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瑩
一個人的發展包括很多方面,有生理的、認知的、情感的、人格的,還有社會性的發展。社會性發展是指個體在與社會的互動過程中,形成適應社會的人格并掌握社會認可的行為方式的過程,也稱社會化。一個人呱呱墜地的時候,只是一個生物意義上的“人”,當他開始和周圍的人接觸,參與社會活動,他才會慢慢成長為一個“社會人”。人的社會性發展是一個極其復雜的終身歷程,外界環境因素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個體,而個體在不斷成熟的過程中,也在一定程度上“塑造”著周圍的環境。埃里克森強調自我的作用,把自我看成人格中一個相當有力的獨立部分。他認為自我的作用是建立人的自我認同感并滿足人控制外部環境的需要。當人缺乏自我認同感時會感到混亂和失望,從而產生自我認同危機,自我認同對個體保持心理健康有著重要意義。
1 埃里克森心理社會性發展理論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會性發展理論建立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基礎上,他的心理社會性發展理論強調生物因素的重要性,同時埃里克森認為健康人的一生是一個自我意識持續發展的生命周期,從嬰兒期到老年期,分為八個發展階段。他認為,每個階段都有特定的危機解決任務,危機的積極解決能夠增強自我力量,形成積極品質,使心理健康發展,有利于個體對環境的適應。同時,每個階段都是建立在上一階段危機解決的基礎之上,前一階段危機的成功解決會擴大后一階段危機解 決的可能性。因此,危機的順利解決是心理健康發展的前提,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務就是在每個階段發展該階段的積極品質,避免消極品質。
2 對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啟示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會性發展階段理論強調,個體的心理發展是生物因素和社會文化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心理發展在不同階段面臨不同的危機和需要解決的任務;各個階段的心理發展是一個完整的連續過程,不能孤立看待。心理健康教育必須遵循不同年齡階段學生心理發展的一般規律。例如對待第五個階段需要關注的幾個方面。
1)青春期的心理社會任務是建立自我認同和防止自我認同混亂。自我認同 貫穿于人的整個心理發展過程,但青春期自我認同的建立最為重要。進入青春期后,青少年就必須對自我發展中的一些重大問題進行思考并做出選擇,把他們過去的經驗和對未來的期望,個人理想和社會要求進行整合。
2)青春期是自我認同形成的關鍵時期。這個階段青少年處于生理迅速發育成熟和心理困惑階段,原已出現的自我認同達到發展高峰。埃里克森認為,對青少年的自我成長而言,自我認同形成是一種挑戰,無論對求學或是就業的青少年來說都是困難的。心理健康的青少年化解了危機,形成自我同一感,會產生三方面體驗:第一,感到自己是獨立而獨特的個體;第二,感到自己的需要、動機、反應模式是連續而且可整合的;第三,感到他人對自己的評價和自我的覺察是一致的,自己所追求的目的以及實現目的的手段是被社會所承認的。
3)這個階段應多鼓勵青少年反省和參加實踐活動,通過整合青少年理想自 我和現實自我,形成自我同一感。可通過兩個過程實現:一是修正、改變理想自我,使之符合現實自我。應鼓勵青少年多反省,使其更加清楚地了解自我,這是 形成自我認同的前提;二是努力改變現實的自我,使之與理想自我一致。對家庭教育的啟示
青少年的社會性發展始于家庭,青少年社會化事關個體成長、社會生存與未來發展,它影響著家庭生活、學校教育與社會和諧。家長在青少年的言行舉止、生活角色、思想道德、能力形成,特別是形成現代人格方面自覺進行言傳身教,對青少年的社會化發展具有最基礎的作用。現代家庭教育,實質就是家長立足家庭生活將子女從自然人塑造成適應現代社會的社會人的過程,其關鍵點是現代人格塑造。家庭既有培養孩子語言、習慣、角色、規范、知識、經驗、道德與政治等責任,又有培養人格個性、自我觀念、美好價值、道德情感、社會認知乃至以天下為己任的家國情懷的責任,是個人社會化必經的橋梁和紐帶,是最基本的育人陣地。青少年與社會互動的過程中,關鍵是完成自我認同的任務,核心是形成良好的自我認識。基于埃里克森的心理社會性發展理論,家長要關注青少年的“心理社會性延遲”,這是兒童期與成年期之間受到社會調節的時期,這期間個體通過自由的角色嘗試可能會在社會中找到一個適當的位置,家長要幫助青少年在青春期快結束時,促使青少年現實自我與理想自我一致,建立起自我認同,不讓他們因為角色擴散而深受困擾。
同樣,社會文化環境對學生心理健康具有重要影響。埃里克森認為,個體的心理發展是自我與社會文化相互作用的產物,各個階段心理危機的產生以及危機的解決都與社會文化環境密切相關。在他看來,現代人的一切心理變態都是人的本性需求和社會要求不相適應所致,而人在克服心理與社會的矛盾和危機時,很大程度上依賴個體的心理社會經驗。因此,社會環境決定了各個階段危機能否得到積極解決。在學生健康心理的形成過程中,不僅應強調其個體的心理發展,還應注重社會文化環境的作用。
用發展的觀點看待學生的心理成長。埃里克森認為,健康心理是以八個階段各種危機的積極解決所形成的相應積極品質為特征的。但每個階段危機解決的 結果卻不是一成不變的,后面的發展階段有其自身的相關問題,可以為新的發展和可能結果提供改變的機會。他認為,前一階段任務完成的好壞,直接影響后一 階段的發展,而后一階段如果條件好轉,也可補償前面階段的不足。在某一階段未獲得積極品質的人,還可通過以后的發展階段逐漸得到補償。而那些曾經獲得 積極品質的人,也可能在以后的生活中失掉它。因此,要用發展變化的觀點看待個體的心理成長。但這并不意味著各個階段在心理發展上不重要。恰恰相反,埃 里克森一再強調,每個階段都不可忽視的,都有相應的重要影響人物,如母親、父親、家庭成員、鄰居和師生、同伴和群體、朋友、同事和家人、整個人類。嬰幼兒時期沒有和父母建立起安全依戀關系的小孩,學齡期就很難和同學建立比較和諧、穩定的人際關系。換句話說,上一階段的問題沒有解決好,就會像滾雪球似的帶入下一個階段,從而形成一個更大、更嚴重的問題。西方有句諺語:最后一根稻草壓死了駱駝。任何年齡段的教育失誤,都會給一個人的終生發展造成障 礙,應處理好每個年齡段發展的具體問題。
最后,埃里克森認為,在每一個心理社會發展階段中,解決了核心問題之后所產生的人格特質,都包括了積極與消極兩方面的品質,如果各個階段都保持向積極品質發展,才能完成這階段的任務,逐漸實現健全的人格,否則就會產生心理社會危機,出現情緒障礙,形成不健全的人格。因此,無論是學校還是家庭都有著對青少年社會性發展不可磨滅的作用,兩者都要肩負自身的責任,助青少年形成良好的自我認識。
參考文獻
[1]雷靂,張雷著.青少年心理發展[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9.
[2]陳少華著.人格發展與教育—讓你的孩子更有個性[M].暨南大學出版社.2015.12.
[3]俞國良,羅曉路.埃里克森:自我認同與心理社會性發展理論[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16(7).
[4]漆仲明.現代家庭教養對青少年社會化的作用[J].教育探索.2015(6).
[5]朱玉華.家庭與兒童社會性發展[J].無錫教育學院學報.2001(83).
[6]胡小蘭.人格特質對個體社會性發展的影響[J].科教前沿.2009(9).
[7]李寒梅,于海東.試論青少年的自我與自我認同[J].山東教育學院學報.2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