也帶來了同行業之間的競爭,想要在激烈的競爭中取勝,流行音樂工作者不斷地進行創作,數量遠大于質量,忽略了流行音樂作品的內容。于是,呈現給大眾的流行音樂作品大多缺少藝術價值。歌詞簡單而沒有內涵、膚淺化,曲調更是“廣場舞”風格。此外,還有一些流行音樂者為了吸引大眾,獲得大眾的青睞,便會創作出標新立異、音樂風格奇異的流行音樂作品,使得這些流行音樂只有表面的花哨而空無內涵,缺少內容的深度,不能給人帶來審美的享受。這種缺乏內涵的音樂作品被稱為“流水線商品”,在發展過程中注定會被淘汰,同時也阻礙了整個流行音樂的良好持續性發展。[2]
(三)教育缺少化
學校教育學生的目的是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為了讓學生能夠全面發展,不僅要重視文化教育,素質教育也越來越受到重視。其中,音樂教育能夠培養學生欣賞美的能力,因此音樂教育在學校教育中的重要性不可小覷。流行音樂是眾多音樂種類中的一種,但是,流行音樂能否作為教育素材加入到學校音樂課堂中,一直是有爭議的話題。從不被認可到慢慢受到肯定,目前,學校音樂教育已然接受了流行歌曲進入課堂的情況,但是仍然沒有形成一套系統的流行音樂教育模式以及合適的配套教材,沒有將擁有大量聽眾的流行音樂真正融入課堂教學,學生也并沒有從中真正領悟到流行音樂的真諦,沒有得到情操的提升、審美意識的提高。出現這樣的問題主要是流行音樂教育的缺少,其中既涉及教育從業者對流行音樂本體的認識程度,也涉及教育者對流行文化內涵的思考程度。[3]使得該部分的教育發展緩慢,沒有取得很大的成效。由此,更加需要將流行音樂從大眾化的層面逐漸提升到專業教育的層面。
二、改革開放40年大陸流行音樂發展的路徑探索
改革開放不僅促進了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文化的發展也是有目共睹,鮮有成效,人們已經不能僅僅滿足于對物質生活的需求,對精神文明的依賴也是與日俱增,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多彩。流行音樂作為大眾化的音樂深受人們的喜愛。目前,流行音樂市場已經十分活躍,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和人們對流行音樂的不同需求,我國大陸流行音樂應該順應時代潮流,向世人呈現出內涵豐富的音樂作品。
(一)加強政府宏觀調控
流行音樂具有商品性,其作品也可以被認為是一件商品而存在,為了使商品獲得更多的利益價值,流行音樂的創作者需要滿足人們的需求來進行作品的創作。此外,創作者與流行音樂歌唱者還利用商業化的形式宣傳流行音樂作品以獲得利益,使得很多流行音樂作品朝著商業化方向發展。雖然從目前來看,商業化是流行音樂的發展趨勢,但是創作者不能過分追隨潮流,創作出更加富有內涵的流行音樂作品。由此,必須加強政府的引導。政府對文化事業加強關注和引導也是政府的本職工作。首先,要將流行音樂納入到產業發展中進行規劃,利用產業發展的政策引導我國大陸流行音樂健康發展,以此可以促使我國精神文明向健康的方向發展,讓流行音樂更加貼近人民生活。此外,政府還要對與流行音樂相關的比賽和企業進行監督管理,避免比賽過程中出現不公平、不公正現象,讓喜歡流行音樂的人能夠欣賞到真正的好作品。因此,加強政府的宏觀調控能夠使我國大陸流行音樂的發展突破目前發展過程中的困境,加強流行音樂發展中的規范,以滿足人們對流行音樂的精神需求。
(二)提升作品文化內涵
我國大陸流行音樂自改革開放后迅速發展,與傳統音樂相比具有更加廣泛的傳播人群和發展的空間,普遍性較強。不同年齡段的人都十分喜愛流行音樂,不論是讀書上學的青少年,還是喜歡廣場舞的老年人,都有自己喜歡的流行音樂風格。我國大陸流行音樂的風格迥異,不僅受到歐美音樂的影響,還受到日韓等流行音樂的影響,產生了與我國傳統音樂完全不同的、全新的音樂風格。因此,受眾如此廣泛的流行音樂必須提升音樂作品本身的文化內涵,不僅是為了提升我國大陸流行音樂的價值標準,也是為了彰顯我國文化軟實力而提供全新的音樂作品,讓我國大陸流行音樂在競爭激烈的文化環境中保持穩定和上升發展。音樂作品提升了文化內涵還是對受眾人群負責任,讓我國大陸流行音樂真正為人民服務,提升人們對音樂的審美能力,受眾人群才能真正成為最有說服力的流行音樂監督者,才能時刻監督我國大陸流行音樂不斷向著健康的方向發展。
(三)完善音樂教育教學
音樂教育在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中已經十分重要。音樂教育作為一個學科,流行音樂教育是音樂教育中的一類,其教育的相關問題是值得研究的。學科建設的規劃、構建等問題,以及如何開展具體的教學工作都需要教育工作者不斷思考并且付諸實踐。除此之外,流行音樂教育者也要提高自身音樂素養,加深自身對流行音樂的認知程度,教育者自身的審美水平和文化內涵得到提高才能培養出更多具有音樂素養、審美能力高的學生,在教學過程中能夠進行深入思考,在實踐過程中不斷完善教育教學的理念。以此保證我國大陸流行音樂教育在培養高素質人才過程中發揮出最大作用,同時也能夠提升我國大陸流行音樂在音樂教育中的地位。
注釋:
[1]王韡.中國流行音樂演唱的社會學宏觀考察——基于社會干預、社會效應與社會生產的視角[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6(06):162—163.
[2]徐元勇.論中國流行音樂的現狀及發展趨勢[J].浙江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06):21—25.
[3]尤靜波.中國流行音樂簡史[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15:400.
(責任編輯:劉露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