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晗
(新疆財經大學文化與傳媒學院,新疆 烏魯木齊 830000)
鮮明的政治性讓十九大報道成為各媒體在特定時間段的重大議題,媒體擔負著向決策者反映民眾呼聲和社會問題、向受眾傳達解釋政府方針政策的社會責任。黨的十九大強調要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旗幟,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不懈奮斗,為新時代中國的發展指明了方向。筆者通過分析《人民日報》報道特刊中是如何進行黨的十九大相關內容報道的,以此來判斷國家在召開黨的十九大后,國家的發展趨勢。本文將從宏觀、中觀和微觀的角度來分析,勾勒出《人民日報》對于十九大的報道圖景。
《人民日報》作為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的機關報,關于黨的十九大的報道最早開始于2017年8月7日,其中將報紙第9版至第16版設置為名為“砥礪奮進的5年·迎接黨的十九大特別報道”系列報道。
本文主要選取從第9版到第16版的“砥礪奮進的5年·迎接黨的十九大特別報道”為研究對象。選取《人民日報》作為黨的十九大報道的研究樣本,是因為它具有代表性和特殊性。
本文從2017年8月1日至2017年10月30日中,采取分層抽樣和用隨機數表隨機抽取相結合的方法,共選取有效樣本8期報紙,樣本報道總數共250篇。在媒介框架理論下,運用內容分析、文本分析和定性、定量分析的方法,對具體研究對象進行分析。
本文的研究從媒介框架角度,從宏觀層面上分析了,《人民日報》黨的十九大特刊報道的內容,包括從報道議題中政治、經濟、社會文化民生、科技、生態文明共五個類別來進行報道數量的統計與分析;從中觀層面上,分析具體的報道內容,以及數據新聞報道模塊中的各類報道主題占比;從微觀層面上,分析《人民日報》所采用的新聞報道來源,分析其如何進行報道。
分析方法的歸類條件如下:關于黨的十九大的會議相關內容,領導人的講話、國家相關政策、依法治國內容以及軍事相關報道歸為政治類;產業發展、經濟協調發展以及改革舉措等內容歸為經濟類;就業、醫療、教育、文化精神等內容歸為社會生活類;科技取得的成就帶動產品生產提升等歸為科技類;生態環境政策的改變和落實情況等相關報道歸為生態文明建設類;其余如代表說、記者手記等歸為其他類報道。
根據樣本抽樣統計分析,《人民日報》黨的十九大報道中,政治類報道共84篇,占全部報道(以下簡稱全文)的33.6%;經濟類報道共35篇,占全文的14%;社會文化民生類共69篇,占全文的27.6%;生態文明建設報道和科技類報道分別為29篇和18篇,分別占全文的11.6%和7.2%;其他類型,如代表說、記者手記、寄語等共有15篇,占全文的6%(以上類別中包含數據新聞報道分類)。
可以看出,《人民日報》在黨的十九大報道中非常重視政治、社會文化民生以及經濟類的報道。這說明《人民日報》作為國家級黨報的主流媒體,在發布黨的十九大的新聞報道中注重對政治方向的把握,同時也關注與人民生活息息相關的方方面面。
通過分析內容發現,《人民日報》黨的十九大報道立足于國家角度,結合國家的相關政策,以正面宣傳國家政策為主。從本文所抽取的樣本分析來看,自從2017年8月7日開設“砥礪奮進的5年·迎接黨的十九大特別報道”以來,至黨的十九大召開前,《人民日報》以各省份為模塊進行綜合報道。
例如,2017年中:8月7日“砥礪奮進的5年·迎接黨的十九大特別報道·北京篇”、8月9日“砥礪奮進的5年·迎接黨的十九大特別報道·河北篇”、9月11日“砥礪奮進的5年·迎接黨的十九大特別報道·西藏篇”以及9月5日“砥礪奮進的5年·迎接黨的十九大特別報道·四川篇”,這四篇報道均在黨的十九大開幕之前登報,關注了各地的發展動態。
從表1中可以看出,政治類新聞的報道數量在10月22日達到最高峰,黨的十九大開幕期間,政治新聞報道數量略高于黨的十九大開幕之前。由此推斷在10月18日至24日左右,黨的十九大召開之際,政治類報道的數量略有增加。
10月22日當天《人民日報》主要報道了《打贏歷史交匯期的決勝戰》《新征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十九大代表議報告談體會》等多篇新聞,充分體現了黨的十九大的會議精神,報道了各級黨員時刻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堅持與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的信心和決心,為努力建設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而不懈奮斗。
從表2中可以看出,黨的十九大報道中經濟類報道數量略有變化:在8月9日達到高峰。10月4日主要為大型成就展報道,10月13日為專題“迎接黨的十九大特別報道——歷史性變革”,主要介紹文化創作等相關內容,因此此類報道為0。

表2 黨的十九大報道中經濟類報道數量
8月9日《人民日報》黨的十九大報道特刊的主題為“砥礪奮進的5年·迎接黨的十九大特別報道·河北篇”,《堅定自覺落實京津冀發展戰略》《對待京冀 協同發展天地寬》《雄安新區蓄勢待發》《改革創新,激活發展新動能》等相關文章,說明河北省的經濟發展需要進行新的轉型,急需進行改革創新,破解矛盾發力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減乘除推動經濟轉型升級,釋放經濟發展新活力是河北省經濟發展的重要目標,解決人才等相關資源存在北京“吃不完”、天津“吃不夠”、河北“吃不上”的局面,同時國家對于雄安新區的建設發展也有相當大的信心。
從表3中可以看出,社會民生類報道呈現在黨的十九大開幕前較多,該類新聞報道的第一次小高峰出現在8月9日,當天共有12篇此類報道,隨后此類報道的高峰又出現在10月13日。

表3 黨的十九大報道中社會民生類題材的報道數量
8月9日,《人民日報》的報道主題為“砥礪奮進的5年·迎接黨的十九大特別報道·河北篇”,《看病不再貴 群眾得實惠》《山區教育扶貧 貧困孩子有學上》等多篇文章,這充分說明了在國家的大力支持下,以河北人民群眾為例,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醫療、教育、交通等多方面人民所關注的問題一一得到妥善解決。
而在10月13日,《人民日報》黨的十九大報道主題為“砥礪奮進的5年·迎接黨的十九大特別報道·歷史性變革”,則是通過“理想信念”“核心價值觀”“輿論引導”“立德樹人”“人民至上”“走向世界”“創作新篇”七個方面主要闡述了社會生活中人們的意識形態領域方面中的信念、價值觀、文藝創作等。用數據化的新聞,讓人們更加了解在社會生活中、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偉大征途上,不僅老百姓的口袋要鼓起來,精神世界也要富起來。國家積極提升群眾的精神文化水平,切實保障每個人的基本文化權益。
數據新聞,又叫數據驅動新聞,是指基于數據的抓取、挖掘、統計、分析和可視化呈現的新型新聞報道方式。數據新聞是信息時代的必然產物,是數據技術對新聞業全面滲透的必然結果,它的出現必然會改變傳統的新聞生產流程。①
在黨的十九大報道中,數據新聞報道占本文抽樣報道的39.2%?!度嗣袢請蟆愤\用可視化的數據,以及“文字+數據+圖表”的方式,更加直觀和生動地將新聞信息傳遞給讀者??梢钥闯觯瑢τ谛侣剤蟮纴碚f,數據新聞是新聞報道的一個重要的發展方向。②
在《人民日報》黨的十九大報道中,數據新聞報道從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生活、科技、生態環境建設等角度將新聞信息更加直觀地呈現給受眾。
從表4中可以看出,數據新聞報道中,政治新聞報道的占比最高,高達27.55%,其次是社會民生、經濟、生態文明、科技類新聞,分別占比25.51%、20.40%、13.26%和13.26%。在此次數據新聞的報道中,報道的選題多種多樣。數據新聞報道相比文字報道而言,也更具有說服力和完整性。

表4 黨的十九大報道中各類數據新聞報道數量和占比
從表5可以看出,在黨的十九大報道中,新聞報道來源主要以本報記者采訪為主,共207篇,占比82.8%,代表委員及記者手記、感想等共43篇,占比17.2%。

表5 黨的十九大報道新聞來源統計
首先,全文抽樣報道中來源于本報記者的稿件數量遠遠高于其他引用稿件。
其次,《人民日報》將中央有關代表們的發言與記者手記、對話、寄語等多種方式相結合,進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報道。
最后,《人民日報》作為主流媒體,對于黨的十九大報道重視的程度為重中之重,不同的新聞來源也促進了受眾對黨的十九大新聞信息進行全方位理解,使受眾感受得更深刻。
以《人民日報》為代表的中央主流媒體報刊在黨的十九大報道中突出“放眼全國,聚焦中央”的視角,注重報道國家的政治、經濟、社會生活等方方面面,來對“十九大”進行全方位報道。
《人民日報》對政策的解讀以通俗易懂的語言結合中國各省份的具體實際和發展狀況,呈現出與民生相關的報道圖景,合民眾的實際生活?!度嗣袢請蟆妨⒆阌谥醒敫叨?,真正做到“為人民服務”。
注釋:
①劉莉.淺議數據新聞的特征及傳播路徑[J].科技傳播,2019,11(3):133-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