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佳能 張麗
一、案例背景
學生焦慮問題是指學生在沒有明顯誘因的情況下,經常出現與現實情境不符的過分擔心、緊張害怕心理,這種緊張害怕常常沒有明確的對象和內容。學生感覺自己一直處于一種緊張不安、提心吊膽、憂慮的內心體驗中,對學習產生極大的負面影響。
個案背景:小李,15歲,是一個勤奮上進的女生,深得老師和同學的喜愛。每次考試都進入班級前5名。但最近一次考試沒有考出應有的水平,滑落到班級中游。這次期末考試臨近之際,小李高度緊張,學習效率較低,感到壓力很大無法排解。小李成長在單親家庭,小李的母親對小李的學業水平要求很高。
二、案例描述
鏡頭一:課間休息時,有一個學生匆匆跑來找我,說小李打架了,我小跑過去,只見小李情緒激動,嘴巴振振有詞,極度狂躁。我了解到原來另一個同學和小李開了一個玩笑:“你這次考試肯定考砸。”所以兩人就爭吵起來了。
鏡頭二:小李非常懼怕寫作文,提起筆似乎提起千斤重擔,瑟瑟發抖,原因是總覺得自己詞語貧乏,寫的文章無活力,用她自己的話說就是作文“恐懼癥”。
鏡頭三:小李的臉上總是莫名其妙的憂傷,與她的年齡段不符,眼睛也常常出現黑眼圈,一問才知道,晚上壓力太大難以入睡,或者醒的次數太多。
從小李諸多癥狀可以看出,小李處于“霧霾”中,典型的中學生焦慮癥狀,對小李造成心理上、生理上和行為上的危害。
認知心理學認為,認知是人情感和行為的內在根源,一旦認知出現偏差,就很容易導致人在情感和行為方式上出現問題,糾正此類心理問題的關鍵在于轉變人的認知,由此達到釜底抽薪的效果。因而我采用認知行為療法,對小李做長期細致的心理疏導工作。
三、具體措施
1.望——觀其言行聽其聲
首先,我對其進行訪談和觀察,對導致疑病的根源進行判斷。近期在校內未發生其他應激事件,其家庭狀況也較為平穩,因此可以排除社會因素。小李衣著整潔,言語思路清醒,這說明小李的心理問題并不十分嚴重。但小李的神情較為疲憊和憔悴,顯然被疑慮情緒所困擾和折磨。
2.聞——旁敲側擊全把握
為了方便開展工作,與任課老師、班級部分學生以及小李家長做了溝通與了解。根據家長及同學的反饋,我全方面掌握了小李的情況。
3.切——切中要害定目標
我制訂干預方案,主要包括干預目標和方法。從短期來看,致力于糾正她對此問題的認知偏差,使其轉變上次失常這次也失常、媽媽失常自己也失常的錯誤觀念。從長期來看,需要幫助小李建立合理的認知模式,并塑造完善的人格,不能過于追求完美。
4.治——對癥下“藥”除病根
藥方一:關心愛護“暖心散”
我幫助她緩解緊張情緒,疏解心理壓力。我在生活中給予她更多的關心和愛護,時常與她談心談話,使她感受到教師的溫暖,獲得有力的社會支持,從而減輕心理壓力。我還采取放松訓練法,使其緩解緊張的情緒,幫助其提升睡眠質量,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焦慮情緒,阻止其心理問題向更加嚴重的方向發展。
藥方二:找準問題“心B超”
為了精準解決小李的問題,必須找準病根。我通過幾次訪談逐步引導小李認識自己的成長歷程,緊張情緒的兩個來源:一是家庭要求過高,始終存在精神壓力。二是受到媽媽的錯誤暗示,其實媽媽考前緊張與自己沒有直接聯系。這樣,小李感覺自己輕松多了。
藥方三:積極暗示“強力針”
反復進行“正強化”。我通過成功事件分享、優點挖掘等方式,不斷為其注入正能量,并且教會其進行積極的自我暗示,轉變每天的情緒。
5.效——癥結消退清朗天
經過近一個月的持續跟蹤干預,小李的問題得到了有效解決。她的精神面貌較初訪時大有好轉,疑病現象、焦慮情緒得到控制。據她自己描述,夜間睡覺也較為安穩,能保障白天精力充沛。其他同學也反映她恢復了活潑開朗的自己。
三、案例分析
在此案例中,我通過認知行為療法的使用,收獲了較為理想的效果。小李就是在錯誤認知的驅使下,產生了焦慮、失眠、健忘、恐懼等多種心理和軀體癥狀。我在對小李進行干預時,也沒有糾纏于她的情緒問題,而是盡快深入到認知層面開展教育引導,由此才收獲了較好的效果。
小李處于青春發育期,具備了基本的思維能力和情感特點,必須立足于激發其內在動力解決心理問題。而如果教師大包大攬地代替學生解決問題,用灌輸的方式告訴他們正確的觀念和行為,會造成他們心理成長過程的缺失,不利于為學生的未來發展和人生幸福奠基。小李在我的引導下,通過對成長經歷中具有重要影響的事件和人進行分析,更加準確地認識到是哪些人和事在思想深處影響自己,從而對自己目前的心理情緒狀態有深層次的把握,不僅能夠克服眼前的消極情緒,也掌握了自我分析、自我成長的思維方式,有助于她塑造健全人格,應對成長道路上的各種挑戰和壓力。
期待更多的孩子能夠像小李一樣走出霧霾,迎接晴朗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