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性別不對稱現象在漢語社會稱謂詞的不對稱現象中占據很大比重。本文以“男/女X”式為例,通過歷時與共時結合的角度來探討漢語社會稱謂詞的性別不對稱現象,發現其特征包括普遍性與傳承性、傾向性與能產性,成因包括社會分工及認知的影響、語言經濟原則的制約。
關鍵詞:漢語社會稱謂詞;性別;不對稱現象
社會稱謂詞的不對稱現象首先表現在性別方面,對于此類現象,學界早有研究。目前,這些研究多側重現代漢語這一共時層面,即使涉及到歷時的文章,也沒有提供一個良好的研究范式。本文試圖結合歷時與共時兩個層面,以“男/女X”式為例,對漢語社會稱謂詞的性別不對稱現象現象進行闡釋,揭示其特征并分析成因。
漢語的社會稱謂通過稱謂詞體現出來。關于“稱謂詞”這一概念,學術界有許多種定義,綜合分析來看,我們采用復旦大學博士馬麗對稱謂詞所下的定義,即稱謂詞是表示人與人之間某種固定關系(包括親屬、社交關系),和人的社會分類(包括職業、地位、修養、興趣、品性、外貌等特征)的稱人名詞,具有交際主體間進行人際定位的功能①。由此可見,漢語的稱謂詞可以籠統地分為親屬稱謂詞和社會稱謂詞兩大類。那么什么是“漢語社會稱謂詞的性別不對稱現象”呢,這又要引出另外兩個概念,即“不對稱”和“標記”。沈家煊的《不對稱和標記論》一書系統地闡述并運用了這兩個概念。首先看“不對稱”,凡是有一一對應關系的就是“對稱”,沒有一一對應關系的就是“不對稱”,并且“不對稱”可以兼指“對稱和不對稱”②。再來看“標記”,語言中的標記現象是指一個范疇內部存在的某種不對稱現象③。綜上,漢語社會稱謂詞的性別不對稱現象就是同一個社會稱謂概念,在指稱男性和女性的時候出現了依照性別而產生的有標記的不對稱現象。
本文所探討的對象是漢語稱謂詞中的社會稱謂詞,探討的內容是社會稱謂詞的性別不對稱現象(漢語社會稱謂詞的不對稱現象有好多種,性別不對稱現象只是其中的一種,而“男/女X”式又是性別不對稱現象中的一個小類)。
1 “男/女X”式漢語社會稱謂詞的性別不對稱現象的特征
漢語社會稱謂詞的性別不對稱現象從古至今一直存在,這種現象大致包括以下特征。
1.1 普遍性與傳承性
漢語社會稱謂詞的性別不對稱現象無論在共時層面還是歷時層面都是普遍存在的,其古已有之,并且在幾千年的漢語發展過程中從未間斷過。“男/女X”式的表達口語色彩較濃,故其大量存在于記錄口語的傳世文獻中。先秦時期的漢語以單音節詞為主,所以這個時期的社會稱謂詞的性別不對稱現象往往不以“男/女X”形式出現,而是用不同詞來表示。漢代以降,佛教傳入中國,漢語詞匯雙音化趨勢開始形成,這時候便出現了以“男/女X”式標記的社會稱謂詞的性別不對稱現象,整個中古時期,這種現象都在發展著,并且一直延續到今天。
舉例而言,我們以“男/女賊”為例,在BCC古代漢語語料庫中檢索,發現以下情況:古代漢語文獻中“女賊”一詞共使用364例,而“男賊”一詞的使用僅僅19例。我們可以認定,古代漢語中,“女賊”一詞相對于“賊”一詞而言屬于有標記現象,“賊”一詞單用大部分情況下指“男性的賊”。“賊”一詞在先秦文獻中已經使用的非常頻繁,而“女賊”一詞始見于魏晉南北朝的文獻《三國志·裴松之注》,即:“頃之,女賊鄭、姜遂俱夷討,……”。在宋代以后直到清末的文獻中,“女賊”一詞的使用更加頻繁。例如:
初,李克誠既舀汝州,殺掠居人士女賊至李氏家《北宋·冊府元龜》
子孫爻發動,財爻安靜,盜賊易抓獲,失物能找回。占賊男女、姓名云:鬼爻是陽,即為男賊,鬼爻是陰,乃是女賊 。《明·斷易天機 》
明晚一更以后,只看紅燈為號,我便大開寨門,將軍統領大軍直入,我當先引路,搶至九仙臺上,生擒了這些女賊 。只怕不消殺得,都便投誠了。《清·女仙外史》
總之,普遍性與傳承性是漢語社會稱謂詞的性別不對稱現象中一以貫之的,也是連接歷時與共時兩個層面的。
1.2 傾向性與能產性
漢語社會稱謂詞的性別不對稱現象有一個明顯的傾向,即“重男輕女”,這一傾向貫穿各個時期,漫長的封建時期較新中國成立以后更明顯。同樣內涵的社會稱謂,在指稱男性的時候,不需要標記,在指稱女性的時候需要加上標記“女”,即所謂的“女X”。舉例來看,傾向性可以體現得更明顯,BCC古代漢語語料庫中,“女菩薩”一詞可以檢索到400例,而“男菩薩”一詞只可以檢索到36例。在現代漢語中,這種反映社會稱謂詞的性別不對稱現象具有傾向性的例子更是不勝枚舉。
除此之外,漢語社會稱謂詞的性別不對稱現象還具有很強的能產性,這一特點在當代語言環境中突顯得比較強烈。隨著社會的發展,很多新鮮的社會職業和概念不斷產生,男女平等的社會意識也在不斷形成,與之相隨的稱謂詞及其不對稱現象也就此產生。比如,“閨蜜”就是比較新的稱謂詞,后來由于審美傾向、性別意識等各個方面的原因,“男閨蜜”一詞也產生了,且比較流向。由此可見,只要人們對社會分工還有性別方面的意識,那么這種漢語社會稱謂詞的性別不對稱現象就會一直存在。
2 “男/女X”式漢語社會稱謂詞的性別不對稱現象的成因
對于漢語社會稱謂詞的性別不對稱現象的成因,前人已經做了很多探討,結論頗多,觀點不一。結合歷時與共時來看,漢語社會稱謂詞的性別不對稱現象的成因大致包括以下兩個方面。
2.1 社會分工及認知的影響
在中國封建社會里,人們基本認同社會中的大多數角色應由男性承擔,男性在社會分工中占據絕大優勢,因此,自某一社會稱謂詞產生起,其通常情況下指稱的都是男性。既然大多數社會稱謂詞一開始就專指男性,那么在指稱女性時需要加標記也就不奇怪了。隨著人類認知的進步、社會分工的明確以及人們心理方面的變化,很多社會角色更適合由女性來充當,男性偶爾也會承擔該角色,但數量上較少。因此,很多社會稱謂詞便指稱女性,在增加一個性別標記“男”后,該稱謂詞才指稱男性,比如“護士/“男護士”。此外,很多現代社會角色在性別上沒有高低貴賤之分,那么這些角色對應的稱謂詞也就沒有性別不對稱現象。
2.2 語言經濟原則的制約
語言的經濟原則在漢語社會稱謂詞的性別不對稱現象中體現得也很明顯。由于經濟原則的制約,當人們需要用詞語來指稱一個社會稱謂中后產生的那個義項的時候,往往會在原有詞語的基礎上添加成分來表達,比如要說“女賊”,就會在原有詞“賊”的基礎上來增加一個性別標記“女”,而不會創造或者使用一個新的詞來表達,不然的話,漢語的詞匯數量就會極其龐大,漢語的詞匯系統就會極其復雜,不符合語言的經濟原則,也就不方便語言的使用。不管是古代漢語還是現代漢語,社會稱謂詞的性別不對稱現象都可以從這個角度來進行解釋。
當然,以上關于漢語社會稱謂詞的性別不對稱現象的成因分析是以“男/女X”式為例的,其他類別的漢語社會稱謂的性別不對稱現象或許有其他方面的成因,鑒于本文的寫作目的,這里就不做探討了。
3 小結
漢語社會稱謂詞的性別不對稱現象可以從很多角度來進行研究,本文只是以“男/女X”式為例,結合歷時與共時兩個層面探討了漢語社會稱謂詞的性別不對稱現象的特征(普遍性與傳承性、傾向性與能產性)和成因(社會分工及認知的影響、語言經濟原則的制約)。相信隨著語言研究的不斷深入,社會稱謂詞的不對稱現象會得到更好的闡釋。
注釋
①馬麗著:《〈三國志〉稱謂詞研究》,復旦大學博士論文,2005年,第15頁。
②沈家煊著:《不對稱和標記論》,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1頁。
③沈家煊著:《不對稱和標記論》,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22頁。
參考文獻
[1]馬麗.〈三國志〉稱謂詞研究[D].復旦大學博士論文,2005.
[2]沈家煊.不對稱和標記論[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
[3]張帆.“男”、“女”構詞造語的特點及不對稱性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15.
作者簡介
秦偉(1995-),男,長春,吉林大學文學院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漢語史、音韻學。