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以夸夸群現象為研究切入點,分析夸夸群興起的原因及快速沒落的邏輯。夸獎供求不平衡和青年群體面對的壓力與焦慮是夸夸群出現的現實因素,消費社會下資本注入為夸夸群的火熱助力,然而也使得“夸夸”的外延不斷擴大,內涵不斷縮小:真誠夸贊向商業吹捧轉變;精細化向同質化轉變。以夸夸群為代表的鼓勵文化與前幾年網絡中出現的自嘲文化、吐槽文化都是青年群體在重壓下尋求的自我呈現與表達方式,在這其中,“否定一切”和“絕對肯定”是需要避免的兩個極端。
關鍵詞 夸夸群;青年;自我呈現;消費文化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0360(2019)08-0140-04
夸夸群的出現是2019年初的一個現象級事件。在夸夸群里,個人提出想要被夸的愿望,群里其他成員就會極盡贊美之詞對其進行夸獎,在這里沒有網絡中常見的杠精、噴子,群里一片和諧安寧的景象。夸夸群最早可以追溯到2014年在豆瓣出現的相互表揚小組;2019年初,夸夸群開始在國內一些知名高校中風靡;2019年3月,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關于“夸夸群和噴噴群哪個更好”的辯論賽沖上微博熱搜,引起全民圍觀。與此同時,淘寶商家看到了其中的盈利點,開始提供有償夸人服務,銷量最高的一家店鋪,夸夸群的夸人服務月銷量已經達到了3 000余份。
夸夸群并不同于以往人們常見的鼓勵,它有四個特點:群體性、弱連接、低門檻和需求側。
首先,夸人的形式不似以往可以一人對一人,也可以多人對一人,夸夸群依托于微信群或者QQ群,在一段時間內限定于多人對一人的夸獎。
其次,傳統的夸獎存在于熟人之間,而夸夸群的成員是一種弱連接的存在,他們或者是同一個學校的校友,或者是淘寶上的交易雙方,彼此處于一種半公開半匿名的狀態中。
再次,傳統的夸獎多存在于長輩對晚輩,上級對下級,而夸夸群則不然,它的準入門檻低,誰都可以被夸獎,同時,對夸人者要求也低,沒有深厚的文學素養并不影響夸人的質量。
最后,夸人思維從供給側向需求側轉變,傳統意義上的夸獎是夸人者發現夸獎對象的閃光點,而夸夸群中自己提出想要被夸獎的地方,群成員針對所提要求進行夸獎。
圖1是“夸夸群”2019年3月百度指數截屏,從圖中我們可以發現,“夸夸群”的檢索峰值出現在2019年3月14日,其后逐漸遞減;而從媒體指數看,出現了三次峰值暴漲。雖然夸夸群是網絡速食文化中的產物,但其影響力依然不容小覷,值得探究。
1 夸夸群興起的現實因素與媒介反映
1.1 夸獎需求與供給的不平衡
弗洛伊德在《超越唯樂原則》中提出了生本能和死本能的概念,他認為,生本能分為自我本能和性本能,性本能既包括狹義上的性活動,也包括能讓人獲得心里快感的活動[1]。在這個層面上說,繪畫、音樂等藝術形式,交流與夸贊等溝通形式都能夠讓人獲得心理快感。弗洛伊德認為,人們在現實生活中欲望受到壓制,會尋求新的突破口,或者說,“用一種新的方法重新安排那個世界的事物,來使自己得到滿足”[2]。按照這個解釋,夢是欲望得到滿足的最初階段,藝術創作是其發展階段,那么在網絡社會,以夸夸群為代表的鼓勵式社交也許可以看作是網友共同制造的一場白日夢,是欲望得到滿足的第三階段。人們把生活中無法實現的愿望訴諸網絡空間,通過夸夸群的交流制造幸福的感覺。馬斯洛將人的需求按照由低到高分為五個層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3]。在生理和安全需求獲得滿足之后,人們就會追尋精神上的慰藉。
與人們擁有大量潛在的被夸獎的需求相對比,在真實生活中難以得到夸獎是大多數人面對的現狀。中國傳統文化強調謙虛是一種美德,《尚書》有言“滿招損,謙受益”,鄭板橋有詩句“虛心竹有低頭葉,傲骨梅無仰面花”。這種謙虛的傳統在人們的日常交往中留下了印記。一方面,人們在發現了對方的優點后不善于主動夸獎,尤其體現在教育中,師長擔心孩子沉浸在夸獎中驕傲自滿,止步不前。另一方面,人們在受到表揚后,仍然要保持謙虛的態度,指出自己的不足。此外,在現代社會浮躁氛圍下,人們面對的夸贊往往懷有某種目的,面對夸獎需要保持冷靜克制,甚至要分析對方夸贊背后的潛臺詞,這些基于功利目的而出現的夸獎透支著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在現實生活不能滿足人們被夸獎需求的情況下,夸夸群應運而生。夸夸群的出現,是夸獎需求與供給矛盾突出的展現,是人們需求解決問題的一種路徑。通過夸夸群人們獲得了心理上的愉悅和滿足,自主實現了夸獎的供需平衡。
1.2 壓力與焦慮下探求發泄出口
對于現代社會青年人的焦慮情緒蔓延現象學界早有研究。汪磊認為,現代人的焦慮來源于“對未來模糊性狀的不確定性預期”。他把焦慮分為生存性焦慮、身份焦慮、社會秩序和道德焦慮,并把網絡上的狂歡看作是對現實生活中壓抑的反彈[4]。對于學生群體而言,論文寫作和未來就業方向使他們迷茫不安;對于年輕白領,無止境的加班、家族群的催婚、房貸、車貸等是他們的壓力來源。根據日本學者佐藤毅他律性欲望主義的觀點,電視喚起和引發了人們新的欲望,電視把充滿誘惑力的商品世界以鮮明的色彩和影像展示在人們面前,極大地刺激了人們的占有欲和享樂欲。而在現代社會,刺激人們欲望的媒介由電視轉變為自媒體,被刺激后的反映也不再是個人主義和自私化,而是壓力和焦慮。百度檢索以“90后已經開始……”為標題的文章為978萬篇,以“80后已經開始……”為標題的資訊為76萬條[5]。“90后”積累財富、取得成功的案例深深刺激著這批同齡人,同齡成功壓力逐步轉化為青年人的焦慮。雖然這些成功案例很多只是自媒體為了博眼球而構建的擬態環境,但青年群體一旦把擬態環境和現實環境混淆,就容易想要產生急速改變現狀又無從下手的焦慮感。
這種“成功的他人”與“平凡的自己”的強烈對比,在青年群體內心埋下了壓力和焦慮的種子。這種內化的焦慮情緒需要消耗,其途徑就是夸夸群,青年群體試圖在別人的夸贊中排遣壓力,宣泄情緒。有網友在被客戶投訴后崩潰,進入夸夸群求夸,看著聊天記錄邊看邊哭。很多類似情況中夸夸群充當的是情緒宣泄出口的角色。
2 消費社會沖擊下夸夸群的崛起與敗局
2.1 消費社會刺激下夸夸群的喧囂原因
鮑德里亞提出,我們的社會“進入了那種貪戀不舍的預言性話語之中、陷入了物品及其表面富裕的陷阱之中”“在其背后滋長著人際關系的空虛、滋長著物化社會生產力的巨大流通的空洞輪廓”[6]。在得到夸獎的需求量與夸人的供應量不平衡的狀態下,淘寶商家開通的在線夸人服務通過使消費者獲得心理上的滿足感,最終實現資本獲利。首先,淘寶商家建立起微信群,群里匯集著想要通過販賣時間和夸獎而賺錢的網友;一旦買家下單,需要被夸者即會被拉入微信群聊,時間短則5分鐘,長達半小時,在群里接受網友的“彩虹屁”般的夸獎。被夸獎者可與網友互動,在聊天中透漏自己的信息,如長相、星座、性格、愛好等,網友從這些方面入手,對其進性夸獎。目前從淘寶評論來看,購買夸夸群夸獎的類型主要分為兩類:自己被夸和送人被夸。前者主要是想滿足自己的好奇心,或者情緒低落時鼓勵自己;后者則廣泛應用于與男女朋友吵架、他人生日時的祝福等場景。
實際上,消費者對于夸夸群內的夸獎認知具有后真相性。具體來說,消費者對于夸夸群的評判并不依賴于“真實”或者“虛假”,其評判標準是“我的主觀感受是什么”。在這種情形下,即使消費者明知道這些夸獎可能是假的,也寧愿憑主觀感受去相信夸贊是真實的。
2.2 消費社會沖擊下夸夸群的沒落邏輯
網絡速食文化下的產物,其興也猛,其亡亦速。夸夸群興起兩周左右后,免費夸夸群中的討論量儼然比最初少了很多。
一方面,面對“求夸”很多人興趣減弱,回復者寥寥無幾;另一方面,主動讓別人夸的人也少了。
在淘寶上付費夸夸群銷量的衰減就更加明顯,以往夸夸群內幾乎客戶排隊等待被夸,如今訂單銳減,夸手大批閑置。
消費社會的沖擊下,夸夸群面臨個兩個維度的轉變:真誠夸贊向商業吹捧轉變;精細化向同質化轉變。
夸夸群最初興起于高校間,進群范圍限定于同一學校,這將群內成員間形成了一種相同背景的弱連接。
首先,表現在群內成員的年齡差距不大,擁有共通的話語體系,彼此交流沒有代溝。
其次,成員受教育背景相似,學歷相當,能理解彼此的討論話題。
最后,成員間是校友,彼此的弱連接使交流帶有淺社交的屬性。
這種群體成員間的日常交流看似平淡瑣碎,但卻由于彼此之間有著共同現實基礎,產生了共鳴情感,進而有著共通的目標,在日復一日的交流中成員間形成了彼此認同的共同體,在為他人排解憂慮的同時也在尋求與自己的和解。
付費夸夸群成員全部為陌生人,猶如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失去了群體認同的精神內核,變為商業吹捧。付費夸夸群內容俗化、價值崩塌的問題逐漸暴露:小三求夸、腳踏兩只船求夸。
面對突破道德底線的問題,免費夸夸群可以直接拒絕夸獎,付費夸夸群卻只能從其他角度夸獎或者等待差評,資本和道德的矛盾點在此間體現。
免費夸夸群以聊天內容劃分有三大主題:學習、工作和生活。具體來說,在學習上實驗出錯、上課聽不懂、六級考試沒過都可以求夸;工作上流失客戶、即將失業也可以被夸;生活上減肥失敗,甚至上廁所沒帶紙也能成為被夸的原因。由于有相似的生活環境,群成員能夠理解對方的迷茫不安,以及尋求夸獎背后的邏輯原因,因此夸獎可以按需定制對癥下藥。
而在付費夸夸群中,夸獎的類型更加多樣,除了以上三種主題,更多的是面對完全未知對象的夸獎,這類夸獎多從頭像、照片、氣質入手,這些套話對“你”說和對“他”說沒有太大區別,同質化嚴重,有隔靴搔癢之感。
3 總結與反思
青年群體一向善于用新興方式反映內心世界,展現自我需求。細數近年來青年群體的反抗,從自稱屌絲、互懟吐槽到如今的夸夸群,青年群體經歷了“自嘲文化—吐槽文化—鼓勵文化”的轉變。前兩者可以看作是“喪”文化的代表,而后者則是生活中的小確幸。
三者的相似之處在于,不論是自嘲文化、吐槽文化還是鼓勵文化,都源于青年群體面臨的巨大焦慮感。網絡上鋪天蓋地的成功學讓青年人面對巨大的焦慮,渴望速成與實現無助的矛盾令青年人尋找自我發泄的出口,自嘲、吐槽與鼓勵只是面對壓力和焦慮時不同的表達方式。其不同之處在于,“喪”文化是一個“脫冕”的過程,在普遍性弱勢心態下,以“屌絲”為代表的自嘲性詞語已然偏離其內涵而擁有了更多的外延。而夸夸群是一個“加冕”的過程,即使被夸者的理由通常離奇古怪,不是世俗理解的優點,看起來就像巴赫金所說的“小丑”,但是人們卻對其進行褒獎。夸夸群在夸人的時候并不貶低自身,這也是與之前文化相比不同的一點。根據庫利的鏡中我理論,他人對自己的態度和評價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鏡子,人們透過這面鏡子認識和把握自己。“喪”的生活過了太久,夸夸群至少是一面積極的鏡子,是青年群體自我呈現與表達的新的路徑探索。
需要反思的是,自嘲、吐槽和夸夸同時也投射出一種青年群體的尋求反抗的深層邏輯,在這其中,“否定一切”和“絕對肯定”是需要避免的兩個極端。
參考文獻
[1]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自我與本我[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1.
[2]西格蒙德·弗洛伊德.作家與白日夢.弗洛伊德論美文選[M].北京:知識出版社,1987.
[3]亞伯拉罕·馬斯洛.動機與人格[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28,29.
[4]汪磊.網絡場域中的狂歡景觀及其社會焦慮鏡像——以標簽化的“話語符號”為觀察窗[J].天府新論,2013(3):91-97.
[5]王海峰.青年時間焦慮的現實、媒介呈現與對策——基于“90后(80后)已經開始……”類文章的解讀[J].中國青年研究,2019(3):86-90,113.
[6]鮑德里亞.消費社會[M].南京大學出版社,2014:135-139.
作者簡介:梁雪蓮,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