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祥雨 賀雷風 王虎
摘要? ? 2017年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這是我國第一次將解決“三農”問題上升到國家黨政戰略的高度。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解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矛盾的必然要求,是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必然要求,是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長豐縣是安徽省合肥市的重要農業生產大縣,本文針對長豐縣農業農村發展情況,闡述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有利條件、措施,分析了鄉村振興戰略面臨的問題,并提出了對策,以期為長豐縣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供參考。
關鍵詞? ? 鄉村振興戰略;有利條件;措施;問題;對策;安徽長豐
中圖分類號? ? F323? ? ? ? 文獻標識碼? ? A? ? ? ?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9)01-0229-02
長豐縣是安徽省重要的農業生產大縣,縣域面積1 841 km2,總人口達80萬人。近年來,長豐縣大力發展以草莓、稻蝦共育為代表的現代農業,積極開展美麗鄉村建設,大力推進農村“三大革命”,先后被授予“全國商品糧生產基地縣”“全國油料生產百強縣”“全國科學發展先進縣”和“中國草莓之都”等稱號。2017年,長豐縣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03.67億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 596元,處于全省領先地位。縣域經濟是國民經濟發展的基礎,而農業產業又是支撐縣域經濟的重頭戲[1-2]。因此,長豐縣要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必須要加強鄉村發展規劃,加強人才交流引進,加強城鄉資源合理配置。
1? ?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有利條件
1.1? ? 產業基礎優勢
長豐縣農業旅游資源豐富,是我國優質草莓種植基地,2017年長豐草莓品牌價值34.28億元,是國家地理標志產品。除此之外,長豐縣特產豐富,有吳山貢鵝、莊墓圓子、朱巷紅燒仔豬肉、下塘燒餅等,其中下塘燒餅已成為合肥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國家地理標志集體商標。
自2017年起,長豐縣大力發展農業“310”工程,積極發展以長豐草莓、稻蝦共育、薄殼山核桃為代表的農業產業,力爭到2020年,草莓產業、稻蝦共育和薄殼山核桃產業規模均達到1.3萬hm2。
1.2? ? 地理位置優勢
長豐縣位于安徽省中部、合肥市境北部,地理位置優越,東與定遠縣、肥東縣接壤,北與淮南市交界,西與壽縣、肥西縣毗連,南與合肥市廬陽區、新站綜合開發試驗區為鄰。
1.3? ? 交通優勢
長豐縣地處安徽省中部,是合肥市北大門。長豐縣內交通便利,高速公路、高速鐵路、省道等交通網絡縱橫交織,是連接合肥、淮南、蚌埠的樞紐和交集區域,為武漢、鄭州、南昌及長江三角經濟區和“8小時經濟圈”各城市的后花園和休閑會所,便利的交通為鄉村振興戰略提供了有利條件。
1.4? ? 消費升級優勢
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更多地向往新奇而又和諧寧靜的農村旅游。因此,長豐縣重視完善旅游基礎設施,構建良好的農村旅游環境,如楊廟馬郢、崗集青峰嶺、草莓大道等景區景點的道路、停車場、游客中心、公廁、觀光亭、步道、文化廣場等基礎設施在不斷完善。通過實施民居包裝、改水改廁、垃圾處理、燈光亮化、綠化美化、衛生評比等工程,景點景區環境不斷優化,開發了草莓系列產品、稻蝦米、吳山掛面、莊墓圓子等,發展了草莓采摘、認養認種、文藝表演等項目,舉辦了草莓節、桃花節、葡萄節、龍蝦節等獨具特色的地方節慶活動,為宜居、宜游的美麗鄉村振興提供了有力保障,為鄉村振興發展打下了扎實的基礎。
2? ?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措施
2.1? ? 大力開展鄉村振興功能區規劃
長豐縣集思廣益,提出全縣布局七大鄉村振興功能區。南部重點沿滁河沿線江淮分水嶺脊背地區,按照“一帶一軸四核”布局打造嶺上鄉村振興示范區;北部沿高速連接線、S311、合水路打造20 km長豐草莓產業觀光帶;中部打造龍門寺省級現代農業鄉村振興示范區;中北部和東部以幾大水庫為核心,打造以稻蝦共養為特色的鄉村振興“紅色”產業示范區;東部、西部以合水路、合淮路提升為主線,分別打造合水路、合淮路鄉村振興示范區;西北部沿瓦埠湖、莊墓河兩岸打造行蓄洪區鄉村振興示范區。目前,已安排350萬元啟動嶺上鄉村振興示范區和長豐草莓產業觀光帶規劃。
2.2? ? 創新發展,加快推進產業振興,實現產業興旺
2.2.1? ? 大力實施現代農業“310”工程。積極出臺政策,在中北部地區,提升發展以草莓為代表的特色瓜果產業,創優品質,保障安全,培育子品牌,擴大線上線下銷售;在河湖灣區,大力發展以稻蝦共養為代表的生態循環農業;在江淮分水嶺崗區,扶持發展以薄殼山核桃為代表的林果產業,鼓勵薄殼山核桃林下套種山芋、南瓜。目前,全縣草莓種植面積達14 000 hm2,總產量達35萬t,總產值達50億元,稻蝦共育面積突破6 700 hm2,薄殼山核桃面積已發展到2 300 hm2。
2.2.2? ? 大力推進田園綜合體建設。投資2.51億元支持田園綜合體建設,第一批6個項目已基本完成,第二批6個項目正在規劃設計中,成功打造了楊廟馬郢、莊墓金橋鄉村振興示范典型,獲得了社會各界的一致好評。
2.2.3? ? 大力培育新產業新業態。成功舉辦了第十五屆草莓文化節、第十三屆陶樓桃花節、第二屆義井鄉櫻花節等,有力帶動了休閑農業發展,同時涌現出了“暢天園”“好土寶”“馬郢”等一批休閑農業示范點。新增市級農業龍頭企業18家,各類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農業企業分別新增62、204、209家,新增“三品”認證農產品27個,農業品牌優勢日漸顯現。
2.3? ? 匯聚力量,暢通各類人才“上山下鄉”通道
2.3.1? ? 積極與各大科研院所合作。與安農大、農科院建立鄉村振興產學研戰略合作協議,充分嫁接高校、科研院所人才、技術優勢;與中科院智能所建立智慧農業戰略合作協議,利用智能所智慧農業最新研究成果,創建全國智慧農業示范縣,實現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
2.3.2? ? 出臺人才返鄉創業計劃。圍繞學生返村創業、能人回村富業、企業駐村興業、市民入村樂業,從金融貸款、個人落戶、購買住房、土地流轉等方面給予扶持,鼓勵縣內外大學生及其他人才到長豐農村投資創業,目前政策正在廣泛征求意見并待進一步修改完善。
2.3.3? ? 謀劃成立鄉村振興講習所。圍繞即將到來的各類人才和新型農民,計劃利用現有學校改造,成立鄉村振興講習所,創建各類人才“上山下鄉”創業平臺,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構建鄉村振興人才孵化器。
2.4? ? 振興生態,大力開展農村環境綜合整治
2.4.1? ? 推進美麗鄉村建設。5年多來,共投入資金7.2億元,建成省級美麗鄉村中心村47個、市級中心村7個,受益人口13.6萬人。建成一批具有明顯地域特色和產業配套的美麗鄉村示范村,全縣“兩帶三片”美麗鄉村建設格局初步形成,連續4年獲得“全省美麗鄉村先進縣”稱號。
2.4.2? ? 推進農村環境“三大革命”。榮獲2017年“三大革命”工作考核先進縣,在全省8個先進縣位列第1位。建立了全縣鎮村一體化運營管理體系,全縣15個鄉鎮(區) 266個行政村完成農村垃圾全域清理工作,清理陳年垃圾35 616 t,完成14個美麗鄉村中心村污水處理站及配套污水管網建設,完成53個美麗鄉村中心村污水處理站及管網建設提標改造工作,全縣共完成廁所改造6 054戶。
2.5? ? 推進改革,創新特色農業保險和拓寬融資渠道
2.5.1? ? 扎實推進農業農村改革。基本完成土地確權登記頒證工作和“兩區”劃定工作,全面開展農村集體資產清產核資,進一步擴大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范圍,陶樓鎮高塘社區、觀美社區、石集村等3個村(居)完成了“三變”改革試點。
2.5.2? ? 廣泛拓寬融資渠道。全面開展“勸耕貸”工作,創新了“草莓貸”“龍蝦貸”等金融保險,將有效解決新型經營主體無擔保、融資難的瓶頸。
2.5.3? ? 創新設施農業保險。在特色草莓政策性農業保險的基礎上,創新設施農業保險,針對不同類型的大棚和作物,制定相應的保險品種,實現特色農業保險提標擴面,極大地提高新型經營主體抵抗自然災害的能力。
3? ? 鄉村振興戰略面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3.1? ? 發展規劃問題
鄉村振興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戰略任務,必須堅持規劃先行,精心謀劃。目前,長豐縣在“三農”發展總體規劃上仍存在較多問題。一是整體規劃不足,至今未形成一個系統、科學、全面的戰略規劃;二是規劃和實際“兩張皮”,有的規劃朝令夕改,隨意性大。
3.2? ? 產業興旺問題
鄉村要振興,產業是重點。經過多年的不懈努力,長豐縣農業產業發展取得了明顯成效,但仍存在許多短板。首先,傳統農業生產經驗和技術對農業發展的作用逐漸減小,特別是與現代化機械生產相比差距越來越明顯[3]。傳統農業產業底子薄、基礎弱,自然災害頻發,糧食等大宗農產品生產基本無優勢可言,傳統農業產業效益低,幾乎沒有市場競爭力;特色農業質量不高,草莓等特色產業大而不強;新型經營主體底子差,農產品加工業塊頭小、檔次低,發展嚴重滯后。
3.3? ? 人力短缺問題
鄉村振興,關鍵在人。當下長豐縣農業農村從業人員數量不斷減少、人員偏老齡化、素質不斷降低,以現有的農業農村人力資源實現鄉村振興實在是力不從心。
3.4? ? 資金投入問題
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長豐縣雖然近年來對農業農村的投入逐年增加,但是相較于發達地區和城市投入依然較少,這不利于鄉村振興基礎設施提升、文化挖掘和產業投資。
4? ? 對策
4.1? ? 推進鄉村振興,必須要解決人的問題
在十九大報告鄉村振興戰略論斷中,最后落腳點是培養造就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人才興則國興,人才的凝聚發展,才會振興鄉村的治理和發展。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強調,加強農村專業人才隊伍建設,發揮科研人才支撐作用,鼓勵引導工商資本參與農村振興,鼓勵社會各界人士投身鄉村建設。因此,農村產業技術要創新,就要加強人才隊伍建設。一是以產業需求、市場需求為導向,創新“學校+企業+市場”的人才培育機制,加快發展職業教育,建立健全鄉村振興治理的人才激勵機制。為了提高大多數農業從業者的素質,可以通過推廣建設農業職業技術培訓學校的方式,增加農業從業者受教育的機會和崗位實習的機會,為農業從業者的再就業提供公平公正的平臺[4]。二是組織農業專技深入到農村地區,推廣農業知識,傳播農業技術,或鼓勵具有豐富農業知識的人們回到農村地區發展[5]。三是在組織上要使“五級書記抓鄉村振興”真正落在實處,在干部配備上優先考慮,在要素配置上優先滿足,在公共財政投入上優先保障,在公共服務上優先安排,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進程。
4.2? ? 推進鄉村振興,必須加快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
必須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堅持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加快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基礎設施聯通化、居民收入均衡化、要素配置合理化、產業發展融合化,努力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的新格局,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行業,讓農村成為人們安居樂業的家園。
4.3? ? 推進鄉村振興,必須要解決投入問題
實施鄉村振興,需要強化政府對農村的投入力度,要建立長效財權投入機制,要將解決“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加大強農、惠農、富農力度,優先保障財政對農業農村的投入,撬動更多社會資金投入農業、農村,在人才回鄉創業、現代農業發展政策、設施農用地管理、銀行金融貸款等方面完善扶持政策。一是搭建交易平臺讓權益流轉。全縣成立了縣、鄉、村三級農村綜合產權交易中心,為貸款抵押物處置、抵押權利提供便利,激發農民資產權益交易活力。二是提高金融機構參與農村金融改革的積極性。德清縣將“三權 ”抵押貸款納入“貸存掛鉤”考核,全縣所有金融機構均啟動開展了“三權”抵押貸款業務。三是建立健全的土地流轉規范管理制度,完善工商資本租賃農地監管和風險防范機制,確保土地經營權的規范有序流轉[6]。
4.4? ? 推進鄉村振興,必須要打造新型美麗鄉村
加強請進來、走出去的培訓,將學習、調研、提煉與實際情況結合起來,找準“人無我有、人有我新”的鄉村振興戰略的方法和思路,結合功能定位,以鄉村景觀和鄉村文化為切入點,構建集農業觀光體驗、農耕民族文化體驗、鄉村生活體驗為一體的度假型鄉村旅游模式,打造美麗宜居的美麗鄉村[7]。
5? ? 參考文獻
[1] 卓尚進.奮力譜寫新時代金融支持鄉村振興新篇章[N].金融時報,2018-01-06(004).
[2] 農業部.農業部關于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實施意見[J].農村工作通訊,2017(3):60-63.
[3] 羅一鳴.我國農業經濟發展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當代經濟,2016(5):74-75.
[4] 簡真瑜.統籌城鄉發展必須加速轉移農村人力資源[J].思考與運用,2007(10):32-38.
[5] 卞偉偉.我國農業經濟發展存在的問題與對策研究[J].農技服務,2017,34(7):204.
[6] 盧富,李玲.農業供側改革路徑設計與制約因素分析研究:以巴彥淖爾市為例[J].北方金融,2017(1):58-62.
[7] 王志剛.走創新驅動鄉村振興發展道路[J].智慧中國,2018(8):2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