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概念是通過對象的本質屬性來反映對象的思維形式。學習數學中的每個概念,其內涵在于深入理解它的本質屬性。概念教學是中學數學中很重要的一項內容,是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教學的核心,在整個初中數學知識體系中,正確理解和掌握數學概念是學好數學公式、定理、方法的重要條件。從平時數學概念的教學上看,學生一般會出現兩種問題,第一是有的學生認為基本概念單調乏味,不重視它,也不理解,導致概念認識和理解錯誤;第二是有的學生對基本概念雖然重視但只是死記硬背,而不去真正的理解,只有機械的、零碎的認識。從一定意義上說,數學水平的高低,取決于對數學概念掌握的程度。對此談談自己的一些觀點。
關鍵詞:數學概念;概念的實質;深化概念;概念體系;形成概念
一、理解概念的內涵,學習概念的實質
數學概念是由實際問題抽象產生的,也是由數學本身的發展和需要產生的,每一個數學概念都有著它獨特的本質屬性。因此,在學習概念的時候,決不能從概念到概念,也不能不求心解,死記硬背,而應從概念的定義去理解概念的內涵,加深對概念的理解,學習概念的實質。概念的內涵對字、句、符號有準確簡練的要求。教師的語言對于學生感知教材形成概念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所以要特別注重用詞的準確性。教師要用生動、形象的言語講明白概念的每一個字、句、符號的意思,特別是關鍵的字詞句,指導學生掌握概念的意義和認識概念的實質。
二、剖析概念變化,深化概念
數學概念一般都是從正面論述,一些學生只從文字上理解,以為掌握了概念的本質,而碰到具體的數學問題卻又難以做出正確的判斷。因此,在數學概念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在學生正面認識概念的基礎上,通過一些反例或變式從反面去剖析數學概念,加深學生對概念理解的全面性。掌握概念不是簡單地要求學生死記硬背,而是讓學生把握概念的重點、要點、本質特征。概念的變式練習,能使思維不受消極定勢的束縛,實現思維方向的靈活轉換。概念在數學課中的比例較大。能否正確理解概念,是學生學好數學的關鍵。概念通常比較抽象,學生感覺枯燥,學習起來索然無味,對抽象概念的理解就更顯困難。通過變式等手段,不僅能有效地解決這一難題,使學生渡過難關,而且還可加深學生對概念內涵和外延的更深層次的理解。如學習反比例的概念之后,在學生掌握了反比例函數的一般形式y=(k為常數,k≠0)后,我提出問題:下列哪個等式中的y是x的反比例函數:y=4x,=3,y=6x+1,xy=123,y=5x-1。通過訓練,了解到形如xy=k(k為常數,k≠0),(k為常數,k≠0)也是反比例函數。這種變式有利于“豐富”概念。通過變換非本質屬性,突出其本質屬性。通過這樣練習,使數學概念的理解更加全面。
三、尋找概念的聯系,建立概念體系
概念學習,如果不注意聯系相關聯的概念,將許多有聯系的概念孤立地保留在學生的頭腦中,就無法引發認知結構的重組。在概念引入時,注重溝通它們之間的聯系,可促使新概念的本質屬性在學生頭腦中得到精確分化,使相關概念系統化,形成概念體系。在教學新概念前,如果能對學生認知結構中原有的概念適當作一些類比引入新概念,則有利于促進新概念的理解。如:在教學一元二次方程時,就可以先復習一元一次方程,因為一元一次方程是基礎,一元二次方程是延伸,復習一元一次方程是合乎知識邏輯的。通過比較得出兩種方程都是只含有一個未知數的整式方程,差異僅在于未知數的最高次數不同。由此,很容易建立起“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學生這樣通過聯系新舊知識,把新的概念納入原有的概念體系中,找到概念間的縱橫聯系,達到概念間的溝通,構建了概念系統,形成認知網絡。
四、聯系實際,形成概念
數學概念的形成,必須與學生生活實際相結合,才能促進學生對概念的感性認識,以觀察、比較、分析等方法找到概念的本質特征,更直觀、具體地理解概念。在初中數學的概念教學中,教師應善用“直觀教學法”,讓原本抽象、復雜的數學概念變成看得見、想得到甚至摸得著的實實在在的東西,讓學生認識到數學就在自己的身邊,既加深對概念的理解,也利于提高學習興趣,增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例如:學習“勾股定理”時,情境一:給出四個三角形和一個正方形,讓學生動手操作,以拼圖的方式來證明勾股定理。情境二:古埃及的勞動人民用結繩的方式得到直角(屏幕顯示一條有13個結等分成12份的繩子)要求學生在課前每人準備一截繩子以備課堂用。教師以兩個問題設置為動手操作探究題,從探究活動中引出概念。這些生活實例的引入,吸引的不僅是學生的注意力和學生積極性,更主要的是對學生人生觀、價值觀的塑造,讓學生更加愿意主動探究科學的真理,使概念的理解更加有說服力,來于生活,用于生活。
參考文獻:
李鳳杰.優化教學方法,提高初中數學課堂教學質量[J].科學中國人,2015,0(6Z).
作者簡介:蔡清平(1982.9—),男,漢族,廣東省惠來縣岐石鎮坑仔村,大學專科,中學一級教師,研究方向:數學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